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思有意說得信心滿滿,討好元帥,「他麾下的部隊多北人,不習艦船水那是確實,不過哪有人天生會水呢?只要多練得幾次,也就能學會了,日本雖然是島國但是離大陸也不是特別遠,坐一坐船也廢不了太多功夫。趙旅正是良將,麾下的兵是兵,絕對不至於克服不了這點困難,元帥且放寬心,看著麾下兒郎繼續立大功,報效國家吧!」
因為中原和江南已經平定,只剩下了邊陲的幾個方向還在繼續打仗,所以大漢的陸軍現在實際上分為了幾個主要的作戰集團,分別由一位元帥來坐鎮。
雖然元帥們都是多年的老兄弟,彼此之間親如手足,但是他們現在都已經是元帥之尊,麾下都有無數的部下,大家都等著依靠他們來升遷,所以還是然地據手中掌握的力量分了幾個山頭。
之前,因為滅掉了建州真政權的功績,東北軍和主將陳昇的聲勢和威是軍中最高的,由東北升遷上去的軍高層自然也是最多,然而到了最近,況卻微微有些不同了。
其他幾位元帥姑且不論,但是分別控制了西北和西南兩支大軍的曹國公吉香和蔡國公石滿強兩位元帥,現在聲勢然已經追上了紀國公陳昇。
這兩位元帥所控制的大軍,因為連年用兵的關係,現在規模上並不比東北軍要小,而且因為遼東戰事已經逐漸平息的緣故,現在一直能夠刷軍功的地方也就在他們的轄區裡面,所以他們這兩個山頭的將領也大量得到了升遷——遼東縱使一直在努力去清剿建奴殘餘,威風和效果又怎麼能夠和那兩個連年起大兵清剿蒙古和殘明的地方比?
於是,原本軍一家獨大的山頭,現在突然到了兩個新山頭的,原本的地位也然有了一些搖。在這種況下,東北軍的高層軍們心裡都有些著急,一直都想要找個新的掠取軍功的地方,以便鞏固和維持自己的地位。
而在得到了皇上打算征伐日本、並且任用趙松作為主將的消息之後,東北軍的高層們也鬆了口氣。
皇上將趙松任命為征日的主將,一來是因為趙松作戰果敢而且有勇有謀,一來也是確認了遼東和東北軍在軍中的地位。
征伐日本,可以看得出來,將會是近幾年當中大漢最大的軍事行,而如果能夠馬到功的話,只要趙松和麾下的直屬團得到功賞,那麼東北軍系統的聲勢自然又將大漲,重新回到當時的地位。
也就是因為這樣,東北軍上下才會對趙松和這次遠征如此重視,一點也不敢輕忽。
雖然並非軍人士,但是李靜思畢竟是多年曆練,看人十分準,所以恭維結紀國公的時候效果奇佳。而且,一談起話頭來,他的神就變得集中了,原本差不多就要虛的也稍稍恢復了一些。
「李大人……」就在他準備閉目再養養神的時候,卻聽到了旁邊的一聲招呼。
他轉頭一看,發現喊自己的人赫然是參議寧澤。這位頗為儒雅斯文的軍,站了這麼久卻沒有顯得和他一樣虛。
「寧大人有何指教?」他有些好奇地問。
「在下位卑職微,哪裡談得上指教大人。」寧澤微微笑了笑,「只是有件事想要問下大人罷了。」
「寧參議但問無妨,我知無不言。」
「不知道關於遼東建省的事,現在進展到何種程度了?」寧澤轉過視線來,重新看著遠方的海濤,就像是在問一件小事一樣。
「嗯……」然而,李靜思卻表瞬間凝重了起來。
他沉了片刻之後,才輕聲回答,「閣……閣算是有些算了吧,前陣子閣還派了專使過來,專門詢問了建省之後需要注意的事宜。恐怕……恐怕建省之事已經為期不遠了吧。」
新朝建立之後,大事向四方擴張,比之前明時代版圖已經大大增加,因此新增了許多新征服的土地。比如他們現在所在的「遼東」,就泛指了一片極大的土地,之前瀋派出的清剿部隊,甚至還打到了庫頁島。
這些新征服的土地既然被劃了大漢的版圖,那按照大漢本土的模式來建立民政和民治機構自然也就順理章,遼東這些年來已經差不多平靜了,因此閣一直就在打算在整個遼東地區建立行省和府縣等等地方政府機構。
大漢因為是新建的王朝,所以在很多地方沿襲了前明的制度,除了將龍興之地徐州另外劃為一省之外,原本的地方行省和府縣的轄區並沒有多改變。不過,因為軍隊和政府已經分離,不再需要另外再設統領幾省的文的緣故,朝廷並沒有設置總督,地方的最高行政就是巡。
按照朝廷創立的制,地方巡只對皇上一人負責,由皇上專門諭旨任免,未經宮中同意閣無法任用巡,而且巡品級很高,和閣大臣平級。但是在實際作當中,一般況下出現巡缺額的時候,都是由閣推薦候選人選,如果皇上沒有反對意見的話,就直接作為諭旨下發,所以實際上閣丞相也可以節制各地的巡。這樣做既可以避免閣權力過於膨脹,也不至於讓地方政務紊,兼顧了皇權和閣相權的平衡。
新朝的省一級的衙門仿照閣例子,設置了多個專門負責不同事務的衙署,另外,因為吸取了前朝的教訓,地方衙門把書吏和外編衙役也列了府的編製當中,並且按照等級發放薪餉。
在前明時代,為了節省政府支出,地方衙門的編製定得很,而且書吏的薪水被定得極低,而且他們本無法轉到員的行列當中,只能一直當小吏,看不到任何上升的通路。
結果,為了全家的生計,這些人想法設法要額外創造收,同時因為沒有上升通道他們形勢也毫無顧忌,結果最後這些人欺上瞞下用各種方式欺百姓,謀求私利,造百姓生活困苦怨聲載道,反而對朝廷相當不利。
新朝吸取了前朝的教訓,於是一方面大力監察員的不法行徑,一方面則將這群人也拉到了員的範圍裡面,給予他們足以養活全家的薪水,先前在徐州起家時的地方政府經驗,被很快地推廣到了漢人地省份當中。
另外,閣還頒布了員任用法則,規定衙役和書吏也可以因工作表現而升遷為地方主,給了這些悉地方政務、善於理地方事務的人以上升空間,也讓朝中多了一些能察民的員——在現在的朝廷看來,這種員比只能舞文弄墨的進士要有用多了。
因為這套方案照顧到了原本被忽視的差役和書吏的利益,所以他們十分擁護這個政策,執行起來非常快,所以伴隨著朝堂上的改革,這一套地方政府的改革也在穩步進行,現在原本大明疆土的省份,除了川滇況比較特殊之外,已經基本完了。
不過,也只有依靠工商、廣開財源的新朝,才有能力和資源去辦到這種改革。
地省份的改革完了以後,閣開始將目放到了邊境新征服的土地上,想要用推廣地府模式、以及移民的辦法,來將這些土地融到大漢當中,為漢家子民的沃土。
最先被選中的是遼東地區,因為一來這邊被被大平定了,已經沒有被外部侵的風險,二來這裡的土地還算是沃,可以大量移民關的農民,並且這裡還有大量煤礦鐵礦,更加值得開發。
經過了這兩年的準備之後,遼東建省的事宜已經正如進了閣的日程當中了,而李靜思是現在的遼東巡,他的意見自然也是閣的重要參考,閣多次就建省的細節問題徵詢他的意見。
閣和李巡的往來,軍方自然也看在眼裡,不過秉承著軍人不得干政的原則,他們也不好直接問李巡。但是這個問題實在太過於重大,所以寧澤就想要借著這個機會,以不太刻意的方式套一套這位巡的口風。
「建省果然已經箭在弦上了嗎……」寧澤微微頷首,神卻頗為複雜,「大人事機敏,在遼東建省之後想必能夠牧民一方。」
「誰當巡,這是朝廷和皇上才能決定的事,在下哪裡能夠置喙……」李思靜一邊謙虛,一邊卻不自覺地流出了一些志得意滿的緒。「在下一直只想著效忠陛下,為國盡忠,也沒有想過這種事。」
一個前朝進士說出這樣的話來頗有些古怪,如果是尖刻的人的話恐怕已經當面譏嘲過去了,不過寧澤卻仍舊十分平靜。「看來這事確實已經底定了啊。不過,李大人,雖然說是遼東,但是如今我軍佔據的地方可是大得很,想來不會建一個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