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宜秋不想張皇后替擔心,竭盡全力裝出若無其事的模樣,說些一路上的見聞給聽。
就在這時,有黃門稟道:“尚藥局陶奉求見。”
皇后奇道:“我不曾傳召陶奉,他怎麼來了?”
那黃門答道:“回稟娘娘,是太子殿下孝順,命人去尚藥局傳陶奉,為娘娘和太子妃娘娘請平安脈。”
皇后瞥了沈宜秋一眼,笑道:“快有請。”
他這哪是孝順母后,分明是疼妻子,也不枉替他說了一籮筐的好話。
張皇后輕拍兒媳的手背:“我說三郎心里有你,沒說錯吧?”
沈宜秋勉強牽了一下角,他心里若是沒,如上輩子那樣,還能好些。
陶奉走進殿中,向兩人行了禮,抬眼一看沈宜秋的臉,不由皺了眉頭:“娘娘這陣子,怕是不曾好好顧惜子?”
沈宜秋不是諱疾忌醫的人,但見到老醫這關切又譴責的眼神,不由心虛地垂下眼簾。
陶奉也聽聞了靈州發生的事,倒不好再說什麼,便替請脈。
良久,他方才收回手,看了一眼張皇后,有些言又止。
沈宜秋心下了然,苦笑了一下:“可是脈象不佳?”
陶奉微微嘆樂口氣:“娘娘的子比離京時卻還虛了幾分。”
他頓了頓道:“娘娘離京前老朽曾替娘娘請過脈,那時估計娘娘再調理半年便能孕育子嗣,如今看來,還得調理半年。”
這結果在沈宜秋預料之中,自己的子骨如何,自己也知道。
先前服了幾個月的藥湯,的月信已經準了,前后也不腹痛了,可被困靈州那段時日,食不甘味,夜不能寐,哪里還有服藥的心思?停了月余,又傷了元氣,如今又是服藥前的景。
張皇后聞言也蹙起了眉,半年說長不長,說短不短,皇嗣也不是等不得這半年。
偏偏何婉蕙要在這節骨眼上宮,若是讓先誕下皇嗣,太子與又是那樣的分……
沈宜秋倒是看開了,反過來朝張皇后寬地笑笑:“只不過多等半年罷了,無妨的。”
又強打神陪皇后說笑了一會兒,這才起告辭。
張皇后送到殿外,擔心道:“何九娘眼下也在飛霜殿,你若是不想去……”
沈宜秋笑道:“無妨。”
離京的時候瞞著眾人,可經過靈州那一役,全長安都知道跟著太子去西北,如今回京,于于理該去一去飛霜殿,免得人挑出錯來。
何況該來的總要來的,難道能躲一輩子不見?何況憑什麼躲起來?
沈宜秋辭出甘殿,登上輦車,便即去了飛霜殿。
賢妃自不會像皇后那般迎出殿外。
在殿前下輦,命宮人去通稟,然后走進郭賢妃的寢殿。
還未走到近,便聽見琵琶與笑語聲從重重帷幔后傳出來,約可以聽見兩個子的聲音,一個是郭賢妃,另一個自然是何婉蕙。
沈宜秋抿了抿,不疾不徐地走上前去。
琵琶聲戛然而止,何婉蕙放下琵琶,起向沈宜秋行禮:“民拜見太子妃娘娘。”
沈宜秋微一頷首,也未還禮,只是向郭賢妃行禮道:“久缺定省,母妃見諒。”
何婉蕙臉上掠過一尷尬。
郭賢妃眉頭一皺,隨即松開,邊掛上嘲諷的微笑:“聽說太子妃在西北,倒把我唬了一跳,我說別是弄錯了吧,太子妃不是在甘殿替皇后娘娘侍疾麼?怎麼跑去靈州了……”
沈宜秋來時便知要拿此事做文章,佯裝訝異:“怎的,皇后娘娘說過妾不在甘殿麼?”
郭賢妃一噎,這彌天大謊可是張皇后幫著扯的,便是全長安都心知肚明,只要皇后一天沒出來說太子妃不在甘殿,便一天不能放到臺面上來說,否則就是打皇后的臉。
何婉蕙早知太子妃不是善茬,此時見輕飄飄一句話就堵住了姨母的,心頭不由一凜。
先前顧著為那道賜婚的旨意高興,忘了東宮還有這頭攔路虎。
定了定神,懇切道:“民聽聞娘娘在靈州城中憑一己之力平息嘩變,又先士卒,親自帶領將士們抗敵,令民自愧弗如。”
郭賢妃早就聽說了兒媳在西北的事跡,對在男人堆里拋頭臉十分不滿,此時聽外甥這麼說,越發不喜:“九娘不必妄自菲薄,如娘娘這般巾幗不讓須眉的究竟是麟角,尋常子如你我之輩,安于室家,貞靜賢淑,別讓夫君為自己罔顧安危、涉險地,也就足夠了。”
沈宜秋點點頭:“娘娘所言極是,教了。”
語氣中沒有半點諷意,可姨甥兩人不知為何,都覺臉上像被摑了一掌。
郭賢妃定了定神,重整旗鼓:“對了,太子妃怕是還不知道,東宮有喜事將近吧?”
何婉蕙紅了臉,垂下頭,訥訥道:“姨母……”
郭賢妃嗔道:“有什麼不好意思的,早晚都得太子妃娘娘知曉。”
沈宜秋淡淡道:“外族侵,破我山河,靈州之殤猶在眼前,未知有何喜事。”
郭賢妃未曾想到會冠冕堂皇地搬出家國大義來堵,不由一愣,隨即道:“逝者已矣,生者的日子卻還要過下去,太子妃也不必太過傷懷了。”
沈宜秋不說話,只是冷眼著。
郭賢妃看得有些心虛,旋即想起旨意可是圣人擬的,怕什麼!
不由直了腰桿:“實話同娘娘說,圣人已經擬定了旨意,要給三郎和九娘賜婚,不是今日便是明日,當有旨意下來。”
沈宜秋神如常:“既如此,恭喜賢妃娘娘與何娘子。”
郭賢妃本以為兒媳這麼厲害,要過這一關定要費些口舌,哪知雷聲大雨點小,就這麼輕輕巧巧地答應了,不由喜出外:“九娘,來向娘娘奉茶行禮,往后你們便是姊妹了。”
何婉蕙亦頗意外,不過遠比姨母謹慎,不敢掉以輕心。
沈宜秋卻道:“待旨意下來再奉茶不遲,不必急這一時半刻。”
頓了頓,對郭賢妃道:“東宮還有些冗務,請恕失陪。”
郭賢妃達所愿,哪里還管如何:“既然太子妃有要事在,便不留你用膳了。”
……
尉遲越在宣政殿前下了輦車,正拾級而上,皇帝已經領著群臣迎出殿外。
太子曾設想過父親此刻的神,以為他或許會慚愧,或許會惱怒,但萬萬沒想到,他會是春風滿面。
他不由微微蹙眉,滿心狐疑地行了禮,甚至懷疑是不是有一場鴻門宴等著他。
不等他想通,皇帝已經將他拉起來,手掌重重地落在他肩頭,得意洋洋道:“不愧是朕的好兒子。”
尉遲越實在難以理解皇帝的心境,直到被群臣簇擁進殿中,仍然莫名其妙。
殿中已經擺好了筵席,皇帝拉著太子與他連榻而坐,嘉許之意溢于言表。
酒過三巡,面酣耳熱之際,他甚至親手替兒子斟了杯酒:“我兒此行非但奪回安西四鎮,還重創突騎施大軍,澤被蒼生,功在千秋。”
群臣聞言神各異,盧老尚書等人神凝重,養氣功夫差些的年輕人,眉宇間便流出些許忿然之。
而薛鶴年等一干諛臣卻是順著皇帝的心意,極盡吹捧之能事:“陛下圣明,正所謂虎父無犬子,殿下建此奇功,河清海晏,實是天祚我大燕。”
尉遲越的臉越來越沉,簡直要滴下水來:“圣人謬贊。”
皇帝慈地笑道:“我兒建此不世之功,想要什麼封賞?盡管開口,阿耶無有不應許的。”
尉遲越站起,跪倒在皇帝跟前,深深拜下,行了個稽首禮。
皇帝詫異道:“我兒為何行此大禮?”
尉遲越道:“兒臣無功而有罪,不敢求賞,請圣人責罰。”
皇帝皺起眉頭,旋即松開,似是對群臣解釋:“太子不勝酒力,大約是醉了。”一邊用目示意兒子別胡言語。
尉遲越卻只作沒看見:“回稟圣人,兒臣神思清明,并無毫醉意。”
皇帝輕描淡寫地一笑:“還說沒醉,你此次去西北,立下的功業足可名垂青史,何罪之有?”
尉遲越朗聲道:“兒臣之罪,在明知十萬朔方軍調離靈武,邊關兵力空虛,恐有風塵之警,卻聽之任之,不能死諫,此其一。”
此言一出,滿堂寂然,連樂人都察覺氣氛不對,不由自主停止了演奏,偌大宮殿中落針可聞。
皇帝的笑容掛不住了,臉漲得通紅,好在借著酒意遮面,沒那麼惹眼。
尉遲越接著道:“阿史那彌真在京多年,兒臣不曾識破此人包藏禍心,放虎歸山,遂大禍,此其二。”
在場眾臣都知道,阿史那彌真是被皇帝放歸突騎施的,那時太子才十歲不到,哪里有他什麼事,太子名為請罪,實則句句在打皇帝的臉。
皇帝也不傻,哪里聽不出來太子的意思,但阿史那彌真這事上確是他失察,也說不出什麼來。
尉遲越接著道:“北狄犯邊,兒臣明知他們意在靈州,未能及時回救,致使城破,將士與百姓死傷無算,是為其三……”
皇帝忍不住打斷他:“行了,今日朕與眾卿為你接風洗塵,別說這些掃興之事。”
尉遲越雖然知道父親為人,但仍被這一句輕描淡寫的“掃興”氣得渾栗。
他再次稽首:“此一禮,是兒臣替靈州之戰中的亡魂向圣人賠罪。”
皇帝他噎得不輕,想呵斥他幾句,卻又無言以對。
群臣眼觀鼻鼻觀心,大氣不敢出一口。
太子監國多年,又有皇后和張太尉撐腰,可他對皇帝一向十分恭敬,甚至可稱有求必應,若非如此,皇帝也不會安心在華清宮求仙問道。
他們還是第一次見太子這麼不顧皇帝的面。
皇帝心中怒不可遏,想要發作,但轉念一想,他調遣朔方軍給了突騎施可乘之機,后來又調回援軍,讓兒子與兒媳差點折在靈州,他氣這樣,倒也不全是無理取鬧。
何況經過援軍一事,張氏的態度越發強,邠州軍也落到了仲昆的手上,若是此時與兒子明刀明槍地對上,吃虧的倒是他。
思及此,他便緩頰道:“太子憂國憂民,實乃社稷之幸,朕擇日命護國寺高僧做一場大法事,超度英靈與殉難百姓,可好?”
尉遲越一時激憤,此時也已冷靜下來,他不是來和皇帝吵架的,真的起兵戈來,說到底遭殃的還是將士和百姓。
他便行了一禮道:“謝圣人恤下。兒臣另有幾個不之請。”
皇帝見他態度好了些,不由松了一口氣:“你說。”
尉遲越道:“其一,請圣人對殉國將士與百姓家人厚加恤,為將士立碑并詔告天下,以彰義舉。”
皇帝點點頭:“準。”
尉遲越接著道:“其二,靈州遭此大禍,百姓困頓,懇請圣人加給復三年之恩。”
這次皇帝卻有些犯難,靈州繁榮富庶,免除三年稅賦徭役可不是小事。
他思索片刻,皺著眉頭道:“此事尚需從長計議,明日三省六部眾卿再議一議。”
尉遲越謝了恩,這的確不是皇帝一個人能做主的,他提出來只不過是需要皇帝當著一眾臣工的面表個態。
尉遲越道:“其三,兒臣懇請擇吉日,獻俘皇陵,將阿史那彌真梟首,告列祖列宗與殉難英靈。”
這第三個請求卻正合皇帝的心意,他一掃先前的不悅,捋須道:“應當的,朕準了。”
尉遲越謝了恩,起回到席中,端起酒杯敬皇帝和群臣。
眾人見氣氛緩和,俱都松了一口氣。
樂伎重又奏起樂,舞人跳起舞,中斷的接風宴又恢復如常。
太子沒再說什麼“掃興”的話,只是沉著臉,一杯接一杯地飲酒。
皇帝將先前的事揭過,瞇著眼睛賞了一會兒自己新譜的琵琶曲,忽然想起那個善奏琵琶的小娘子,又想起賢妃反復囑托之事,心中有些悵然,不過他還不至于被沖昏了頭腦。
雖是難得的人,但他和兒子關系已鬧得有些僵,此時再橫刀奪,恐怕要將他得罪死了。
想到此,他擊了兩下掌,樂聲與歌舞停了下來。
皇帝笑著對太子道:“太子一心為民,倒把自己的私事落下了。你既不要賞賜,朕便人之。”
尉遲越一時沒明白過來他話里的意思。
皇帝接著道:“朕聽聞你與何家公子投意合,朕便下旨賜婚,破例封為良娣,如何?”
尉遲越一怔,何婉蕙不是和祁十二郎訂了親麼?
轉念之間他便想通了,若是何九娘有婚約在,皇帝便是再昏聵也不會賜這個婚,定是兩家已經將親事退了。
可得知這消息,他沒有半點欣喜,甚至有些驚恐。
皇帝不可能無緣無故想到給他們賜婚,其中定然有他生母郭賢妃的手筆,而小丸今日進宮,肯定會順帶去飛霜殿請安,那知道了麼?
想起沈宜秋知道此事后的反應,他心頭便像是被重重地掐了一把,恨不能立即飛回東宮安的心。
靈州城中那煎熬的一夜,早已令他看清了自己的心意。
他想要小丸,只想要小丸一個。
若是真心實意心悅一個人,又怎麼能容忍彼此之間有另一個人?
可惜他用了兩世才醒悟。
好在他用了兩世,終于醒悟。
皇帝見他發怔,揶揄道:“太子可是太高興?都怔得張口結舌了。”
尉遲越回過神,起行禮道:“謝圣人意,不過請恕兒臣不能奉命。”
皇帝不愕然:“這又是為何?”
尉遲越想不出說得過去的借口,干脆懶得找借口,直接一跪了事:“請恕兒臣不能奉旨,求圣人收回命。”
#驚,傳聞北齊國中矜貴高冷,不近女色的太子殿下,竟然在廟中被一個小姑娘勾得壞了修行。那小姑娘,竟然是云家蠢笨懦弱,一無是處的草包大小姐!帝釋淵:傳聞屬實!孤的女人柔弱不能自理,嬌氣慫包,你們不許欺負她。被云鏡收拾過的仇家瑟瑟發抖!只求某女下…
上一世的蘇皖,未婚失貞,狼狽至極,最終含恨而死,重生歸來後,她抱著兒子去了景王府。 景王楚晏,一雙桃花眼勾魂攝魄,卻偏偏冷淡禁欲,被譽為京城最寡情之人,多少貴女削尖了腦袋想成為他的侍妾,他眼皮都不帶掀一下。誰料,他卻突然要成親了,娶的還是那個聲名狼藉的女子!整個京城都炸開了鍋,茶餘飯後,每個人都等著看好戲——單憑一個孩子就想拴住景王?當真是癡心妄想! 然而一年又過一年,景王依然被栓得牢牢的,吃醋狂魔始終在線,連她多看兒子一眼都不行!蘇皖不僅沒被休,還寵冠京城!俊美妖孽男主vs貌美黑心女主ps:甜寵,慢熱,不喜勿入,暫定晚上十點左右更新,麼麼噠比心。推薦一下自己的接檔文,求收藏~古言:《嬌妻難哄》by黑子哲侯府倒臺後,彎彎就被二叔送給了三皇子。她自此成了他的籠中雀,任其欺辱把玩,死時才不過十八歲。重生歸來,彎彎戰戰兢兢撲到了豫王懷裏。美人眸中含淚,秀眉纖長,美得令人怦然心動,然而在場眾人卻倒抽一口涼氣,誰不知豫王冷血冷情,最厭惡女子的碰觸?誰料她不僅沒事,還被豫王當成個小掛件,帶回了王府。
一位是被迷暈抬上花轎送入皇宮給年輕病帝沖喜的代嫁皇妃;一位是當朝執政三年的風雲人物攝政王。 堂堂法醫,被堂妹陷害失了清白;為此,她成為冷宮棄妃。 於是她重拾身家本事,醫術了得、斷案無雙,重獲自由,努力地朝他靠近。 只為了問清楚:那夜裡,深入她宮闈的男人,到底是不是他?原以為她付出得夠多,兩顆心就貼得夠近,到最後她才發現,他對她所有的好,都帶著目的……一代醫妃,三出三嫁,最終能否獲得良人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