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滿漢和諧”并不是指旗人和百姓,而是指漢軍旗和滿洲朝廷。
漢軍旗這個群太過特殊,于旗人和漢民的夾中,算是滿清朝廷和百姓之間的緩沖地帶。
所以如果漢軍旗對滿洲朝廷歸心,實際上也能緩解一部分旗人和漢人百姓的矛盾。因為愚蠢的百姓們聽到“漢軍旗”中帶了一個“漢”,就以為和他們差不多。
不過這個時代,康熙廢了剃發令,就沒必要拉攏漢軍旗了。
所以,漢軍旗和蒙古軍旗原本就是直屬皇帝。皇帝手中的軍權,并非只有滿軍旗中的上三旗。又何談漢軍旗歸皇帝名下?
不過這次漢軍旗和蒙古軍旗的戰斗表現也不怎麼樣。
他們心里很委屈。
如果太子越過裕親王和恭親王直接向他們下令,他們一定跟著太子走。
但太子沒直接對他們下令,他們就只能聽裕親王和恭親王的。
他們只是戰斗力不如中路軍中的新軍,不代表他們忠誠度不如新軍啊。而且就說戰斗力,他們也不一定會輸給軍吧?軍就是一群花架子,他們這次能立下大功勞,全靠太子提攜。
漢軍旗、蒙古軍旗的都統找到正藍旗和鑲白旗的都統喝酒。
都統們聚在一起,紛紛抱怨。
他們不是不忠于太子和皇上,是太子不給他們機會啊!
抱怨著抱怨著,他們開始互相攻訐。
“太子憑什麼給你機會?憑你迷路?”
“我們漢軍旗人生地不,不認識路不是很正常嗎!倒是你,太子說只能用火炮對,不能上前搏,你跑得多快!”
“其他人都跑了,我們能不跑嗎?裕親王也沒制止啊!”
“唉,我們蒙古八旗才倒霉。我們又沒迷路,也沒上去搏,太子殿下也沒有帶我們去啊。那喀爾喀蒙古的人,有我們蒙古八旗親嗎?”
蒙古八旗是八旗軍隊中的蒙古佐領,并不是蒙古草原的王公們率領的軍隊。蒙古王公們所率領的軍隊是“蒙古盟旗”。
所以之后蒙古人并不認為蒙古八旗是蒙古人,而認為他們是滿人。他們中大部分人也認為自己是滿人,只有數人回歸蒙古。不過想要回歸蒙古盟旗的蒙古八旗人曾經在很長時間被蒙古盟旗歧視,被稱為是“蠻子”。
蒙古八旗本就靠著清廷生活,蒙古盟旗不要他們,太子也不信任他們,一眾蒙古八旗漢子委屈得不行。
“或許太子并非不信任咱們,只是因為咱們分屬左右兩路軍,他要給其他宗王,特別是裕親王和恭親王臉面,不愿擅自奪了裕親王和恭親王的軍權,所以只能帶著軍離開。”一和太子有過接的滿洲都統道,“太子出了名的仁善,不會在于準噶爾作戰的關鍵時候造八旗軍隊訌。”
其他都統紛紛點頭。這也很有道理。
“可惜啊,要是咱們能跟著太子離 開就好了。新軍就算了,軍他算個屁!”
“康親王率領的蒙古正紅旗也算個屁!”
都統們又紛紛喝酒,心里郁悶極了。
好好的戰功就這麼沒了,他們都統的位置都不一定能坐穩了。
正藍旗的都統更是連軍營都不敢回了。
正藍旗現在名義上的旗主正是當今太子殿下。他聽從恭親王常寧,拿著太子給的地圖,跟著常寧出去逛了好大一圈,一個功勞沒撈到。
他們又咬牙關跟著常寧往準噶爾跑,結果半路就被攔下,太子殿下居然已經把準噶爾滅國。
正藍旗眾將士:“???”
有造反傳統的正藍旗眾將士怒了,要反了那個沒用的恭親王。
我們正藍旗本來就該聽旗主的命令,你個恭親王憑什麼管我們?你還這麼沒用!
軍和中路軍算個屁!正紅旗算個屁!我們正藍旗才是太子的護衛軍!
都統怕正藍旗真的反了,趕安將士,告訴他們若他們反了,可能太子的反對者會拿他們的反叛說事,到時候太子被廢,你們又完蛋,才勉強把正藍旗的造反下來。
鑲白旗的都統拍了拍正藍旗都統的肩膀。
鑲白旗的大旗主是直親王。直親王卻一直在新軍,只在京城中訓練了他們幾次。他們都是養子繼子,難兄難弟。
“如果直親王肯來當都統就好了,我愿意為直親王執旗。”
“然后跟著直親王隨隨便便拿幾個滅國之功嗎?”
“唉。”……
康熙聽著探子的回報,笑得直不起腰。
都統們聚會喝酒,康熙當然會派人打探,將他們的言行都記錄下來。
聽到他們幽怨的話,特別是蒙古八旗、正藍旗和鑲白旗都統的抱怨,康熙眼淚都差點笑出來了。
“保和保清確實不厚道。他們是正藍旗和鑲白旗的旗主,怎麼把自己的旗丟一邊不管?”康熙著笑出來的眼淚,道,“不給裕親王和恭親王面子又如何?他們不會介意。保就是太頑固。”
康熙笑完之后,嘆氣。
他給太子越多,太子就越恪守本分,寧愿自己給自己找麻煩,也不愿稍稍僭越一步。
他的太子,道德太高,思慮也太周全。即使人人都說太子有多完,康熙看太子,仍舊是那個需要他保護的孩子。
他永遠記得那八個字,“慧極必傷,深不壽”。
康熙相信龍脈詛咒一定已經消除,但這八個字卻了他新的心病。
康熙將這八個字當做了太子新的詛咒。
而這個詛咒,他卻不知道如何為太子消除。
“朕還得多,替太子拔掉更多的刺。”康熙從案頭拿起新編的《明史》初稿。
他和洪武帝擁有了越來越多的共鳴。
曾經康熙嗤笑洪武帝拔刺的愚蠢。玉不琢不,要當皇帝,連一些小刺都理不好,當什麼皇帝。
現在他只想更“魯莽”一些,做得更多一些。
若將來他去了長生天,只剩下太子一人,即便有兄弟輔佐,也沒有“兩個皇帝”一起理麻煩更輕松。
太子又是個容易多思多想,寧愿自己殫竭慮,也很難做出傷害別人的事的好孩子。若只剩太子,康熙真的不放心。
洪武帝或許并不是擔心朱標的能力,只是不想讓朱標手染功臣的鮮,留下壞的名聲。
暴君由父親來做,孩子只需要當一個千古稱頌的明君。
康熙了一個懶腰,放下《明史》,從木匣子里拿出太子之前送來的書信。
他已經看過一遍。但無論看第幾遍,耳邊都好像有一只小太子嘮嘮叨叨,滿口抱怨。
別人看到的是太子運籌帷幄,智多近妖,氣定神閑地指揮軍參戰滅國。
老父親眼中的太子暴躁無比,一直在罵罵咧咧。
太子書信中也夾雜著直親王的信。
直親王更為直白,直接罵裕親王和恭親王是廢。若他是太子,定會直接奪了他們的軍。誰敢反對就砍了,來多砍多,把他們和準噶爾的軍隊一起砍。
反賊就該被砍,死不足惜。
康熙角搐,不由扶額。
幸虧大阿哥不是嫡子。大阿哥若繼位,怕不是大清下一代就亡了。
“不過反賊確實應該砍一些。”康熙喃喃道。
正月封存玉璽前,康熙下了最后一道圣旨,將烏、爾會河一戰中不聽太子之令,最先下令停止擊的八旗將領全部斬。
康熙三十年,便在腥中拉開了帷幕。
這女人,肯定是在裝模作樣變著花樣狐媚子邀寵,還敢拿太後的身體開玩笑,等著皇上發飆被打入冷宮吧。
(重生1V1)論如何從身份低微的丫鬟,獨得帝王寵愛,甚至於讓其解散後宮,成為東宮皇后,自此獨佔帝王幾十年,盛寵不衰。於瀾:“給陛下生個孩子就成,若是不行,那就在生一個。”反正她是已經躺贏了,長公主是她生的,太子是她生的,二皇子也是她生的,等以後兒子繼位她就是太后了。至於孩子爹。“對了,孩子爹呢?”慶淵帝:“……”這是才想起他。朕不要面子的嗎? ————於瀾身份低微,從沒有過攀龍附鳳的心,她的想法就是能吃飽穿暖,然後攢夠銀子贖身回家。可,她被人打死了,一屍兩命那種,雖然那個孩子父親是誰她也不知道。好在上天又給了她一次重來的機會。既然身份低微,就只能落得上輩子的下場,那她是否能換個活法。於瀾瞄上了帝都來的那位大人,矜貴俊美,就是冷冰冰的不愛說話。聽說他權利很大,於瀾想著跟了他也算是有了靠山。直到她終於坐在了那位大人腿上,被他圈在懷裡時。看著那跪了一地高呼萬歲的人,眼前一黑暈了。她只是想找個靠山而已,可也沒想著要去靠這天底下最硬的那座山……完結文《權臣大佬和我領了個證》《向隔壁許先生撒個嬌》
前世,幾位血脈相連哥哥獨寵假郡主,害死了真郡主蕭嫣。重生后,蕭嫣直接黑化,對所謂的哥哥只有仇恨,沒有親情。可她卻發現,哥哥們也重生了,還跪著求她原諒。全家火葬場?呵,滾開,別擋住本姑娘搞事業!她可以要成為錦衣衛第一女指揮、首位女王爺的人!于是,蕭嫣將幾個親哥哥踹了,隨手找了天下第一美男子來當哥哥。不料這個哥哥卻對她寵入骨髓。“哥哥,想吃臨江樓的臨江魚!”“酒樓買下來了!”……“哥哥,心情不好,想揍人!”“你家那些所謂的家人,我給你抓到詔獄去了!”……“哥哥,要抱抱!”“要哥哥的命都給你!”
【女主空間+男主重生】殷妙只不過隨手在廢土世界的廢墟里撿了一本氣死人不償命的書,便意外地穿入了書中,成為了被流放的倒霉蛋。窮山惡水饑民遍地也就罷了,還拖帶著一家過慣了錦衣玉食五谷都不分的家人。 好在系統送了初始任務禮包--空間一份,然而她才剛打算把村子發展成為自己的菜籃子肉盤子米袋子,天災戰亂就來了。 殷妙裂開了…… “阿妙去哪里,我就去哪里。” 看著到處打包東西準備帶著家人逃荒的明媚女子,蕭玄倚靠在樹下含笑道。 難民殷妙藏好了隨時要爆倉的存糧,又想起那已經偏離了十萬八千里的劇情任務,嘆了口氣問道:“掉腦袋的地方,你也去嗎?” “那我便更要去了。” 蕭玄眼中戾氣一閃而過,這一次他要護的,沒人再能動得分毫。
穿越家暴現場,巧計和離再嫁,又是一窩虎豹,韓巧掄起棍棒打豺狼。她文能從街頭罵到街尾,武能打的街痞潑婦喊娘。她開鋪子、買田地、置辦宅子,鼓勵獵戶相公奮進向上,三個閨女養的舉國上下人人贊。榮華富貴在手,夫妻恩愛兩不疑,這般人生誰不夸句好!蘅毅作為大齡青年,二十四那年,韓巧朝他一笑,他就動了心,丟了魂。女大三、抱金磚,嫁過人又如何,他依舊如珠似寶寵上天。
【靈魂互換】 某一天,深居苦讀、文質彬彬的五公子,不慎暴露了自己百步穿楊、深不可測的高強武藝。 邊疆長大、不拘小節的三姑娘,顯露了自己舌戰群儒亦不落下風的深厚文采。 眾人才驚然發現這兩人深藏不露……都是高手啊! 一句話簡介:你竟該死的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