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朝來找陳揚。
陳揚正坐在小漁船上,一邊曬太,一邊補漁網。
“揚哥,你還真把自己當漁民啊。”
“呵呵,我就是漁民,如假包換,貨真價實。”
蔡朝在船幫上坐下,掏出一包五一牌香煙,出兩支,遞給陳揚一支,自己邊也叼了一支。
陳揚很是好奇,“咦,你不是堅決不煙的麼。”
“沒法子。我不適應環境,環境就得把我淘汰。”
這麼有哲理的話,居然出自蔡朝之口,讓陳揚不得不重新審視他。
“朝,你怎麼想到去公社化工廠上班的?那里就一幫老娘們,做出的皂又臭又洗不了服,能有什麼前途麼。”
“揚哥,我想鍛煉鍛煉自己。”
“哦,這怎麼講?”
蔡朝說,“我現在是公社化工廠的業務科科長,就是負責想辦法把皂賣出去。”
陳揚點了點頭,“你這麼一說,我倒是能理解了。你還別說,當業務員,是最能鍛煉人的。”
“怎麼樣?過來跟我一起干吧。”蔡朝終于說明來意。
蔡朝的話,讓陳揚聽著不舒服,作為曾經的《復讀學校》創辦者,跟你去東跑西顛的當業務員?
“我?”陳揚笑道:“朝,你搞錯了吧?讓我去與仇人的侄子搭伙,你是怎麼想出來的?”
陳揚指的是蔡寶玉的兒子蔡國平。
蔡國平在化工廠上班,陳揚就是被打死也不會去的。
“揚哥,你可以不用上班,只要能把皂賣出去,你天天在家睡大覺都行。”
“不扯淡了。”陳揚問道:“朝,你們都把皂賣到什麼地方?”
“主要有兩個方向。一方面,是賣給那些單位和企業。另一方面,是賣給集市上的那些攤主。”
“去過路橋嗎?”
“去過啊,但無功而返。”
路橋鎮的集市,是整個天州地區乃至全省規模最大的集市。
在義烏尚未開發之前,路橋也是當時華東地區最大的小商品市場。
說來也是好笑,陳揚快二十歲了,卻從來沒有去過路橋街。
陳揚很想去路橋街走走看看。
這次與蔡朝聊到路橋,陳揚一下子有了沖。
“朝,我要去路橋轉轉,你去不去?”陳揚沒去過路橋,想找個伴。
“好啊。路橋的集市日,是二七四九,明天就是農歷十一月初七。”
“擇日不如撞日,就明天。”
從溫林縣陳蔡公社到黃巖縣路橋鎮,要麼走陸路,要麼走水路。
走水路四十里,起碼要五個小時。
走陸路也有近四十里,步行五六個小時,騎自行車要三四個小時。
陳揚和蔡朝是凌晨三點多出發的。
一個人一輛自行車。
蔡朝不忘本職工作,車上綁了不臭皂。
四十里陸路,一半小路,一半公路。
兩個人年輕力壯,到達路橋是早上六點四十分。
蔡朝來過幾趟,算是門路,他帶著陳揚,先在路邊攤吃早餐。
饅頭油條豆漿,路邊攤的標配,還不用糧票。
這不用糧票,讓陳揚大新奇,他是第一次不用糧票就能買到吃的。
“揚哥,咱倆接下來怎麼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