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與沈宜秋見上面說難不難,說容易卻也不怎麼容易。
沈七娘是大家閨秀,家中規矩重,無事不會出門冶游。
沈家雖不是銅墻鐵壁,但人多眼雜,要避人耳目卻也不易。
即便他能神不知鬼不覺地潛進沈府,又如何對沈氏解釋?
恐怕不是將他當作瘋子,就是將他視為登徒子。
再說即便他們前世是夫妻,潛小娘子閨房中也非君子所為。
尉遲越略假思索便知此路不通,他不能找上門去,便只有想法子讓沈宜秋出門。
讓張皇后出面召沈宜秋宮覲見最是穩妥,可嫡母必定會問因由,他不能將重生之事合盤托出,實在難以解釋。
后世史書稱崇安帝足智多謀,這點小事自難不倒他。
一封河西來的捷報令他靈機一。
當年吐蕃大舉寇邊,河西節度使耿勇率兵棄城而逃,涼州失守。
沈宜秋的父親沈景玄時任靈州刺史,果斷發兵援救,與軍民浴死守,在糧草匱乏、無險可守的況下,奇跡般地支撐了整整兩個月,一直等到援軍到來,自己卻死在最后一役中。
當初尉遲越尚年,朝中一干老臣懼怕河西節度使耿勇擁重兵而反,不曾立即清算,對沈家雖有恤,與沈景玄的不世之功卻極不相稱。
后來耿勇被奪職問罪,沈景玄卻至今沒有得到應有的嘉賞。
如今王師在大斗拔谷大破吐蕃大將悉諾邏軍,正是重提此事的絕佳時機。
只是尉遲越如今雖以儲君之監國,畢竟還不是君主,此事須得與張皇后及朝臣商議過,再稟明在華清宮的皇帝,由他下旨追封。
事不宜遲,尉遲越打定主意,顧不得一夜未合眼,用冷水洗了把臉,略整冠,上他的玉驄馬,只帶了五六個仆從,披著熹微的晨,踏著水濡的道,穿過晨霧彌漫的長安城,一路快馬加鞭來到蓬萊宮。
張皇后一睜開眼便聽說太子求見,已經在寢殿外候了小半個時辰。
不由唬了一跳,還以為邊關出了什麼急軍,連臉都來不及洗,急急忙忙披上件外衫,便他。
尉遲越進殿向嫡母行禮問安,接著稟明來意。
張皇后聽罷,神古怪地乜了兒子一眼:“你大清早火燒火燎地宮來見我,就是為了追封沈使君之事?”
尉遲越早已備好說辭,臉不紅心不跳,冠冕堂皇道:“昨日黃昏接到河西發來的捷報,因天已晚,兒子不敢打擾母后歇息,故此今日拂曉宮,以便早些將這好消息稟告母后。
“至于追封沈使君,兒子早有此意,此次大斗拔谷之役告捷,便想到了此事。”
這理由倒也說得通,張皇后雖還存有幾分疑,還是點點頭:“沈三郎當日臨危不懼,而出,以殉國,確實該大加褒揚。至于如何追封,你與群臣商議便是。”
頓了頓,目欣之:“此次多虧你力排眾議,一力主戰。不過你畢竟年輕,還需多聽取吳尚書等一干老臣的忠言。”
尉遲越應是:“謹遵母后教誨。”
吐蕃寇邊多年,隴右不堪其擾,朝中議和之聲不斷,尉遲越一心主戰,可惜上輩子因自己是儲君,想著韜養晦,便采納群臣之見,與吐蕃議和,錯失了戰機。
重生后他一改往日明哲保的做派,命將領出關戰,這才得已重創敵軍。
不過他畢竟是以儲君的份監國,還未登上帝位,鋒芒太難免惹來非議。
張皇后有此訓誡,亦是題中應有之義。
張皇后又就朝中之事囑咐了幾句,話說完了尉遲越卻仍不告退,不由納悶:“三郎還有他事?”
尉遲越原本指張皇后主提及沈宜秋,誰知渾似忘了這一茬,尉遲越不好直說,便只好東拉西扯地尋些話頭,將張皇后的飲食、睡眠都細細詢問了一遍。
張皇后想要更洗漱,奈何兒子磨蹭著不走,也只好陪著耐心與他說話,兜兜轉轉繞了半天,不知怎麼又繞回了追封一事。
張皇后這回終于想起沈七娘這個忠臣孤:“可憐沈家七娘,父親去世時還不滿五歲……說起來,我忽然想起樁事來……”
頓了一頓,回憶道:“那時候沈七娘剛回京城不久,祖母曾帶宮謁見。我是從未見過那般好看的小娘子,真個是雕玉琢,只是瘦得厲害。別的孩子難得宮總是四張瞧新鮮,卻只顧低頭盯著自己腳尖,一聲也不吭。”
張皇后搖搖頭:“真是人心疼。對了,當日你也在,我與祖母說話,便你帶去后邊園子里玩,不知你還記不記得。”
尉遲越出茫然之,那時候時常有命婦帶著自家孩子宮謁見皇后,他哪里分得清誰是誰。
張皇后又道:“你還要將最鐘的那柄小胡刀送給沈家小娘子。”
經這麼一說,他倒有點印象了。
張皇后接著道:“倒我吃了一驚,那柄小金刀你夜里睡覺都要放在枕下,連你何家表妹也不讓的,竟這麼拿來送人。”
尉遲越依稀記得那把胡刀,確實是他的,但贈刀的前因后果卻毫無印象。
張皇后又道:“不過沈老夫人謹小慎微,一得知此事,立即勒令沈小娘子將刀還了你。”
尉遲越心頭掠過一憾。
張皇后見他若有所思,不由笑道:“怎麼,三郎似乎對那沈家小娘子頗為上心。”
尉遲越正道:“母后說笑了,兒子與沈家小娘子素不相識,不過是因沈使君之事提及罷了。”
張皇后一想,確實不曾聽說他倆有什麼集,便點點頭道:“沈三郎就這點脈存于世間,合該好好恤,以告國士在天之靈。追封之外,也該厚賜其。”
尉遲越磨蹭著不走,等的就是張皇后這句話,聞言心中大定。
沈宜秋得了賞賜,自然要宮向皇后、太后謝恩,屆時便有的是相見的機會,只消一相見,后面的事自然水到渠。
尉遲越得償所愿,便即向嫡母告辭。
剛出了皇后寢殿,他又馬不停蹄地趕赴紫宸殿,即命黃門傳召一干重臣議政。
議完隴右的軍,他便提了追封沈景玄之事。
上輩子沈景玄追封從三品開府縣侯,不過此事是在尉遲越登基之后。
當時沈宜秋已是皇后,眾臣只當尉遲越抬舉皇后母家,自然沒什麼異議。
可如今尉遲越還是太子,無端抬舉沈家,還要追封沈三郎為縣侯,有人便不樂意了。
史大夫楊坦道:“沈使君守住涼州城,自是有功于社稷,然他一力死戰,致使軍民傷亡慘重,亦有過焉。且他援兵涼州,致使靈州兵力空虛,若是敵軍進犯靈州,便是顧首不顧尾……”
楊坦是主和派的中堅,明里暗里指責太子窮兵黷武,這回河西大捷不啻于打了他的臉。
尉遲越早知他要借題發揮,只是掀了掀眼皮:“那麼依楊大夫之見,涼州城該當如何保下?”
楊坦是迂儒,于邊事一知半解,只知道打仗勞民傷財,增加稅賦。
他花白胡子一抖:“亞圣有言,‘仁者無敵’,我大燕乃天命所歸,德風所被,百夷臣服。《詩》言‘載戢干戈,載櫜弓矢,我求懿德’,以德服眾,方是大道。”
尉遲越淡淡一笑,頷首道:“若當日換了楊大夫,必能以德服人,在城門上誦一篇詩書,便吐蕃兵馬愧掩面而去。
“可惜沈使君不如楊大夫這般舌燦蓮花,只有一副忠肝義膽,便只能灑邊關,死了還人求全責備。”
楊坦他說得老臉一紅、啞口無言,不敢再置一詞。
尉遲越掃了臣僚們一眼:“孤以為可追封沈使君為開國縣侯,諸位可有異議?”
這一眼已有人君的威儀。
有楊坦的前車之鑒,群臣哪會上趕著討沒趣,都道:“沈使君實至名歸。”
大事就此定下,但細節還需從長計議。
中書門下和禮部、吏部都有話說,文臣最逮著這些事爭論不休,尉遲越聽他們喋喋不休半日,總算議出個大致的章程。
眼見日頭西斜,他便群臣散了,自己策馬回了東宮。
這一夜,東宮長壽院一眾侍總算睡了個整覺。
尉遲越躺在床上心滿意足,事進展得出奇順利,如今萬事俱備,只須等著沈氏對他一見傾心便是。
不知沈氏見了自己會出怎樣的態?那日桃林中沈氏水靈的目、燦若桃花的笑臉又浮現在他眼前。
尉遲越角不自覺溢出笑意,隨即繃住角,翻過端端正正地躺平。
他是持重之人,斷不會像某些浮浪子弟般與小娘子眉來眼去……
尉遲越在心里編排著,不知不覺走了困意,一直到四更天才合眼,雖然又是一夜未能安眠,但心境卻大不相同。
【雙重生,瘋批病嬌太子爺vs鹹魚作精小嬌嬌】李寶嘉被一紙詔書賜婚給太子五年了。世人稱道太子獨寵於她,可隻有李寶嘉知道,太子趙懿這個騙子!什麼光風霽月,溫潤如玉,他實則性格惡劣,是個十成十的病嬌瘋批。所謂的寵愛,也不過是他為了掩護心頭白月光的手段,自己不過是他的擋箭牌。好在她沒有老死後宮,一個腳滑就重生了……李寶嘉竟直接回到了未被賜婚給太子以前。喜大普奔!成為東宮金絲雀,人之蜜糖,卻是她的噩夢。這一世,她隻想擺爛避開賜婚,好好給自己挑得良人!*太子趙懿一覺醒來,發現前世手到擒來的小嬌嬌竟然對自己避之不及。這還不夠,她還專心琢磨起那些雞零狗碎的爛桃花?趙懿不淡定了,狠狠打掉了李寶嘉試圖給他戴上的小綠帽。一頂、兩頂……三頂……到底還有多少頂!*男主後期會黑化,前世都是誤會,雙潔寵文。女主後期搞事業,也就是開開女學,當當首富這樣子~~
-落魄的閨閣小姐X死去的少年將軍-從五陵年少到叛國佞臣,徐鶴雪一生之罪惡罄竹難書。即便他已服罪身死十五年,大齊市井之間也仍有人談論他的舊聞,唾棄他的惡行。倪素從沒想過,徐鶴雪死去的第十五年,她會在茫茫雪野裡遇見他。沒有傳聞中那般凶神惡煞,更不是身長數丈,青面獠牙。他身上穿著她方才燒成灰燼的那件玄黑氅衣,提著一盞孤燈,風不動衣,雪不落肩,赤足走到她的面前:“你是誰?”倪素無數次後悔,如果早知那件衣裳是給徐鶴雪的,她一定不會燃起那盆火。可是後來,兄長失踪,宅田被佔,倪素跌落塵泥,最為狼狽不堪之時,身邊也只有孤魂徐鶴雪相伴。 伴她咬牙從泥濘里站起身,挺直腰,尋兄長,討公道。伴她雨雪,冬與春。倪素心願得償,與徐鶴雪分道揚鑣的那日,她身披嫁衣將要嫁給一位家世,姿儀,氣度都很好的求娶者。然而當夜,孤魂徐鶴雪坐在滿是霜華的樹蔭裡,看見那個一身紅的姑娘抱了滿懷的香燭不畏風雪跑來。“不成親了?”“要的。”徐鶴雪繃緊下頜,側過臉不欲再與她說話。然而樹下的姑娘仰望著他,沾了滿鬢雪水:“徐鶴雪,我有很多香燭,我可以養你很久,也不懼人鬼殊途,我們就如此一生,好不好?”——寒衣招魂,共我一生。 是救贖文,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