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什麼,要了命吧。就說呢,去一趟莊子,還愈發水了。
一句‘敗家’,當真沒冤枉。
大夫人頭一陣陣跳著疼,急之下,口不擇言,“真不知道是誰養出了你這樣的……”敗家子沒說完,意識到失言,想止住,已亡羊補牢。
還能是誰養出來的,二娘子兒時喪母,老夫人親自養出來的。
果然溫老夫人臉慢慢地冷了下來。
橫豎話已說了出來,大夫人破罐子破摔,索起跪在老夫人跟前,“母親,大娘子嫁的可是中河副指揮謝家,將來的郎子風度秀整,乃進士出,眼下雖只是個縣令,明年期限一滿,也得回京城做,我溫家怎能讓人此時看輕?仲嶠他剛到朝堂,尚未立足,后若是有個人能幫襯,前路總會輕松許多,等將來謀出一條仕途之路,咱們一家都能搬去東都,也算上宗耀祖了。”
道理是這個道理。
溫老夫人點頭道,“宗耀祖,確實不了金銀鋪路,更不能丟了面讓人瞧不起。”頓了頓,轉頭問溫家大爺溫仲嶠,“老大如今是什麼職位?”
溫大爺一愣,雖不明母親為何明知故問,還是起恭敬稟道,“回母親,孩兒任職工部侍郎。”
“正四品,是個有出息的。”溫老夫人轉頭又問曹姑姑,“二爺呢,怎麼沒回來。”
曹姑姑垂目回稟,“二爺說,快到休漁期,得趕最后一趟,手里的船只全出了海,暫同三公子留在了福州,過兩月再回來。”
兩兄弟,一個至侍郎,一個還在海里捕魚,云泥之別。
再看其后輩。
龍生龍,生,老鼠的兒子會打地,途上有出息的幾個公子,全在大房這邊。
而二房……只有溫殊在場。
一月前惹了靖王家的公子,自己罰去了城外,本想磨磨的子,讓吃點苦頭,如今瞧那滋潤樣兒,可有半點效?
將來去東都的只會是大房,老二一家依舊是個捕魚的。
察覺到溫老夫人語氣里的異常,溫大爺的神漸漸起了變化。
溫老夫人的目再次落在了溫家大爺上,臉上有笑,目中卻自帶威嚴,問他,“老大以為,我為母親,這一碗水可端平了?”
大酆之前,溫家還算是個大戶。
溫家老爺子輔助先朝的七歲帝到年,至左仆,風十足,但好景不長,皇帝終究還是被他叔叔奪了江山,易主后溫家因同前朝的關系,一度被打,溫老爺子因此郁郁而終,后來溫家幾十年來的料理,全靠老夫人一人撐著,困難之時一日三餐湯碗里全是菜葉,半點油星都見不著,直到靖王出任此地的節度使,廣攬賢士,大興貿易,溫家才得以翻,慢慢有了起,卻也元氣大傷,家中兩個兒子,只能送一人進私塾。
溫老夫人選了老大。
縱然是親生兄弟,這一舉已是偏袒了老大。
更何況,溫家大爺只是個養子。
“當年我唯恐擔下一個后母刻薄的名聲,送你讀書,再仕途,給了你比親生兒子還要優渥的條件,雖也有做出給旁人看的心理,可也不曾后悔過,自老爺抱你回來的那一日,你便是我溫家的子嗣,為人母,我養你是應該,但你弟弟一家,他不欠你,你不該將他也算仕途的橋梁,你有多大本事,我有多大本事,自己衡量著看,別再指二房。”
這一番話,猶如一記掌,重重地扇在溫家大爺的臉上,大爺額頭都生了汗,不顧小輩在場,跪下磕頭道,“母親,是孩兒不孝。”
溫老夫人繼續道,“今兒我是無論如何也湊不出一百二十八抬來,大娘子要是覺得六十四抬嫁妝委屈了,那便不嫁。”
未等幾人品出這話里的意思,溫老夫人目一轉,看向溫殊,突然喚道,“縞仙。”
縞仙是溫殊的小字,同‘殊’一樣,意為如仙一樣的姿容,殊麗。
名字是母親取的,盼能長得如花似玉,如今倒也遂了的愿,可惜母親卻沒那個福氣見到。
在六歲時,二夫人得病去世,留下爺三人,老夫人心疼,抱來養在自己跟前,照著大家閨秀的模子心培養,養著養著才察覺,似乎用力過猛了。
氣過了頭。
就那老鼠存不住隔夜糧的秉,別說整副嫁妝,就是給金山銀山,也有那個本事造。
老大媳婦說得沒錯,謝家大公子素有賢德名,不求榮華富貴,只求將來能有個包容的郎君。
溫老夫人一閉眼,橫心道,“你來嫁。”
第2章
嫁誰?溫殊怔住。
對面大娘子平靜了一個晚上的神終于有了波。溫家大爺依舊磕頭不起,看不清神態,但脊背明顯繃了。
大夫人道是老夫人不想給嫁妝,故意弄出這樣的威脅出來,不由心生悲涼,自嘲道,“我看大爺這侍郎,也不見得有多威風,到頭來連兩副嫁妝都讓人為難了,那隔壁明家,同樣書香門第,途還不如咱們呢,節度家臣無品無階,都能擺出一百二十抬的排面。怨不著人,是我大娘子命苦,不該攤上這樣的爹娘……”
就差明罵溫大爺沒用了。
老夫人不理睬,讓大爺起來,接著往下說,“謝家老爺子與我溫家定這門親,目的為結朱陳之好,續祖輩們的誼,并未指名道姓,非要哪個小娘子。當年你夫妻二人呈上大娘子的生辰八字時,你擔任中州縣令,謝家乃中州的副使,你說能借此攀上謝家,是天賜的良機,不求將來多榮華富貴,只求能在中州有一席之地。”
小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托啦 (>.
前世里,她是聖旨冊封的桓王妃,卻陰差陽錯,生下鎮北王蕭少鉉的孩子,一世紅顏薄命。 今生,她要重新挑選良人,桓王、鎮北王通通pass! 卻不想,冤家路窄又是一番癡纏。
馮玉貞爹孃不疼,丈夫早逝,唯唯諾諾、逆來順受過了一輩子,在個性冷淡的小叔子問她願不願意跟他住的時候,也因爲怯懦拒絕了。 在崔氏老宅寄人籬下,被任勞任怨使喚七八年,卻被他們污衊不守婦道,捆住手腳沉了塘。 死後才得知原來他們都活在話本里,而話本里的主角正是她的小叔子,崔淨空。 崔淨空外表光風霽月,實則多智近妖,本性暴虐恣睢,是個徹頭徹尾的僞君子。 沒人會預料到,自第二次科舉下場後他連中三元,一朝金榜題名,步步高昇,而立之年便登堂拜相,位極人臣。 在其權傾朝野十餘年間,崔淨空徇私枉法,大肆追捕清流,滿朝文武噤若寒蟬,時人私下無不唾其爲“奸相”。 馮玉貞再睜開眼,卻發現自己居然回到了夫君的喪禮上。 此時的崔淨空尚還衣衫破舊,只是個秀才。他面無波瀾,眼珠黑沉,像是攝人心魄的黑珍珠,還看不出日後的嗜血本性,啓脣正問她:“不知嫂嫂可願隨我而居?” 這一回,馮玉貞攥緊了袖口,咬脣點了點頭。 後來在數不清的春情浮動、無力招架的時刻,她都無比悔恨這個無異於引狼入室的決定。 對方步步緊逼,而她退無可退,哪怕逃出萬水千山也無法擺脫他的桎梏,最後只能任由他饜足地全數佔有。 崔淨空是個缺乏情感、感受不到喜怒哀樂的怪物。 讀書也好、爲官也罷,對他而言,一切難關都輕鬆地宛若飲水吃飯,所有的變數無不在掌控之內,所以他漠視生死,只貪圖嗜血的快感。 除了當他理所應當地以爲寡嫂會乖乖等在家裏,待他高中狀元后順理成章地接她去京城成親—— 然後,她逃跑了。 這是頭一次,崔淨空嚐到了痛苦的滋味。 怯懦、弱小的寡嫂,同絕大多數世人一般別無二致,愚昧不堪的貞娘,卻最終成了一條拴在他脖頸上的繩子。 她輕輕扯一下,崔淨空就只能俯首稱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