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越走后,書學教授楊南仲走了李覯的房間。
楊南仲看了一眼章越的背影笑道:“這是哪個學生如此大的氣?”
李覯看了楊南仲一眼道:“是個福建子,若非安定先生歸杭州時再三待要我照看此人,我早就將他趕出太學去了。”
楊南仲失笑道:“好個李盱江,說話向來這般口無遮攔的,話說我今日正要薦一人,正巧是閩人,被你這麼說,倒是不敢了。”
“若有真才實學,我是肯倒履迎之,若無就休怪我臭臉了。”
楊南仲道:“當然有,此人名鄭奐,以草書畫,最擅畫人,還請盱江先生代為薦畫院。”
李覯看了楊南仲一眼道:“此事你何不稟之判監,若是我怕無能為力。”
胡瑗走后。
則由鐵史吳中復判國子監。
吳中復此人鐵面無私,眼底容不得一點沙子,對于學規看得極嚴。
太學之中議論執政,雌黃人之風盛行,號稱‘無史臺’,不僅如此,甚至連當今天子也敢批評。
如今家是個好脾氣的人,這些話傳到他耳朵里也從不計較,但下面的臣子看不過去了,特別是吳中復奉命判監以后。
有一日他巡視饌堂,正好聽的兩名太學生議論朝政之事,還抨擊文彥博,胡琦等執政大臣,結果給他當場逮到了。吳中復大怒之下,要將二人開革學籍。
此事李覯知道后率領太學里直講,博士等學一并為這兩名太學生求。
吳中復號稱鐵面無私,豈是聽勸。
故而二人爭吵一番,幾乎撕破了臉面。
最后兩名太學生自己主退學作罷,此事一出國子監與太學即是不和。
楊南仲嘆道:“你一人與判監的私怨,如今延及太學了。你這子太直太拗,就不能與吳判監說幾句好話麼?”
李覯變道:“大節所在,怎可輕易退讓。漢桓帝,靈帝之時,主荒政謬,國命委于閹寺,太學生于為伍,仗義直言,這于青史上也是大書特書之事。”
“至于學生之言難免輕進激烈,但可徐徐引導之,卻不可堵之。吳判監此舉近于佞,毀其一世英名!”
楊南仲搖了搖頭,他知與李覯辯論就算辯個三天三夜也是說服不了對方。何況自己中這些才學,也不足以與李覯辯上三天三夜,故而也就罷了。
楊南仲隨即在李覯桌案上取了幾張紙問道:“這是什麼?”
李覯道:“是介甫給我的。”
楊南仲念了幾句道:“人之初,本善……”
隨即楊南仲道:“這三字之詩,甚至淺,為何得你看重?”
楊南仲道:“說來話長了,王介甫知常州時,陳旸叔來信給他稱此為鄉間一神作了此詩。王介甫讀之,甚覺得朗朗上口,義理妙趣。他道如今子蒙學以《百家姓》,《千字文》日用明理,若再佐以這本三字詩,增之見聞,曉之道理,可稱至善。”
“王介甫在常州推廣此書后,民間不老儒都是稱善,如今他正好來京述職,即找到我。讓我稟之吳監判,使此詩推廣至天下州縣學校。”
李覯與王安石確實見了一面。
李覯比王安石大十二歲,二人頗有往來。
曾鞏是李覯的學生,而又是王安石的摯友。
王安石進京上疏仁宗皇帝疏后,此疏石沉大海,沒有得到仁宗皇帝的任何回復。
王安石上這萬言書,本是一腔熱,中懷著治國安邦的良謀,只要家肯采納,他就可以施展方略,并以命報答家的知遇之恩。
不過仁宗皇帝的冷淡反應,倒是令有些王安石心如死灰。
在這份疏里王安石認為‘如今天下安危治尚可有為,有為之時莫急于今日’,而仁宗皇帝有些貪圖‘逸豫’了。
王安石心灰意冷下,見了李覯讓他代自己推薦這三字詩,自己則打算辭回鄉養老。
不過這時候宋仁宗卻對王安石委以重任,讓他擔任祠部員外郎,三司度支判。
三司是宋朝的實權部門,朝廷政務三司能管之大半。
這三司分別是鹽鐵,度支,戶部三司。王安石所在的度支司,有度支使領之,副使一人,判三人。
職務是掌天下財賦之數,每歲均其有無,制其出,以計邦國之用。
這個崗位可以讓王安石了解大宋財政的方方面面,學習到許多治國理政的經驗。
但是李覯王安石之托,卻沒能把三字詩之事稟給國子監,全因他與吳中復不和,導致此事罷了。
李覯也因此甚為可惜。
楊南仲聽李覯說起王安石笑著道:“我雖未識介甫其人,但看這篇文章也知家斷然是不取的。”
“如何見得?”
楊南仲笑著道:“你可知慶歷二年王介甫本可狀元及第,為何卻取了第四?”
“為何?”
楊南仲道:“我聽我外祖晏公言語,他在殿試文章里寫了一句‘孺子其朋’!此言出自《誥》乃周公勸導王之語,王介甫以周公口吻稱家為孺子可乎?故而家將王介甫降為第四!”
李覯道:“還有此事。”
楊南仲道:“如今王介甫再勸家,亦是如此,重蹈覆轍也!”
李覯道:“難怪,難怪,王介甫當初若非仕途無,也不會將此詩給我,并再三叮囑。可惜了。”
楊南仲見王介甫,李覯都如此看重此三字詩,也是重新讀了一番。這一番讀來,也覺得讀來朗朗上口,且此句平易近人。
“兼有千字文之文采辭藻,百家姓記誦之,真是好文,你說是一個神所文,這樣的神為何不知他的姓名,若是稟了給了家,賜個一半職也是不難啊。”
李覯道:“吾也以為如此。”
而如今這位三字詩的‘作者’章越正一肚子怒火地返回齋舍,將此事告之劉幾。
劉幾亦道:“直講未免太嚴苛了,哪有這番道理。”
“你詩賦雖說一直為否,但經義卻一直為優,如此也不到開革。”
太學之中,因胡瑗提倡經,故而進士齋三日考詩賦,八日考經義。
平日私試考核,以詩賦,經義為優平為學生打分。
如果詩賦經義優則為上,一優一平為中,平及一優一否為下。
若是一平一否三次,或者兩否一次,則發還原籍。
章越這三次私試都是一優一否,還不到開革的份上。
同時太學還有兼考核行藝,這個是由直講和齋長來定奪。
直講主要看平日‘風’多,是否‘未留宿’來判斷,像黃好義‘弱多病’的,行藝只能得一個下。
而章越這樣大門不出,整日在齋舍讀書的好學生,加上平日與劉幾好,行藝自是得一個‘優’字。
從這方面考量,章越再如何也沒有被開革的道理啊。
故而劉幾也是為章越忿忿不平了,揣測李覯是不是在公報私仇。
劉幾道:“三郎放心,我與楊直講好,我找他幫你說。就算李直講再如何不講面,也會給楊直講三分面。”
章越心想,如此這不太好,章友直與楊南仲不睦,這個人還是不虧欠才是。
章越當即道:“多謝齋長仗義出手。于詩賦文章,我確實有些不通,直講斥責倒也并非毫無理由。我想這三個月先攻讀詩賦,若是不,到時再求齋長幫忙。”
劉幾聽了點點頭道:“也罷,就依三郎。但是三郎還是需尋一個名師學詩賦文章。如今春闈在即,齋里的人怕是沒有功夫指點,最好拜個名師來。”
章越聽從了劉幾的意見,但心想到哪里尋一個指點自己詩賦的老師。
此時章越想到了蔡確,了太學后,二人走不多。
蔡確是功名心極重之人,這一次解試考了太學生第六十二名,中進士的概率還是相當大的。
太學生六百個解額,其實并不難,除了國子元外,名次先后對于省試最后參考的價值也不大。
但能六十二名說明蔡確還是了得,章越還知道蔡確詩賦作得極好,平日都有隨手作詩的習慣,在太學生里頗推崇。
歷史上他到韓絳賞識,即是一首奉承的詩‘儒苑昔推唐吏部,將壇今拜漢淮’。
那時候韓絳為陜西宣詩,蔡確設宴款待,席間獻上此詩。
再加上后來的‘車蓋亭詩案’……
故而章越尋到了蔡確打算求教詩詞時,也是反應過來,我怎麼找蔡確學詩,自己這作實在是智商人。
幸虧蔡確直言自己如今忙著備考省試,一時沒有功夫。
不過蔡確確實仗義,當即推薦章越可以找自己學詩賦的老師吳厚去他那學習。
吳厚如今在京任將作監丞,他是邵武軍人。邵武軍在宋朝前曾為建州節制,故而與章越也算是老鄉。
但是聽到蔡確提及吳厚,章越心底也是一凜。
此人不也是宋史里的臣麼?
咱們到了宋朝,啥都沒干,就見得‘臣扎堆’,下次再見蔡京,蔡卞,呂惠卿,大家都可以開兩桌麻將了。
蔡確倒是很是熱心,章越則心道,自己從吳厚學詩,才是怕步了蔡確的后塵。
這里講的是一個非法穿越的苦逼如何在亂世三國里苦苦掙扎,努力種田的故事。
21世紀中文係高材生,魂穿大唐成了贅婿! 手上戴著一個鐲子,各種現代武器應有盡有! 文科生拿武器,難道要當個武官不成? 不,我要詩詞歌賦,我要扮豬吃老虎! 一個中年男人打量一番,賤賤一笑:「既然賢婿已無大恙,那麼——去報官府吧!」 莫名其妙的被送上戰場,打了勝仗回來卻被人給休了! 好在張十二不僅精通詩詞歌賦,還帶著各種現代武器的Bug!
揭示神秘雇傭軍生涯:狼群 在一次暑期的度假旅游中,大學生刑天意外遭到劫持。 憑借天生的戰斗能力和豐富的軍事知識,刑天成功躲過被獵殺的命運, 也因此他被國際知名的雇傭軍組織“狼群”相中,開始了他的雇傭兵生涯。 戰爭無情,兄弟有義,在血腥、死亡、遠離親人的孤獨感的包圍下,深厚的兄弟情懷成了他最大的精神慰藉。 然而,當接到的下一個任務,是狙殺昔日在同一戰壕并肩作戰的好友時,刑天第一次陷入了巨大的精神恐懼。 在死亡的考驗已能從容應付時,心靈的拷問又將如何去面對?…… 這是一部描述海外特種作戰部隊形式之一--雇傭軍生活的小說。 作者豐富到極致的軍事知識,引無數軍事發燒友為之尖叫,追捧不已。
“島寇荼毒,痛及滇西,誰無血氣,忍棄邊陲,桓桓將士,不顧艱危,十蕩十決,甘死如飴,座中有壙,名勒豐碑,懍懍大義,昭示來茲。”謹以此文獻給曾經為了保衛國家出國在緬甸與倭寇決一死戰的遠征軍將士們!歷史不會忘記,中國人不會忘記,雖然你們曾經被記憶…
都說我陳九州是一代奸相,偏偏是我這位奸相,扶起了整個東楚的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