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太后撥著手裡的佛珠,「皇后出宮去了?」
「是的,現在應該到瀛臺了。」顧嬤嬤說。
「自己說的要去瀛臺?」李太后問。
「是。」
「我去的時候皇後娘娘該是昏迷不醒,是許醫用了什麼手段,皇後有短暫的清醒,之後就有條不紊的都安排好了。」顧嬤嬤說,「還親自代了,不能讓陛下靠近。陛下攔下了皇后的輦車,也沒讓陛下靠近了去。」
「娘娘是真擔心自己得了疫病,怕傳給陛下。」
「這種時候又拎的清,從來都不是一個笨人,就是不知道為何鐵了心要獨佔陛下。」李太后說,「罷了,既然自己選擇去瀛臺,養病也不是以幾天就能好的,就讓安心在瀛臺住著吧。」
「和陛下看著投意合,牢不可分,其實脆弱不堪一擊即碎,只要陛下這期間臨幸了其他后妃,他們之間就回不去了。」李太后說。王容與那樣的人,看著隨和,其實執拗的很,只要心裡對陛下起了隔閡,他們兩人就能回到相敬如賓的帝后關係。
這對陛下,對後宮,都是好事。
「男人就這麼回事。」
「只有人還傻傻的相信有。」
「啟祥宮的宮人帶走了許多去瀛臺,就先把壽安宮的人挪過去頂上。」李太后自語后對顧嬤嬤代說。
「可是陛下不讓人過去。」顧嬤嬤聞言為難的說,「先前去的人都被陛下攆出來了。」
「是嗎?」李太后問。
「那便不去了。」
「如此大好的機會,后妃們還不知道趁機,那也是們的命。註定要獨守空閨孤獨到老的命。」
王雅量去到瀛臺,瀛臺與岸上相連的橋上有軍把守,見王雅量過來拱手,「將軍,皇後娘娘懿旨,特殊時期瀛臺不得隨意進出。」
「我來替陛下跑,想知道皇後娘娘如何了,還煩請通稟一聲。」王雅量說。
片刻后無病出來,對王雅量一福,「三爺。」
「娘娘如何了?」王雅量問。
無病搖搖頭,「娘娘還沒退熱。」
「總早上發現到現在,怎麼還沒有退熱?」王雅量說,「當真,是,是疫病嗎?」
「杜太醫說是疫病,可是開的方子用下去並不起作用,許醫還是診不確定,但他說當務之急是要把熱降下來。」無病輕聲說了,「娘娘中午時分醒過一陣子,知道在瀛臺後就又放心睡了。」
「當務之急當然是要降熱,這人要是高熱不退,久而久之就是好了也得留下許多後癥,這些太醫到底有沒有本事?」
「許醫是悉娘娘脈案的人了,好在現在娘娘喂葯還是喂的下,許醫說並沒有到真正兇險的時候。」無病說。心裡焦急難安,但是外表上不能表分毫,一刻都不想離了娘娘邊,但是聽聞是王雅量過來,知道,其他宮人說什麼三爺都不會信的,只能親自來。
「老太太知道娘娘的病,很是掛念憂心,我原本想著跟陛下請命,來瀛臺駐守,好時刻知道娘娘的消息,但是陛下不準,只讓我來替他跑一次,也能知曉些娘娘的況,好讓家人放心。」
「三爺萬萬不可再提來瀛臺駐守一事。」無病說,「娘娘不會歡喜的。」
「娘娘清醒時也說過,病的突然,恐怕是瞞不住家裡,還請父親兄長多多寬祖母,不要讓祖母太過憂心傷。」
「娘娘自小不吃藥,就是小小的風邪,也比旁人要好的慢些,自個兒境這麼危險,還要想著他人。」王雅量低沉的說,「到底是從哪得的病?」
「現在許醫反駁杜太醫的理由就是,如果是疫病,斷斷不可能只有娘娘一人發病,如今我們這些近前伺候的,還沒有發熱跡象,不過杜太醫說我們沒有發熱也有可能是時間太短的原因。」
「如果找不到病因,就不能對癥下藥。」無病說,「三位太醫也十分焦急,在一起討論,查閱醫書。」
「有把握嗎?」王雅量問。「這比確診是疫病更可怕,不治之癥嗎?不會的,娘娘運氣沒有那麼差。」
「總之現在的況是這樣。」無病說,「三爺,奴婢要回去伺候娘娘了。」
「只能依靠你了,好在還有你陪著娘娘。」王雅量說。
王雅量自己聽了焦心不已的消息,朱翊鈞聽了也沒好到哪裡去,「到現在還沒確診是因為什麼發熱?」
王雅量無言默認。
「這些太醫是不是沒辦法?那把太醫院其他太醫也都過去。」朱翊鈞道。
「陛下,太醫院的太醫從中午開始在後宮把脈,就沒停歇過。」陳矩說,「再說太醫院裡醫最好的許醫如今在瀛臺,他若想不出法子,其餘人去了恐怕也只是白白驚擾娘娘。」
「也許娘娘明日就退熱了。」王雅量說。
朱翊鈞總覺得心神不靈,在啟祥宮待著,沒有悉的人在旁,每一刻都是暴躁,即使王雅量才來說了王容與的況,下一刻他又想著人去問,娘娘退熱了沒有。
「陛下,榮昌公主鬧著要來啟祥宮,可如何是好?」張面難的說。
「榮昌?」朱翊鈞說,「也許是嚇著了,朕去看看。」
朱翊鈞去了長春宮,榮昌哭的眼睛都紅腫了,「父皇,母后怎麼了?」
「母後有一點不舒服,去瀛臺養病去了。」朱翊鈞把抱在膝上,「你是大公主了,緒還如此外放,你母後知道了如何能放心。」
「若是一點小的不舒服,怎麼會離開宮廷,去瀛臺養病?」榮昌已經不是小時候那麼好糊弄了,「母后真的得了疫病嗎?」
「母後會死嗎?」榮昌拉著朱翊鈞的襟問。
「不會。」朱翊鈞很篤定的說,「怎麼捨得死呢,怎麼捨得榮昌這麼好的孩子呢?」
「父皇,我可以去瀛臺陪母后嗎?」榮昌啜泣著問,「我生病的時候最想見到母后了,母後生病了,難,但在瀛臺,看不到父皇,也看不到我,心裡該多難啊。」
榮昌稚言讓朱翊鈞眼眶發熱,「父皇也想去瀛臺陪母后,但是母后不讓,母后也不會準你去瀛臺的,我們就在這裡等,等到母后好了,我們再去瀛臺見,可好?」
但是三天,整整過去三天,在瀛臺的皇后還是高熱不退,朱翊鈞已經狂躁的,見什麼砸什麼,罵著太醫院的都是廢,這種形下,就算朱翊鈞是一塊無人看管的大,也沒有后妃敢上前去捋虎鬚。
或者們現在也顧不上去陛下面前獻。
皇後會死嗎?
這是梗在們心頭問題。
按說皇后管理後宮,但凡是有些經歷的宮人都說,沒有比皇後娘娘更好的更公正的了,各種烏七八糟的事也沒有。也不打嬪妃,喜歡讓嬪妃們穿的漂漂亮亮的,也不為難嬪妃,們自己找樂子,皇後娘娘也是允許的,還鼓勵們。
但是皇後娘娘霸著陛下這一點,就遠抵消過所有的好。
後宮子的天,是陛下,陛下不來後宮,就是天不下雨,後宮里好看的子就是等不到雨的花朵,只能枯萎在地里。
有心狠的想,娘娘去了,陛下的這塊天就又屬於其他人了,陛下大概會另立新后,但是繼后,如后又能比得上元后。
有那麼心還存有善念的,卻只想娘娘病了,便是日後只能纏綿病榻,就算陛下心裡想著,但是總要人照顧,這後宮里旁的人也能分些雨水。
如宜妃蘭妃那樣一心只盼念皇後娘娘早日康復的人,太了。
瀛臺,太醫個個都是形容憔悴的模樣,「娘娘怎麼吃什麼葯都不見有效呢?」杜太醫疑不解。「這不應該啊。」
「之前靠著金針放學給娘娘降熱,但是漸漸也不管用了,再這麼高燒下去,娘娘怕是不好。」許杜仲說。
「我這翻閱了許多醫,都沒有這樣的記錄。」另一個太醫說,「看來沒有弄清楚娘娘到底是為何病的,這個結就是無解。」
「娘娘從上一次請平安脈后的所有起居,我們都問的清清楚楚,除了食用辣椒,和陛下出宮一趟外,沒有任何出奇的地方。」許杜仲皺眉說,「辣椒。我們都吃了,一點反應都沒有。就是和陛下出宮的那條街,我們也讓人反覆去探勘過,沒有人高熱,何況當日同行者,都沒有人高熱。娘娘這病,倒真像是無中生有來的。」
許杜仲看著杜太醫,杜太醫心口一跳,「你看我幹什麼?」
「畢竟是杜太醫一口咬定娘娘是疫病,我醫淺薄,總要等著杜太醫拿出一個章程來。」許杜仲說。
「高熱不退,瞧著是很像疫病。」杜太醫說,「疫病這個事不能馬虎,自然是要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如今三天過去,既然沒有同樣發熱的況出現,那麼說明娘娘只是孤例,自然算不上是疫病。」
「這是最後的方子,若是服下去,娘娘還不能退熱,諸位,就準備好給家裡的書吧。」許杜仲嘆道。
因為皇后的不耐葯,這最後的方子,藥量十分大膽,配藥也很是新奇,這份方子擬出來,都沒有能馬上敢給皇後娘娘服用,太醫們也惜命,這藥房子一個不好,怕是直接喝下去就沒了,那他們不是都得要陪葬的命。
只是瞧著這高熱實在沒辦法了,也是死馬當活馬醫,許杜仲在其餘兩位太醫忐忑不安的眼神里說,「你們放心,這方子是我開的,葯是我讓人煎的,若是有不好,我是首罪,走在你們前面罷了。」
這藥方子灌下去,一直對葯沒有反應的皇後娘娘果然有了反應。只是這反應算不上好,熱度還上去了,一直昏睡的人也開始輾轉說胡話,爸爸媽媽,爹娘,祖母兄長的喊,還念叨齣兒時的事,三哥你不要爬樹,那個風箏我不要了。無病聽的直掉眼淚,「許醫,這可怎麼辦?」
「陛下——」王容與突然厲聲喊道,之後就沒有過別的名字,只喊著陛下。
「三郎——」
一朝變成三個崽崽的后娘,于靈兮也是極為無奈的。才剛嫁人就遭遇分家,這都什麼事呀?還好她早有準備,把娘家的東西都搬過來了……不過,既來之則安之,三個崽崽都很可愛,那就認真養養吧!至于孩子爹麼,她是真的不怎麼在意………
嫁到秦家第二個月,孟元元獨守了空房。不是夫君過世、遠行,而是他被親爹孃認了回去。 臨行前賀勘問她跟不跟去,她搖頭,他聽完轉身離去,再未回頭。給秦家留下豐厚田產做報答,也算了清。 孟元元毫不意外,所有人都知道,是她利用手段污了賀勘的名,他迫於清名才娶了她。既他不再是秦家二郎,這親事自也不作數。 如此,她安下心來,平淡度日。 不料一年後,秦家大伯輸光家產,更在外面簽了契書將孟元元抵掉。 走投無路,她只能帶着還未及笄的小姑千里奔逃州府,敲響了賀家的大門。 賀府高門大戶,嫡長子賀勘天人之姿,逸群之才,被家族寄予厚望,家中自然不會認他當初娶的粗鄙村婦。 賀勘本人也清醒,念着養家恩情,只在府中給人安置了個容身角落,卻從不理會。 直到一日,一女子在府中打聽公子書房,身姿嫋娜,嬌豔欲滴,衆人才知道,窩在後院的村婦真正模樣。 孟元元覺得小姑適應了這裏,去找賀勘商議:謝公子照顧,改日我便離開。 賀勘見人這段日子還算安分,清淡掃她一眼:留在府裏也無妨。 見她柔婉退下,他當她是答應下。 轉天,賀勘在後巷碰見孟元元,她正和老家來的竹馬表哥見面,商討回鄉。 第一次,賀勘覺得自己該親自管教一下這個妻子。 妻,死後亦要同冢而眠,她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