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每日小說 古代言情 我力能扛鼎 第194章 第 194 章

《我力能扛鼎》 第194章 第 194 章

 也不知道是公孫景逸心眼鬼, 還是他真的格莽撞,聚宴的事特特避過了唐老爺,跟唐荼荼拍板敲定了。

 唐老爺后晌回了家, 才從家人口中知道這事兒, 還納悶。

 “衙門和咱家門口只隔一條街, 他幾人過而不, 也沒給我投拜帖,這不合禮數。”

 葉先生筷子都提不了:“我的老爺哎, 咱都出了,就別按著宮里那套禮數走了。您如今一小小縣令, 那樣的人家, 上門給咱拱手作個揖, 就差不多算是禮數到了。”

 唐老爺又奇:“什麼樣的人家?”

 他耳目遠遠沒葉先生通達。自打進了天津城, 沒歇足一天, 就衙門里那一堆事纏住了腳。

 趙大人辦事稀里糊涂,揀著輕省好辦的事兒早早辦完, 難事愁事拖拖拉拉, 纏線疙瘩似的,什麼事兒他不知道怎麼解決了, 就拖時間耗過去,直到縣里有新的大事蓋在上頭,線球越纏越大,里頭塞了一兜子懸而未決的事, 得一個一個理順。

 這家、趙家是什麼人家,唐老爺一概不知,只對公孫家那位年老的總兵大人印象深刻。

 那老大人八十多了,不論在朝在野都早該是頤養天年的歲數了, 天津這頭一直沒擔大任的武能替他。皇上特許恩典,公孫總兵不用親自進京述職。

 這是天大的殊榮。因為各地總兵都是一方霸主,皇上得審慎考量,哪個生了異心,哪個豢養私兵,皇上都盯著,誰每年不按時按點來述職,治你個欺君之罪。

 公孫總兵歲數大了,得了這天恩,可每年開了春,他還是親自進京的。一路車馬勞頓,下了車,這老公爺照樣神瞿爍,腰朗得上馬都不用人扶。

Advertisement

 他家的小輩沒進過京,唐老爺也沒聽過,可這樣的人家……

 唐老爺眉頭凝出深重的弧度。

 “你們兩邊都不懂事,宴請宴請,七日為邀,三日為請,東家設宴,得提前三天給人家遞帖,什麼時辰,在哪兒吃,與宴者都有誰,設幾張上桌,幾張散座?”

 “客人里頭可有信佛信教的,誰有什麼大的忌口,都得問清楚——這馬馬虎虎的,你們倆小孩就議定了,哪里是正經筵席?該人家說咱們不知禮數了。”

 他又把伺候宮里的那套搬出來了。

 唐荼荼眼角直:“爹,就普普通通吃個飯……不用這麼講究。”

 唐老爺固執:“禮多人不怪。”

 “老爺您吶。”葉先生都被他逗樂了,提著壺小酒,端了盤花生米走了。

 唐老爺認認真真寫了拜帖,托趙大人家的管家送上了門,定好了三日之后福滿樓一會,全了這套禮節。

 議定了赴宴,唐家全家都忙活起來了。

 先是葉先生帶著傅九兩去試菜,在福滿樓訂了三桌席面。府里幾位主子全忙著置辦新,臨時買布做裳來不及了,全花大價錢買的

 唐老爺坐在房中,看丫鬟給夫人梳妝打扮,赴宴提前一天得試試妝。他見夫人金釵上的金鈿花不那麼亮了,接過來拿在手中瞧了瞧,吩咐丫鬟放回盒子里。

 “這還是我前年送你的那套,舊了,夫人別戴這個,后晌咱們早早出門,買套新頭面去。”

 唐夫人一怔,臉上帶了忸怩:“好好的,怎麼說起這了?”

 “夫人,老爺舍不得您戴舊的唄。”兩個丫鬟捂著咕嘰咕嘰笑,胡嬤嬤瞪了一眼,拉著二位小姐退出房去了。

 來天津半來月了,一家人七八糟地忙,難得能整整齊齊出門逛逛街。

Advertisement

 唐荼荼被珠珠拽著走,自己不如山,慢吞吞地踱著步左看右看,把各種新鮮事收進眼里。

 縣里沒什麼好地方,得進府城,城中最繁華的地段在原來的天津衛衙,二百年來天津屢次擴建,一直都以津灣口為中心,經海河沖刷形了一個“幾”字形碼頭。

 這河是這座城的母親河,城百姓取水吃用、農田灌溉、水產養、捕撈作業,全靠這條河。

 河邊一片大市場,從菜市、水產市、到不能走車馬的步行街,沿著河聚了四五里地。最熱鬧的集市勸業集,店鋪林立,商客接踵,一派太平景。

 葉先生一路講著史。

 “北段的運河啊,得看山東臉,要是哪年濟寧、德州一發旱,南邊的船就上不來了。”

 “姑娘不知道吧?這從京城到杭州的運河流向,它不是一順道兒流過去的,它分著好幾截,河流向隨著地勢走。像北京-通州-天津,這段河是自北向南流的,山東到天津這段才是南向北。”

 唐荼荼豎起耳朵聽。

 “南貨一路進京,送到天津以后要是再走運河,得逆水行船,尤其從天津北上、到通州京這一截,河水很淺,大船吃水深,就擱淺了,堵得水泄不通。十幾丈長的船啊,得靠幾百船工哼哧哼哧把船拉過去——這就纖夫。”

 “這多麻煩吶,所以南邊來的客商得從天津下船,改換陸路再往北走。”

 唐荼荼空有一腦袋地圖知識儲備,卻一點沒聽過這個,驚奇得睜大眼。

 葉先生一看見這雙眼睛,就樂意費口水給講故事,不能冷落了這唯一捧他場的聽眾。

 “所以天津到京城的這截運河最是沒用,過往千年,天津這段運河幾廢幾興,一停航,老百姓就涌著撈魚煮鹽去,一開航了,鹽戶海戶涌進城做生意。”

Advertisement

 “生意人沒個鋪面,又沒商籍,誰給你講什麼老實守信?騙得一波算一波。”

 “就說三十年前我小的時候,跟我太爺來這兒,那會兒可跟現在不一樣,錢袋子要麼口放,要麼捆里。小孩兒不敢跑,得綁繩子拽手里,不然一扭頭,人拐子就抱上跑了。”

 “碼頭上每天走貨十幾萬石,河邊圪蹴的全是纖夫、船工、貨撂子。本地人賊,外地人賊,商人賊,窮人更賊——家睜只眼閉只眼,外地商幫抱團欺人,本地船行拉幫結派,互相搶地盤,挑場子,天天鬧出人命。”

 “先帝一瞧,嘿這沒法兒啊,這鬧得還怎麼做生意?九河下梢、天子碼頭,怎麼能是這德行?”

 “先帝大手一揮,宮里派了幾個買辦來整頓市風市容,派來的有東廠的大太監、錦衛的頭頭兒,還有二品的欽差。一整頓就是罰,但凡鬧事的,不管三七二十一,管它是非曲直,兩頭一起罰。”

 “幫派主都是刀口的人,哪里肯挨這辱?橫眉豎目,呔!兀那狗不講法理,拿命來!嫌判罰不公,趁夜提了刀,把幾個買辦剁了。”

 唐荼荼悚然一驚:“殺了?”

 葉先生點頭:“事兒鬧大了,先帝震怒,殺了幫頭,一氣兒抄了幾個船幫的家,那些幫眾竄逃海上,做起了海匪。”

 唐荼荼心思一,立馬想起了蕭臨風。二殿下說過,那小子改名易姓之前就是海匪出,有這層麻煩,隊長得提防著了。

 而眼前,高高的牌坊下,太灑了一片金,那是頂上鋪滿了琉璃瓦的市署,輝熠熠。

 三層樓高,建筑規制跟盛朝不一樣,不是廡殿頂、歇山頂,而是方方正正一個小樓,只頂上有層疊的環形裝飾。每層樓的窗都對街,豎檻窗開了一整排,采很好,竟有點后世圖書館的樣子。

 唐荼荼有點怔。

 葉先生慢條斯理說:“三岔口的行商風氣,還有這勸業集市,最后都是那位老太師整肅干凈的——蕭太師蕭長楹,姑娘聽過沒?”

 葉先生若有深意地瞧著的神

 唐荼荼心口一陣撲騰跳:“聽過的,蕭太師嘛,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怎麼把市場上這群渾人整頓好的?”

 葉三峰打個哈哈:“忘了,昨兒缺覺腦子鈍,嘛也想不起來,改天我給姑娘想想。”

 唐荼荼:“……”

 他拿喬!

 勸業集,“勸業”二字是蕭前輩的題字。

 “勸吾胞輿,業于勤,取財有道,買賣公平”——十六個大字并不是筆走龍蛇的行草,而是一筆一劃的楷字,字形法度森嚴,結構工整,哪怕大字不識一個的莊稼漢,天天路過時這麼抬頭睄上一眼,時間長了,也能把這十六個字記下來。

 唐荼荼心間涌出一難言的激循著同輩足跡,走進這片市集里。

 珍奇樓、首飾樓永遠是市場的納稅大戶,矗在四通八達的十字路口,敞著四扇大門迎客。

 唐夫人挽著老爺的手,那高興勁兒直從眼角眉梢出來,雄赳赳地抬著頭進門去,要掌柜把時興的頭面拿出來看。

 掌柜笑著把瞧了個仔細,說:“太太還年輕,帶金飾顯老氣,不好配服,不如戴琉璃件,都是京城的新花樣。”

 唐荼荼連忙一句喝止:“別買琉璃!”

 “怎麼?”

 唐荼荼義正辭嚴:“買金子,實在不喜歡金就買玉的,買寶石的,珊瑚的,反正別買琉璃。”

 憑跟二殿下在琉璃廠的訂貨,是放映機和遠鏡,能養活十個八個琉璃廠,讓他們送點琉璃首飾做添頭都行,這些染了的玻璃片片有什麼值當買的。

 要說自己,盼著買金子,黃金在后世一直保值,不可再生金屬都保值的。花樣舊了還能熔了重打,攢夠了年頭還能留給閨媳婦,好好買一套能用一輩子。

 掌柜的瞧著客人臉說話,又笑了:“行,聽小娘子的,那咱們看看玉和寶石的。要我說啊,太太年紀輕,不用累贅買全套,把挑心、頂簪、掩鬢、珥珰,這幾樣配好了也好看。”

 “這是點翠工藝,夫人瞧這藍瑩瑩的,是雀鳥羽,一百只鳥兒里頭才能挑出幾只上佳的,只拔背上最長的那幾。”

 “這是緬甸的紅珠,寶石難得,自然賣得貴些。”

 點翠和紅寶石都賣得貴,唐夫人斟酌了會兒,放下了,可再去看那金飾,又覺得哪兒哪兒都不滿意了。

 唐荼荼:“沒事,母親只管看,看中哪個選哪個,我給你買!”

 唐老爺失笑:“哪用得著你?爹帶足銀子了。”

 以唐荼荼心算的本事,都不用算爹那點俸祿,連老爹媽藏著掖著的家底兒都能估個大概,知道這一套買下來肯定大出,爹還不知道要從哪兒找補去。

 于是唐荼荼說:“那您買半套,我買半套。母親也快過生日了,就當我送母親的生辰禮了。”

 唐夫人生日要到三月份了,可借著這個由頭,爹媽都不好再說什麼。掌柜一個勁兒地夸“小娘子孝順”,夸得唐夫人合不攏,按自己的心意挑了幾樣,跟著婢子去了堂后,拆了頭重梳發髻,一樣一樣試首飾。

 唐荼荼繞著柜臺一排一排瞧。

 在珠寶首飾貨架前裝模作樣溜達了一圈,回頭瞧一眼爹爹,爹爹正坐在窗邊喝茶呢,唐荼荼躡手躡腳往另一排貨架去了。

 那邊的首飾風格朗,蹀躞八樣、冠帽、帶鉤、短劍、骨雕扇都有,明顯都是男人配飾。

 唐荼荼湊近細看,被一盒扳指吸引了目

 “這是勾弦扳指,戴在拉弓弦的拇指上,防弓弦割手的。”

 一眼相中的是一顆玉扳指,暈了紅黃白三,掌柜的說這樣套了三兒的福祿壽三全。唐荼荼不懂這個,只是從九兩哥那兒聽過一句,說貴人玩純的玉,尤以純的白、綠、紫翡翠為上佳。

 雜兒的,可能不是很值錢,唐荼荼喜歡這個雜的,純粹是因為扳指面上雕了個威風的首,是麒麟,所到之萬事吉祥的瑞

 捧在手上正反兩面看了看,不敢挑細選,低聲說:“就要這個,快包起來。”

 掌柜的瞧的一個小娘子,財大氣,不問價,也不還價,鬼鬼祟祟躲著爹娘,這還有什麼不明白的?

 忍著笑:“姑娘要送的是習武之人吧?姑娘再瞧瞧這個,這是劍穗,能編平安結,還能往結里頭編一簇頭發,保平安的。”

 掌柜的沖眨眨眼睛,也小聲地說。

 我編頭發……我不閑的嗎!唐荼荼臉上有點燒,含混說:“也買一個吧。”

 唐老爺聽著聲兒跟過來,看買這零碎小玩意,失笑說:“荼荼買這劍穗做什麼?爹又不會使劍——噢!給你哥的吧?明年國子監會教騎,給你哥編個劍穗也好的。”

 唐荼荼慢騰騰轉頭,看著爹。

 老父親含笑

 唐荼荼扯起一個笑,兩手指一比劃,跟掌柜的說:“再買兩套!”

 信收著三天了,唐荼荼還沒寫回信,叁鷹說的那話放在心上了,但也不知道能給殿下捎點什麼,一個扳指,一個劍穗,也算輕省好拿。

 荷包小,裝不下這麼多,藏在馬車坐墊底下,一路沒敢讓珠珠看,下車時順回房里去。

 這天夜里也沒讀書練字,改挑著燈編平安結。

 手一點也不巧,別人編兩排扣就能生巧了,閉著眼睛也能編。唐荼荼不行,得全神貫注地盯著,沒編的地方一個扣一個扣拆了重來。

 這細致活兒太磨人了,到了子時,街上的更鼓敲響第一聲,唐荼荼呵欠連天,眼淚都淌到邊了。

 看看手里半截紅穗子,心想,算了明天再整吧,堂堂皇子,也不差一跟劍穗。

 作者有話要說:勸吾胞輿,業于勤——這句是天津勸業場的名字由來,這里化用進文里了。

 嘿嘿,了兩天懶,我又起來了,Fighting!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