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浚這個人面上看著斯文清潤,骨子里其實十分強,前的人也敢窺視,簡直是吃了熊心豹子膽,他于是問李寧,
“你認識秦都督?”
寧跪下搖頭,含淚道,“回陛下的話,臣不識。”
秦毅見寧落了淚,頓時急了,“哎呀,你這小姑娘是怎麼回事,我為長輩關懷你呢,你怎麼還哭了?”
說完秦毅朝兩側羽林衛和錦衛攤手,滿臉無辜道,“陛下,不信您問一問這些將士們,臣方才可沒說一句不該說的話呀。”
皇帝治罪也得講究個證據不是?
秦毅顯然是風月場所的老手,從不輕易出狐貍尾,他料定皇帝奈何不了他。
可裴浚是誰?
十七歲只京繼承大統,半路停在城郊,跟滿朝文武板的人,誰吃得住他?
裴浚極輕地笑了笑,手里擰著那串佛珠,還是那副溫文爾雅的模樣,
“你要證據是吧?”
他就是將所有人心算得死死的。
秦毅已經發現皇帝眼神不太對,那是在笑嗎,那是皮笑不笑。
秦毅酒登時醒了大半,咽了咽嗓,干笑一聲。
雖說有些犯怵,心里依然底氣十足。
他是一品大都督,裴浚基不穩,不敢他。
但他料錯了。
沒有裴浚不敢做的事,當皇帝畏首畏尾,那他不如不當。
于是令所有人瞠目結舌的一幕發生了。
只見那拔蘊秀的年輕帝王,懶洋洋將那串佛珠扔到秦毅上,秦毅一下沒防住,佛珠就這麼順著他結實的膛滾到地上,散了一地。
不是要證據嗎?朕給。
隨后裴浚神一斂,寒聲道,
“秦國公秦毅前失儀,來人,將他拖去午門,杖責三十板!”
秦毅臉大變,來不及開口辯解,兩側的羽林衛蜂擁而上,迅速將他制服,拖出了養心殿。
以權人的人終有一日會被權勢打敗。
柳海見秦毅敢覬覦寧,給氣了個半死,請旨督刑,有了大總管親自照顧,錦衛打板子自然不含糊,一個不小心打壞了秦毅下半,這位仗著一些功勛在京城橫行霸道的右都督,就這麼了半個殘廢,從此再也不能做男人了。
而寧這邊,魂兒都快沒了。
還能這樣?
記得柳掌印提過,這串佛珠是陛下心之,可陛下卻因毀了這串佛珠,寧心里如油鍋般焦灼,再抬眼,那人早已進了養心門,只留下一抹明黃的角在艷下熠熠生輝。
嫌棄歸嫌棄,卻是護犢子得很。
寧干眼淚,提著擺追了上去。
第10章
裴浚回到書房,下旨給老史平反,讓他復原職,其余江濱黨羽該斬首斬首,該發配發配,一紙詔書悉數落定。
寧跟著進了書房,將那碗酸梅湯擱在一側高幾,等著裴浚用,裴浚忙完將詔書給秉筆韓玉,見寧跪在他跟前,
“怎麼了?”
寧鄭重朝他磕頭,“臣有罪,給陛下添麻煩了。”
裴浚又給氣笑,手里下意識要挲點什麼,方覺掌心空空如也,隨后干脆輕輕搭在案。
寧察覺愧疚越深。
裴浚看著不爭氣的模樣,問道,“你做錯什麼了?”
寧嚨一哽頓時說不上來。
裴浚眼神鋒利,“因為被人覬覦就覺得自己有錯,是誰教你的?”
寧愣住,自親娘過世,八年來嫡母將拘在后宅,除了府上的管事與西席先生,從不許見外男,有一回聽得花廳有陌生男子的笑聲,好奇地在窗口看了一眼,后被嫡母拎回閨房狠狠責了一頓,罵不知廉恥,勾引男人。
小寧委屈,不敢吱聲,起先真當嫡母為了好,后來才曉得原來是防著撞上永寧侯世子,預謀奪了的婚事,可憐被拘了很多年,深固的念頭一時更改不過來,被裴浚這麼一點醒方知自己錯了,
沒有錯,錯的是不懷好意的人。
“謝陛下隆恩,臣教了。”
裴浚呵了一聲。
領悟能力也沒那麼差。
至于那串佛珠,是他決意扔的,跟李寧無關,裴浚行事從不拖泥帶水,不會為了這點事計較,
“人善被人欺,跟梁冰學一學,你記住,這個世上除了你自己,誰也靠不住。”
隨后他擺了擺手,語氣倦怠道,“別杵在這,出去吧。”
他不喜人哭,腦仁疼。
寧默默記在心里,大抵知道他喜歡什麼樣的孩兒,心里酸了酸,再次磕了幾個頭,退出了書房。
剛回到西側圍房,梁冰罰回來了,裴浚就是這樣一個人,他欣賞梁冰的品,卻不會縱容壞了規矩,宮正司給梁冰打了十板子,并不重,梁冰扶著腰繼續回來當差。
寧見狀心疼得不得了,趕忙給尋了的褥墊來,又喚侍去弄些冰塊擱在腳邊。
梁冰看著小臉垮垮的,扶額道,“是我看他不順眼,不是為了你,你別放在心上。”
瞧,這語氣跟裴浚如出一轍。
心實。
寧破涕為笑,遞了一杯涼茶給,“你了罰,就該回延禧宮歇著,怎麼又回來當差了?”
小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托啦 (>.
第三十年,明月夜,山河錦繡,月滿蓮池。 永安公主李楹,溫柔善良,卻在十六歲時離奇溺斃於宮中荷花池,帝痛不欲生,細察之下,發現公主是被駙馬推下池溺死,帝大怒,盡誅駙馬九族,駙馬出身門閥世家,經此一事,世家元氣大傷,寒門開始出將入相,太昌新政由此展開。 帝崩之後,史書因太昌新政稱其爲中興聖主,李楹之母姜妃,也因李楹之故,從宮女,登上貴妃、皇后的位置,最終登基稱帝,與太昌帝並稱二聖,而二聖所得到的一切,都源於早夭的愛女李楹。 三十年後,太平盛世,繁花似錦,天下人一邊惋惜着早夭的公主,一邊慶幸着公主的早夭,但魂魄徘徊在人間的小公主,卻穿着被溺斃時的綠羅裙,面容是停留在十六歲時的嬌柔秀美,她找到了心狠手辣、聲名狼藉但百病纏身的察事廳少卿崔珣,道:“我想請你,幫我查一個案子。” 她說:“我想請你查一查,是誰S了我?” 人惡於鬼,既已成魔,何必成佛? - 察事廳少卿崔珣,是以色事人的佞幸,是羅織冤獄的酷吏,是貪生怕死的降將,所做之惡,罄竹難書,天下人恨不得啖其肉食其血,按照慣例,失勢之後,便會被綁縛刑場,被百姓分其血肉,屍骨無存。 但他於牢獄之間,遍體鱗傷之時,卻見到了初見時的綠羅裙。 他被刑求至昏昏沉沉,聲音嘶啞問她:“爲何不走?” 她只道:“有事未了。” “何事未了?” “爲君,改命。”
蕭窈記恨崔循,是因初到建鄴的一場雅集。 她遭了好一通奚落,沒忍住,扯了王四娘子的珠花,鬧得人仰馬翻。 這場鬧劇因崔循的到來戛然而止,原本在她面前高貴自矜、眼高於頂的世家閨秀們紛紛變了臉,溫柔小意得令人牙酸。 因崔氏是世家中的世家,崔循是族中最看重的嫡長公子。 他是天上月、高嶺雪, 是芝蘭玉樹中最高不可攀的那枝。 一句“公主年少輕狂”,蕭窈回宮罰跪了一宿。 頭髮花白的父皇看着她直嘆氣:“你回武陵,挑個表兄嫁了吧。” 蕭窈恨恨道:“我偏要折了他。” * 崔循自少時起,便是世家子弟的典範,規行矩步,令聞令望。 直至遇到蕭窈。 他曾親眼見蕭窈才收了族中五郎的桃花,轉頭又拿了謝三郎的杏花,眉眼彎彎,笑得比花還要嬌豔。 胸無點墨,輕浮、嬌縱。 罰她抄再多遍經書,依舊屢教不改。 後來,仲夏風荷宴。 被下了藥的蕭窈撲在他懷中,釵斜鬢亂,杏眼迷離:“你不幫,我就另找旁人去了……” 崔循這才知道,他不喜的,只是蕭窈對旁人嬌縱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