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帶來了大概三千人。”都這裡倒是一直有建昌方面的消息,而且馮雙禮作爲一個客將也沒有封鎖消息的能力。
“原來的說法是旗鼓相當,那就是一半對一半。現在呢,是不是要兩千對一千了?”鄧名一邊說一邊對衆人笑道:“那就是我們二十人要對付多出來的一千,總比在萬縣時強。”
大家知道,此行按理說也不是完全沒有功的可能,畢竟馮雙禮是一軍之主,在他的權威下,主張投降的人難免心虛,心虛就膽氣不壯;而且馮雙禮對軍中的士兵來說還是恩主,只要他堅持不降,那違揹他意志的人就是叛徒,士兵們就算上不說,也會發自心地鄙視這種忘恩負義的行爲。
……
建昌。
馮雙禮愁眉不展地坐在縣衙裡。從雲南帶來的三千人已經跑了四百多,得知永曆天子又一次遠遁後,建昌的形勢已經徹底失控,現在幾乎沒有人再提什麼爲大明繼續戰鬥下去的話了。爲什麼還要戰鬥?連天子都不願意爲這個國家戰鬥,在將士們爲他能夠坐穩皇位而流犧牲的時候,天子倒用行明確表示他不願意爲這個皇位冒任何風險——他不認爲皇位值得自己去冒險,更不用說爲此去努力戰、拼命流。
一個部將從門口走進來,恭敬地向座位上的馮雙禮行禮,然後走向前來,小心翼翼地問道:“王爺,平西(吳三桂)那邊又來信了。”
馮雙禮挑眼看了一下,來人是心腹軍狄三喜,多年來一直跟隨在自己左右,在得知永曆出逃前一直傾向主戰派。
“我不投降。”馮雙禮搖搖頭,他很清楚吳三桂來信是爲了什麼,也知道現在部下們的心思。
“是爲了老大王吧?”狄三喜輕聲問道。
馮雙禮是孤兒,自被張獻忠收留養,對張獻忠有一種類似兒子對父親的尊敬和熱。因爲張獻忠是與清兵戰時戰死的,那麼清廷就是馮雙禮的敵人。
馮雙禮沒有說話,狄三喜悲傷地又問了一句:“王爺,我們現在爲誰而戰?”
依舊沒有得到回答,馮雙禮本無法回答這個問題。
他視之爲父親的張獻忠戰死了,所以他轉而效忠孫可;西營接永曆的招安,馮雙禮爲了明朝的臣子,跟著劉文秀去四川繼續與清兵廝殺;孫可要篡位,馮雙禮不反對,因爲他忠誠於西營;但孫可投靠清廷以後,馮雙禮是否與晉王李定國和蜀王劉文秀戰?他打不過也不願意打,考慮再三還是投降了,因爲李定國和劉文秀都是西營的人,都不是他的敵人。
劉文秀死後,李定國把馮雙禮及其手下定爲“老秦兵”,對他們百般提防。馮雙禮儘管不滿,卻沒有讓這種緒影響自己的行,他拒絕了清軍的勸降,即使孫可給他寫來親筆信。
直到領兵來建昌,馮雙禮還是繼續效忠明朝。和這個時代的絕大數人一樣,一個效忠的對象是他不可缺的東西,馮雙禮和他手下的將士需要一個爲之而戰的目標。可是永曆皇帝又棄國了。
馮雙禮還守衛建昌做什麼?他爲誰而守?爲死去的張獻忠、劉文秀,爲投降清廷的孫可,爲不信任他的李定國,還是爲拋棄天下的永曆皇帝?
“我不投降。”馮雙禮再次重申道。
狄三喜臉一黯,就要退出去。
“但我不攔著你們。”在狄三喜退出去之前,馮雙禮又說道:“兄弟們跟著我這麼多年,我沒有本事,不能帶著大夥兒共富貴,但也不會讓兄弟們陪著我去死。”
山前燈火欲黃昏,山頭來去雲。鷓鴣聲裡數家村,瀟湘逢故人。揮羽扇,整綸巾,少年鞍馬塵。如今憔悴賦招魂,儒冠多誤身 ----辛棄疾 天下第一大幫江左盟的宗主梅長蘇化名蘇哲來到帝都金陵,同時也帶來了一場場風波與一團團迷霧。 具有雙重身份的貴公子,爭嫡中的太子與親王,手握禁軍的國中第一高手,統率南境鐵騎的美麗郡主……周旋在這些權高位重身份不凡的人之間,爲什麼反而是行事低調的蘇哲成爲了所有事件的核心? 掀起狂風巨濤的那隻幕後之手,會不會就是前一波惡浪席捲之後留下的泡沫? 他的身份,究竟是雪夜薄甲逐敵千里的少年將軍,還是病體支離年壽難永的陰沉謀士? 他重回舊地再遇舊友,他翻雲覆雨機關算盡,到底是想要達到一個什麼樣的目的? 這是一個既有晦暗陰謀,也有兄弟情義的故事,在這個故事沒有走到最終結局之前,也許你,也可以左右它的走向……期待你的觀看,更期待你的意見哦~~
一個宅男學霸因為一次意外穿越到了古代,還悲催的穿越到了一個家奴的身上。為了生存,為了能改變自己的境況,他憑藉自己的聰明才智,居然在這個時代混的風生水起,但是隨著聲名鵲起,危機也隨之而來……
又是一年入伍季,新兵連竟百年難得一遇,匯聚了一批背景通天,桀驁不馴的刺頭! 在所有人束手之策之際,秦淵自薦成為新兵連長,開始打造最強特種部隊! 一年一度的大型軍事演習上,新兵連被允許參與,負責簡單的後勤保障。 然而紅方節節敗退之際,戰場上卻出現了神奇的一幕。 藍軍某偵察團團長:「舉報! 紅方作弊! 我們的加強團被敵軍特種部隊擊潰,但敵軍竟找了個拙劣借口稱自己是新兵連」 藍軍某火箭旅旅長:「是不是輸不起?本次演習不允許特種部隊參加! 你們紅方竟然調遣特種部隊過來?」 藍軍上級憤怒咆哮:「簡直胡鬧! 違規用特種部隊把我爆頭?還狡辯自己是新兵連?」 秦淵淡淡一笑:不裝了,其實……我帶的是特種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