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每日小說 穿越時空 萬曆駕到 第二百九十八章 紛亂

《萬曆駕到》 第二百九十八章 紛亂

來到大明十六年了,朱翊鈞見過各種噴自己的奏摺,前世也見過各種噴子鍵盤俠,如果只是一份單純噴的奏摺,朱翊鈞本就不會在意這些,可是這份奏摺卻是在帶節奏。

這份奏摺寫得好嗎?當然,寫的很好。

無論是立意還是遣詞造句,全都寫的非常好,這份奏摺被儒門吹捧一下,必然會爲一代名疏,寫這個奏疏的人,也一定會被吹捧爲一代名臣。

自從親政以來,朱翊鈞對員的下限就一直在刷新。

前世還沒什麼直觀的覺,這一世還真是深有,這些人以大義標榜自己,滿仁義道德微言大義,但是這些都是要求別人的。

真的到了自己上,那真是寸土不讓,存利不失。

什麼國家,什麼帝王,全都能夠拋棄到一邊。

上說的天花爛醉,事實上卻是幹著卑鄙齷齪的事。朱翊鈞手將奏摺遞給了張鯨:“去查查這個李茂才是什麼人!”

“是,皇爺!”張鯨答應了一聲,躬退了出去。

自從要徵收商稅以來,朝局還算穩定,沒有大臣上書,只不過大家都知道,這件事不可能就這麼算了。朝廷上下,到了這個時候,已經及了很多的利益了。

商稅不是地稅,紳一納糧雖然也被牴,但是拿住了員和勳貴,那是不容易鬧起來的。商稅卻不一樣,商稅會天下最有錢的一羣人。

這羣人以江南和東南的紳爲代表,他們的實力可是很強大的。

京城最近就在醞釀一,只不過這還沒開始吹,主要是因爲大家都在等地方上的反應,等待地方上起來。

“皇爺,老奴查到了這個李茂才。”張鯨恭敬的站在朱翊鈞的後,開口說道。

Advertisement

朱翊鈞點了點頭,然後開口說道:“行,說說看吧!”

“李茂才,萬曆二年進士,蘇州人事,現任戶部給事中,家中貧苦,並不是富商出。只不過李茂才娶妻邵氏,邵家乃是蘇州府紳之家。”

“主營綢,種桑染布,乃是江南數得上的大綢商人。”

“家裡面有染布廠三個,用工達兩千餘人,是有名的大商賈。”

聽了張鯨的話,朱翊鈞點了點頭,心裡面明白了,果然是這些人在搞事。看來自己的那點僥倖是不會存在了,安穩的收稅是不可能了。

自己的稅收政策一出,基本上就會被打礦監稅使了。

魏忠賢的好多政策其實都是有道理的,還不是被罵了閹狗。去看魏忠賢一生,從未加徵過百姓的負擔,魏忠賢主政之時,西北百姓的田賦是每畝二錢銀子。

等到滿口仁義道德心有壑的東林黨執政,西北百姓的田賦是每畝地二兩銀子。

加上三餉和加徵,以及地方的橫徵暴斂,百姓能活得下去纔怪了。豈有不造反的道理?不說其他的,給東江總兵文龍的餉銀,經過文過手,直接漂白了四

魏忠賢通過強售宮騎馬權,來籌集馬匹,得罪了一大批員,但沒有增加農民負擔。閹黨在全國各地徵收各種商稅、海稅,雖然大有貪污,但沒有加百姓賦稅。

河南當時遭災,還能免除賦稅,庫撥款賑災。閹黨在扳倒東林黨後,幾十年未曾修過的黃河水道,開始維修。

東林黨再次上臺後,首先,海,不徵收海稅,其次,撤除全國各地徵收鹽稅、布匹稅等商稅的太監,不再徵收。

爲什麼呢,因爲當時資本主義萌芽,這些錢都是東林黨代表的地主階級要的,這樣直接造了國庫空虛,而東林黨代表的地主階級卻富可敵國。

Advertisement

國庫缺經濟來源,怎麼辦?加農民稅賦,各地無論是否有災,賦稅照舊,一分不,以前的欠稅,還要補,崇禎一年到一十七年,十七年一分錢也沒有投到治理黃河與淮河上,農民生活雪上加霜。

原本朱翊鈞覺得自己做了這麼多事,還特意打出了“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的說法,禮部建議給自己修陵墓,也被自己打回去了。

自從登基以來,每頓飯四菜一湯,親政以來,從來沒做過一件新服。登基十六年來,皇宮大,宮太監一直在削減,皇宮之的開銷也一直在削減。

每一分錢自己都盡心盡力的花在刀刃上,每一分錢都用在做大事上,可是如何?

自己開源,自己打西北,可是如何?

一樣說以聚斂天下之財,一樣說你如元朝之君,一樣說你惡政害民,他們自己呢?起居八座,僕從如雲,恨不得吃進天下山珍海味,但是卻不捨得稅。

著腰間的寶劍,朱翊鈞眼中閃著冷:“這一次咱們就試試看!”

“看看是你們的厲害,還是朕的劍厲害!”

想要他們給自己歌功頌德是不現實了,清朝的康乾盛世直接拋棄了雍正,可是朱翊鈞卻一直覺得,滿清一代,唯一能看的皇帝就是雍正,可是卻被黑出翔。

“張鯨,著閣擬旨,昭告天下,朝廷徵稅,乃爲富國強兵,爲造福天下。凡大明吏,當爲大明盡忠職守,配合朝廷增收商稅,凡不配合者,乃不忠之輩,不配爲大明吏。”

“各地員當配合稅務司徵稅商稅,凡徵收商稅不利者,一律從嚴置。”

“傳旨魏國公府,魏國公府累世勳貴,鎮守南京,乃國之柱石,此番朝廷徵收商稅,乃朕之意也,魏國公府當配合稅務司行事。”

Advertisement

“凡鎮守江南軍馬,魏國公府酌調遣,如果抗法者,一律嚴懲不貸。”

張鯨連忙在一邊躬說道:“是,老奴這就是傳旨!”

“等一下,順便傳旨給錦衛和廠,給朕盯各省督和封疆大吏,如果懈怠者,儘快上奏。派人盯住魏國公府,如果魏國公府虛應其事,報於朕知道。”

“是,皇爺!”張鯨連忙說道,說完之後就退了出去。

日子一天天過,整個朝堂上的氣氛也都怪怪的,大家全都在等著收商稅這一天的到來。五月初一,京城正式開始徵收商稅。

凡京城外大小店鋪開始徵收營業稅,煤礦鐵礦則徵收生產稅,大宗貨開始徵收易稅。順天府上下進行的有條不紊,毫不

稅務司的馬車緩緩的走在街道上,走到一家店鋪面前就拱拱手。

遞上稅單,然後收了銀子去下一家,一切進行的井然有序。

京城全聚德。

自從這裡開業之後便了京城一新的景點了,他不是單獨的一座樓,而是一座高級會所。這家店的主要目的也不是爲了賣烤鴨,而是爲了揚名的。

與其說這是一家店,不如說這是一個園子。

在院子之中,流觴曲水,樹木繁茂,假山奇石,在樹木掩映之中,一座座小樓錯落而至,看起來非常的雅緻。在園子的正中央則是一座藏書樓,裡面遍藏各種典籍。

這裡已經是京城文人墨客聚會的好地方了。

味的燒烤鴨,搭配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酒,尤其是這裡特有的果酒,甘甜味,以通明亮的玻璃杯飲之,當真是一大快事。

一邊喝酒,一邊縱論天下,當真是讓人流連忘返。

在綠樹掩映之中,一個一的年輕人款款而來,腰間追著白的玉佩,手中則是拿著一把摺扇,扇面上是一副山河圖。

扇面上提著四個字“山河表裡”,下面的印章則是兩個字:徐渭。

這代表著這幅扇面出自有著大明第一才子之稱的徐渭徐文長。在年輕人的後跟著一個著華麗服飾的老者,但是一看就知道是僕人。

另外一側則是跟著一個抱著劍的年輕人,看起來應該是護衛。

這個氣質不凡卓爾不羣的年輕人自然不是別人,正是大明天子朱翊鈞。

京城開始徵收商稅,他自然是不放心的,在宮裡面也無法安心做事,那就索出來看一看。結果發現京城上下,倒是一片平和。

商稅徵收的很順利,本就沒人鬧事。

事實上朱翊鈞知道的很清楚,這是因爲上面沒人敢鬧,京城的買賣都是什麼人的,勳貴勳戚和朝中大臣,這些人已經被自己按住了,他們不敢,其他人自然不敢

順天府賦稅的順利徵收,讓朱翊鈞心好了不,這纔有閒逸致跑到這裡來。

這座全聚德園子,其實只是京城西郊奢侈生活的一角,經過朱翊鈞的提點,務府的持,這裡真的堪稱是匯聚南北。

無論是好東西,還是好玩的,這裡全都有。

走在園子裡面,朱翊鈞舒了一口氣,這覺還真是好的。走著走著,朱翊鈞突然見到前面有一個亭子,頓時就想過去休息一下。

只不過剛走進,朱翊鈞就聽到有人在裡面爭吵。

“足下之言,在下不敢茍同,天下商賈皆爲鉅富,些許商稅就讓他們活不下去了?讓百姓活不下去了?此乃大謬之論。”

“朝廷乃調理之所在,取鉅商富賈之財,練兵修路,治理河渠,這乃是天大的功勞,何來損傷百姓之說?天下之事,不患多寡而患不均,朝廷均多寡,實乃朝廷分之事。”

“竊以爲朝廷先行紳一納糧,後行新商稅,實乃英明之策。”

“當今陛下,英明睿智,德行昭昭,自登基以來,親民勤政,十五年未修宮殿,每日膳也不過四菜一湯,何也?”

“爲的就是富強大明,追亡逐北,陛下乃萬世難遇之英明君主,實乃大明中興聖君,商稅之事再一次證明了陛下的英明睿智。”

“吾等學子,得遇明主而侍之,當真是足平生了!”

朱翊鈞輕輕的晃著手中的摺扇,臉上帶著笑容,不錯,這個學子就很好,這說的很有道理,深的朕心,很好,很好。

在這個時候,另外一個人的聲音也響了起來。

“兄臺此言吳某不敢茍同,當今陛下英明睿智,乃是中興之主,這自然是不用兄臺贅述,這乃是天下人所共知之事。”

“我們今日議的乃是商稅,而不是陛下。”

這話朱翊鈞是不信的,比起前面那個發自心的對自己崇敬的態度,這顯然就虛僞了很多了。不過朱翊鈞這樣的人見的多了,倒是可以聽聽他怎麼說。

“賦稅,朝廷本,這一點吳某就不贅述了,重點是這賦稅如何收,怎麼用。”

“賦稅如何用,這一點當今陛下所作所爲,當爲歷代楷模,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當真震耳發聵,可爲後世賦稅之永例。”

“然,賦稅如何收,吳某覺得當以輕徭薄賦爲主。”

“陛下廢除徭役,以銀錢顧工代替徭役,此乃聖賢之策。可是這賦稅收取,可是不是薄賦了。耕讀傳家之人,養蠶織布,這種桑要稅,織出來的布要生產稅。”

“布匹易要易稅,布匹售賣則是要營業稅。”

“一匹布,從種桑開始就要稅,一直到售賣要四次稅,如此稅收,豈是薄賦?這已經是重稅了!如此重稅,必然導致價飛漲,商賈無利可圖。”

“如此一來,必然導致商賈罷業,南北品流通不暢。”

價飛漲,則百姓無錢購置布匹,百姓何以穿?土地出產有限,一旦價非常,地產不足,百姓何以供養己?”

“如此重稅不可取,難道不是與民爭利?藏富於民緣何不可?百姓富足,則國家富足,這個道理難道還要吳某說一遍?”

朱翊鈞聽著這個姓吳的侃侃而談,眉一挑。

這人說的好聽,可是他在換概念,而且說白了就是反對商稅,無論說的多麼冠冕堂皇都沒用。所謂藏富於民,民富則國富,在朱翊鈞看來,這個就是一個僞命題。

當然了,百姓生活富足,這是好的,也是每一個統治者都期待的。

可是百姓富如何讓國富?還不是通過賦稅,收不上來稅,百姓富,國何以富?再說了,現在的大明是百姓富嗎?不是,現在的大明是商富,是士人富,而非大明百姓富。

朱翊鈞不得不嘆,此人頗有東林黨風範啊!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