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每日小說 古代言情 安樂天下 第75章 番糧

《安樂天下》 第75章 番糧

等母子兩人哭了一陣,緒稍微緩和下來,紀二老爺、紀大老爺等一行人才腳步匆匆地轉過影壁來。

“老三是習武了的關係吧,跑的飛快,我們都追不上他。”紀大老爺著氣,因爲急走了一段路,額頭上都見了汗。

紀二老爺的形比紀大老爺好一些,他雖是書生,但是飲食起居有常,且十分注意養生。

這邊紀曉棠等人勸著,才讓紀老太太止住了哭聲,紀三老爺鬆開了抱著母親大~的手,就跪在青石地面上,砰砰砰地給紀老太太磕了三個響頭。

這三個響頭磕的衆人咋舌,紀老太太心疼不已。

“都是大人了,怎麼還這樣沒輕沒重的。”紀老太太讓紀三老爺起來,仔細看他的額頭,並沒有什麼異樣,這才略微放下心來。

“娘,兒子常年不在您邊,不能給您盡孝,磕這幾個頭算得了什麼!”紀三老爺笑。

紀三老爺隨後又給紀二太太見禮,然後,就抱住了在一邊微笑的紀曉棠。

紀三老爺抱紀曉棠,還是抱小孩子的方式。他抱住了紀曉棠的腰,將紀曉棠給舉了起來。

“曉棠又長高了,可怎麼好像是輕了。”紀三老爺這麼說著,似乎要掂一掂量紀曉棠是不是真如他所覺的,重變輕了。

如果紀曉棠現在是個小孩子,估計紀三老爺就將給拋起來了。

旁邊的衆人一連聲地阻止紀三老爺。

“還是這樣沒輕沒重地。”

“曉棠都要出嫁了,是大姑娘,不是小姑娘了。”

“老三怎地這樣,雖然是叔侄,可實在不統啊……”

隨便衆人怎麼說,紀三老爺抱著紀曉棠,哈哈地笑著,半天都不肯撒手。

Advertisement

還是紀曉棠在紀三老爺的肩膀上捶了兩拳,了一聲小叔,紀三老爺這纔將給放了下來。

叔侄倆也沒正式見禮。

“小叔。不是我變輕了,是你更有力氣了。”紀曉棠用目仔細打量著紀三老爺說道。

看的出來,紀三老爺的肩背變寬厚了,剛纔紀三老爺舉起的時候。覺到了紀三老爺的手臂也比過去~壯。

“是這樣嗎?!”紀三老爺又是大笑。

“小叔……”有人氣地了一聲。

紀三老爺低下頭,就看見了長生。

長生原本跟在紀曉棠後,早就被紀三老爺的舉止震驚,都看的呆了。他年紀還小,對紀三老爺幾乎已經沒什麼印象了。但是架不住平時家裡人經常提起紀三老爺,尤其是紀曉棠。

因爲這個緣故,長生對紀三老爺不僅滿心的好奇,還有滿心的喜和孺慕之。而且,他也不是個會認生的小孩,看紀三老爺放紀曉棠下來,他就跑上前,了一聲小叔。

“長生!”紀三老爺立刻就認出了長生。

長生點頭,又了一聲小叔。

紀三老爺彎下腰,將長生給抱了起來。

“長生還記得小叔嗎?”

“記得的。”長生連連點頭。“我記得小叔,阿姐經常跟我講小叔的事。還有祖母,爹爹、娘,都時常說起小叔。”

長生這麼說著,還出胖乎乎的小手來,去紀三老爺的臉。

紀三老爺的腮幫子上有短短的胡茬,這是小長生平常並不常見的。諸如紀大老爺等人,是以留一部~長長的鬍鬚爲,又諸如紀二老爺等人,則是常常理容。將臉刮的乾乾淨淨的。

所以,紀三老爺的胡茬子,在長生來說是件很稀罕的東西。

Advertisement

“乖長生,小叔在外頭也經常想起你。長生長高了。也重了。”紀三老爺掂了掂長生,對長生結實的樣子很滿意,然後,又在衆人各異的目中,將長生放在了自己的肩頭。

長生平常不是被抱著,就是被揹著。這還是第一次有這樣的驗。他睜大了一雙眼睛,並不覺得害怕,只覺得新奇。

小叔的肩頭很很寬厚,並不,但是很安全的覺。

長生坐在了紀三老爺的肩頭,整個視野都不一樣了,紀二老爺和紀二太太想要他下來,他也不肯了。

紀三老爺就這樣馱著長生,和紀曉棠一人一邊扶住了紀老太太,衆人都往萱華堂來。

等到了萱華堂,讓紀老太太上面坐了,衆人這才重新正式見禮。

紀家一大家子的人,在今天,終於是在京城聚齊了。

大家自然是有許多的話要說。紀三老爺來不及講自己出海的經歷,只問紀曉棠的親事是怎麼回事。自從紀家衆人進京,之後他就出海,這期間,發生了太多的事,紀三老爺都想知道,尤其是紀曉棠的親事。

“怎麼定的是安王爺,還是太后給指的婚?”紀三老爺有些焦慮地看著紀曉棠。

紀曉棠與阿佑的,紀三老爺都是知道的。依紀三老爺的意思,紀曉棠和祁佑年也是最合適的。秦震雖然份貴重,且人品樣貌等都是一等一的,但是紀三老爺從來沒想過他會爲自己的侄婿。

萱華堂人多口雜,紀三老爺就大略地將事說了一遍,很多事都略過不提。紀三老爺對這樣的答案當然不滿,但是卻明智地沒有當場追問。

紀三老爺按下心頭的焦躁,高高興興地給大家說起了他這次出海的事來。

Advertisement

“曉棠,告訴你一件事,你知道了,肯定會非常高興。”紀三老爺對紀曉棠說道。

紀大老爺在旁邊就有些不悅。紀三老爺說話,除了對著紀老太太,最多的竟然是對著紀曉棠。關於出海的事,更總提著紀曉棠,完全沒有將他這個大哥放在眼睛裡。

紀大老爺微微扭頭,看了一眼紀二老爺。

紀二老爺笑瞇瞇地,本沒有任何不高興的意思,彷彿這樣纔是最理所當然的。

紀大老爺暗暗哼了一聲,也只得下心中的不悅。

紀曉棠已經在追問紀三老爺,“小叔,是什麼事。快點告訴我,不要再賣關子了。”

“曉棠,你不是要我尋找耐寒耐寒而且高產的番糧嗎……”

紀三老爺出海,不僅採買了許多的糧食回來。同時還有紀曉棠的囑咐,要尋找番糧良種。這件事,後來就被秦震知道了。

這種事,不是紀家一家的事,如果能夠功。甚至能夠改變一個國家。秦震當然不會置之不理,他爲紀三老爺求,還另外出資資助了船隊,爲的就是尋找番糧良種。

紀三老爺前次出海,已經尋來了兩種番糧,只是數量稀,並不能夠大面積的推廣種植,只在秦震的田莊上試著播種了。

結果,這兩種番糧果然如同傳說中的,耐寒耐寒。對土地也沒有特別的要求,而且產量也相當可以。

其中又以番薯爲佳。

番薯的期比普通的作要短,在南方,就是這個時候下種,冬之前也能夠有收穫。

紀三老爺這次就帶回了更多的苞米和番薯良種。

而除此之外,紀三老爺還帶回了另外一種番糧。

“……我把他們番人的話通譯過來,就這個東西做土豆。”紀三老爺讓人拿上來小小的一籃子土豆,給紀曉棠和在場的衆人傳看,一面就告訴大家他是怎樣得到這種番糧的,以及土豆的種種好

土豆的最大好。也是不挑地且高產,而且與農作的生產週期可以間錯開來。

“既可以做糧食,也可以做菜蔬。”紀三老爺不僅帶回了土豆,還帶回了善於種植土豆的番人。

紀曉棠仔細地觀察著手中的番糧。一面又問了紀三老爺許多的問題,紀三老爺的回答讓的眼睛越來越亮。

有了這三種番糧,那麼即便是繼續幹旱下去,饉的問題也可以大大的緩解了。

“方纔安王爺傳信兒,說今天天晚了,容我先回家來團聚。明天就要跟他一起去面聖,將帶回來的番糧送上,再將這次出海的詳向太后和陛下稟報。”紀三老爺最後又說道。

要說出海的一應事,就是說上幾天幾夜也說不完,但是此刻紀三老爺卻不打算繼續說下去了。

紀大老爺就沒看出紀三老爺的心思,他自然也懂得紀三老爺帶回的番糧的意義,兩眼也有些放

“這是利國利民的大好事,老三這次面聖,肯定是大功一件,不知道會得些什麼封賞。就是咱們馨華堂,也是與有榮焉。”

這種功勞,不僅會封賞紀三老爺本人,還應該會恩及家人。

想到自己的況,紀大老爺不覺有些心

紀三老爺卻似乎對封賞沒什麼太大的興趣,他隨意地敷衍了紀大老爺兩句,目就轉向紀曉棠。

“曉棠,小叔有話要問你。”紀三老爺對紀曉棠說道。

紀三老爺是急脾氣,這還是在外面歷練的沉穩了,能夠沒事人一樣地等到現在。紀曉棠也有許多的話要跟紀三老爺說。

“好。”紀曉棠就應了一聲。

“就你們叔侄最好,從小到大,也不知道怎麼有那麼多的己話。去吧去吧,記得回來吃飯。”紀老太太就開口說道。

紀老太太開口,別人再無異議,也就各忙各的去了。

紀二老爺、紀曉棠和紀三老爺就往景華堂的書房來,剛一坐下,紀三老爺就迫不及待地舊話重提,他問的,自然是紀曉棠的婚事。

“小叔,你走了之後,發生了很多事……”

紀曉棠就從楊閣老的倒臺說起,然後是安王與肅王求親,又說到太長公主秦敏,被韓太后賴掉的指婚……

紀三老爺聽的聚會神,到最後,不由得漲紅了臉頰。

“老虔婆竟然敢!”

“三弟,慎言,慎言。”紀二老爺趕忙按住紀三老爺的肩膀。

“可是……曉棠豈不是太委屈了。二哥,現在我回來了,咱們總得做點兒什麼吧。”紀三老爺心疼紀曉棠,想讓紀曉棠與心的人在一起。爲此,讓他做什麼都可以。

“曉棠,只要你告訴我該怎麼做,水裡火裡……,大秦咱們待不住。咱們往海外去自立爲王!”紀三老爺說的非常慷慨。

紀曉棠被紀三老爺說的笑了。

“小叔,什麼都不需要你做,我願意嫁給秦震。”紀曉棠告訴紀三老爺。

紀三老爺有些驚愕。

“曉棠,我知道你的想法。你不用爲了一家人委屈你自己。這件事。咱們……”紀三老爺的意思,是要爲紀曉棠再想想辦法。

“番糧的良種在我手裡,會種植番糧的番人也在我手裡,這次從海外回來,我還帶回不奇珍異寶。就拿這些給曉棠換個如意夫婿,總還能換的來……”紀三老爺已經在飛快地做著計劃了,“安王那裡,我去跟他商量,讓他放棄曉棠,全曉棠和阿佑……”

秦震總會以大局爲重的,這是紀三老爺的想法。

“不,小叔,不要這麼做。”對於紀三老爺的想法,紀曉棠不是不的。但是這種想法卻幾乎沒有功的可能。

如果換做一種形,或許可以,但是此時此事,卻行不通。

“小叔,我已經決定嫁給秦震了。”紀曉棠再次告訴紀三老爺。

紀三老爺太心疼自己了,如果不說實話,他絕不會善罷甘休,一個不好,可能還會闖出些禍來。紀曉棠略一猶豫,就將自己的想法對紀三老爺全盤托出。

紀三老爺聽著。神變得越來越肅穆。

聽完了紀曉棠的打算,半晌紀三老爺才說出一句:“曉棠,只是太委屈了你。”

“不委屈。”紀曉棠很乾脆地說道,“這條路。是最好的一條路。”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