當前位置: 每日小說 穿越時空 罪臣長子科舉入仕記 第24章 第24章

《罪臣長子科舉入仕記》 第24章 第24章

 第24章金殿問策

 本【】朝建祚初年,天子于崇政殿親試,后天下大定,學風漸高,士子繁如過江之鯽,崇政殿為日常朝會之所,不若專為春秋兩令大宴群臣、冬至誕圣二節設宴親族而后修的集英殿明闊恢弘,故而將殿試之地換后者。

 卓思衡與一眾舉子自德慶門正門而,穿行道,軍夾列道側,軍容整肅甲胄明,他們由禮部員引領,走過王朝中樞,向集英殿進發。

 是這條路,好些考生已是走得汗流浹背張不已。

 卓思衡前面那個人后背都出一痕。

 但也有人走得春風得意,仿佛已是勝券在握名傳天聽。

 集英殿的飛檐率先映眼簾,微云流去,天際藍勝湖海,大家的腳步聲和呼吸聲都被這肅穆而巨大的建筑得不能再低。

 禮部大小員早已恭候殿前,由禮部尚書接過引節,帶領貢子殿。

 殿輝煌卻不奢靡,既有皇權崇高的彰顯,又有典雅的大方高潔,殿廊一周皆已設好帷幔列好坐席,坐席掛有木牌,上書各人姓名。為百人設座后,集英殿中仍有巨大富余空間,侍者屏列,部分閱卷與觀禮員由當朝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首恭候,最前方帝座龍椅仍是空的。

 待到舉子于殿中站定,禮部員謁報,再聽幾聲唱禮高宣,當今圣上徐徐殿。

 眾人在禮部員的引領下整齊叩拜,而后有人宣讀圣旨,旨意上又強調了一次為何開恩科以及圣上如何才,并讓眾人竭力作答,以展才魄,得沐恩榮。

 這是卓思衡第一次見到當今天子,只是他不能抬頭,叩謝過天恩,便被領到自己座位前,再拜就座。

 筆墨紙硯都已準備妥當,所有考生人生中最重要一場考試即將開始。

Advertisement

 到達此,卓思衡才明白為何科舉是讀書人的畢生追求。你達到一層的水平與相應認可,就會得到更高一層的禮遇,這等自我認同高級需求驗,實在很難不令天下讀書人趨之若鶩,甘拋一二十年苦對寒窗。

 但是他離會當凌絕頂還有一張時策答卷的距離。

 殿試不同于所有考試,它由皇上親自出題考校,題目以宣讀圣旨方式公布,答題時限為兩個時辰,午時即納卷糊名謄錄,由圣上親看或由指定員誦讀,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隨議,其余員傳閱,最終天子定奪一甲三名,后二三四甲則由百評定。

 集英殿的安靜由皇上打破,他聲音自高座上而下,仿佛遠而來,但又沉郁有力:“啟卷吧。”

 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沈敏堯答了聲遵旨,而后雙手接過近侍手中圣旨,展開朗聲宣讀題目:

 漢孝文專用德化,幾至刑措;孝章事從寬厚,人賴其慶。而今歲報重辟,至以千數,寒燠僭差,水旱為沴,彼何修而臻茲?今何由而反是?賢鄙之未明,徭賦之未平,法令之屢更,頗革而正之,安得無憂而定也?

 聽完,卓思衡就麻了,全貢士也麻了。

 什麼漢朝百科三連考,皇上最近為什麼和漢朝對上眼了?

 前兩卷那些漢朝典故人用也用得差不多了,還從哪給他老人家找啊?

 沒完了是吧?

 卓思衡比其他人還有一重苦惱:題目里說得“寒燠僭差,水旱為沴”其實就是氣候異常造了各種災難,他當然知道這種偶發的季節氣候災害和人類活有關和地球活也有關甚至和太黑子也有關,但他沒法寫,他要寫就只能把這一類現象歸于蒼天示警。

Advertisement

 卓思衡嘆氣。

 犯難歸犯難,題還是要答的,而且卓思衡略微細思,也覺得皇上這道題出得很有水平。首先他說西漢漢文帝擅長用德化治國,效果是潤細無聲,刑法幾乎都用不上了;再說東漢漢章帝寬容治下,人民生活水平幸福滿足;然而皇上他自己面對的局面卻是多災多難,一年報了他一千多例死刑,極其頭痛。為什麼漢朝那個時候國家可以到達這種水平,現在不行呢?是我【】朝用人不察?徭役賦稅還沒整明白?法令調整不夠貫徹?你們給出出主意吧,怎麼才能讓國家無憂安定?

 總不能說是皇上您不行所以國不行吧?

 況且卓思衡自北方一路南下,所見景象也都是太平祥和,可見圣上并非政之主,亦有治下方略,然而許多事未必如他所愿罷了。

 卓思衡磨墨時擬了擬腹稿,忽然想到一個很好的切點,也不再繼續磨了,趕先蘸一點記下來。

 卓衍從來都很欣賞自己兒子的一點,便是他思維敏捷常有急智,卻又不疾不徐,穩而慎定。他覺得這是位極人臣該有的品格。

 卓思衡前兩次考試的表現想必也不會讓他失

 這次也是一樣。

 棘手的問題令許多考生難于落筆,而這次還有個難度,就是雖然左右有簾幕遮擋避嫌,可前方是沒有的,考生的座位繞集英殿一圈,呈環狀布局,因此抬頭就能看見隔著大廳對面考生的作答況。有人腦子快想出破題點也快,于是此時早就筆走龍蛇寫了好多,有人寫寫停停措辭慎重,但也在思索之際。可這對那些還沒想好文章落腳點的人來說,看著旁人筆飛腕舞,心中滿是張焦急,心理素質要是差一點,那就更想不出來了。

Advertisement

 卓思衡是給人力的那一類,他寫草稿速度當真是極快,習慣一氣呵再從頭審閱增刪,邊磨邊寫,墨趕不上用,恨不得一手寫字一手現磨。他如今筆用得和水筆一樣練,寫題和涂卡一樣快,果然是環境塑造人。

 一個時辰,他寫好初稿,再花半個時辰修改,幾抹掉重寫,幾干脆刪去以免啰嗦,留下的都是能直切論點的論據,最后的論斷也扣題目。標新立異不是他的目的,皇上在位這十年,看過至三次殿試的答卷了,天下英才之多,無論是答案新穎的還是述古的,想必他都有所見識。自己不用什麼花里胡哨的論點,只給一個新的視角,去探看那些似乎老生常談的論點,而這往往能發現新的思想火花。這是卓思衡自己經常反復看待問題的切換角度法,如今用來答題,運用得心應手。

 最重要的是,每一個字,都是他認真思索的答案,是他真正用心用技巧編織的縝回答,是他這麼多年浸沐考試藝的集大

 最后半個時辰謄錄抄寫轉至考紙,幾千字的小論文正字正寫也是極累的,卓思衡額頭覺到熱,抄完落筆時,極輕地呼出一口氣來。

 這一口氣不是張得以紓解,也不是如釋重負的松弛,而是一種完后的滿意與喟嘆。

 這是卓思衡在兩個時辰能寫出的最好文章。

 在他示意后,封彌立即上前收走試卷,此時已有不卷,也有許多人仍在筆疾書,卓思衡去找范希亮卻沒看見,因不能探頭探腦,于是也無法朝兩邊尋去,倒是佟師沛在他對面也是剛剛了卷似乎在放空自己,看到卓思衡,他膽子實在大得很,竟然還敢朝他笑一下。

 但他立即重新垂頭,假裝在思索和回味考試。因為他爹佟鐸一向知道他快筆的能耐,考試前警告他,要是提前太多卷不好好檢查,回來考完也要罰他不許出門,這對佟師沛來說比打板子還要命,當然他爹也沒舍得打過他一下就是了。誰知道此時列在集英殿里的哪個大臣是他爹的故舊,此時正替他老爹盯著他的一舉一等待匯報,佟師沛十分警覺,但低頭后又忍不住微微翹起一點點腦袋,朝斜對面的卓思衡咧咧

 兩個人在年意氣方面脾氣相投,都不是刻板老實的個,卓思衡看沒有巡考路過,便也回他了個笑容。

 最后一刻鐘時,為提醒尚未答完的考生,近侍于前燃起線香一支,燒畢落筆,但見火灰星點,不就便要燒至最后了。

 鳴罄聲響,殿試結束。

 所有士子無論是否答完,一律停筆,由禮部員引出至偏殿等候結果。

 殿試是不會讓人再回家再等通知的,刺激也是刺激在這里,你坐在偏殿,正殿說不定皇上就在看你的文章,想想都有點小激。而且當場出績,下午立即唱名賜第,賞袍笏,騎馬出宮門赴期集所。全套流程極其完備,一甲三名可謂榮極。

 偏殿所有焦急不安和求盼切都藏在沉默當中,卓思衡坐在一側,不知為什麼心思飄忽,想到了一件父親卓衍說過的趣事:他那一屆殿試后,一人因太過張暈厥,后來那人點了二甲第十五名,也是極好的績,可是因為這一暈,被人起了個外號昏昏進士。

 那時他覺得這人好有趣,自己高考也沒那麼張的。可是只有親經歷才明白這種覺,命運的審判就在隔壁,此時卻只能枯坐等待,何等心焦。

 不過他現在想起當初的父親和自己,想起這位昏昏進士,想起自己這一路走來,倒是暗自搖頭一笑,兼自嘲和釋然。

 而集英殿正殿的天子于臣僚,皆著眼于國之大計,士子們在隔壁的小緒他們是渾然不覺的。

 皇上已看過幾篇,他覺得水平還算屬于平均水準,便讓禮部員先讀著,聽到偶有不錯的再細看。而讀過的文章都傳至其余殿試閱卷員的手中。

 讀過五十余篇,皇上反倒覺得,這屆士子的水平比去年要厲害許多,有人文辭雅正,陳詞濫調也能寫出綽約風貌;有人立論嚴謹,扣張弛得度。總之都有一些長。他略一挑選,便有十余篇摞侍掌心,只覺難分高下,不知改列誰為一甲。

 但皇上的這種心,只持續到第六十一篇時策答卷讀完前。

 禮只念開論,他便立刻覺奇,要拿過來自己細看,邊讀邊擊節贊嘆。

 這篇文章實在是太特別了!

 大多數人都從漢文帝和漢章帝手起論,而此篇上來卻先表面態度:皇上,我們先不要看漢文帝和漢章帝,要看當時的政治就,也要看先前的政治產,這些皇帝之所以運用這些方式治國,未必是他們格如此,而是有可能是接手時的環境讓他們不得不選擇這樣做。

 首先,漢文帝前是漢惠帝和前帝、后帝兩位不為史書所認的君主,這是呂氏臨朝的時代,司馬遷干脆沒寫惠帝本紀,直接寫了呂后本紀,可見漢文帝承接的其實是呂氏時代。呂后時代在《史記》和《漢書》里的評價都跟高,認為是“海得離戰國之苦”,再加之黃老之道休養生息,于是“天下晏然,刑罰罕用,民務稼穡,食滋。那麼當漢文帝繼位后,周陳平夏侯嬰等大臣誅殺了有異心的呂氏一族,這是上層的,然而民眾仍然井然有序生產生活,管子曾經說過“倉廩實而知禮節,食足而知榮辱”,漢文帝又何必采用激進手段鞏固統治呢?他只需要沿用前任歡迎且有效果的政策,甚至在此基礎上更加輕徭薄賦廢除重典,自然德化興盛。

 其次,再看漢章帝的爹漢明帝,他老人家在位期間也是以吏治清明海安定著稱的,他注重儒學教育,主抓社會風氣,戶口滋,所以漢章帝繼位的時候,就有了一個相對儒道相輝映的環境,在這個環境里,寬厚的風氣是一種必然選擇,因為社會已經接過道德的訓教,順應無需太多變化,也是本最低的治國方略。也正是因為漢章帝選擇了順應,才有了后面的明章之治。

 所以,我的觀點是,能因時制宜因地制宜才是漢文帝和漢章帝的優點,而不是所謂“專用德化”和“事從寬厚”。這也是此兩朝達到皇上艷羨水平的原因。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