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每日小說 軍事歷史 大明武夫 1544.第1544章 新朝的激流勇退

《大明武夫》 1544.第1544章 新朝的激流勇退

「紀國公……」太子先是有些吃驚,但是馬上點了點頭,「好的,紀國公的意思我會轉告給父皇的。另外,還有一件事……父皇也想讓我跟您徵詢一下意見。」

「請殿下示下!」

「父皇想要讓我問一下國公,最近幾年,國公是不是覺得遼東軍和閣之間的矛盾和爭吵多了不?有沒有兩邊相互掣肘的事例發生?」

「這……」陳昇吃了一驚。

說實話這種事是有的,自從大漢立國之後,軍方和閣的爭吵就時有發生,在許多問題上都沒有共同的意見。一開始的時候大家尚且能夠同舟共濟勠力同心,有什麼困難大家一起忍了,但是現在,無論哪邊都已經是龐大的利益集團,上上下下不知道牽涉了多人,縱使有過去的兄弟分在,爭吵和怨氣還是免不了的。

就拿軍費來說,幾乎每年閣都要和軍方爭吵一次,更別說其他事了。

可是這個問題實在非同小可。皇上通過太子來問自己,那自己到底應該怎麼回答呢?

可是如果自己據實以告的話,豈不就是暗地裏告閣的狀,引起軍方和閣的新一次衝突嗎?到時候如果爭吵的話,不知道該如何收場。

元帥罕見的猶豫了,他現在並不想和閣發生衝突,也不應該這麼做。

「這幾年來……閣確實和我們遼東軍別過一些苗頭,不過都是一些小事,沒有造什麼大子。閣也是為了國家著想,而不是刻意針對我們,反正每年給我們的軍資和軍餉都是從沒有打過折扣的,地方也沒有給我們惹過事。」

他一邊含蓄地承認了有衝突的存在,但是另一方面卻又淡化衝突的程度,這樣的回答也算是圓了。

「果然是有啊……」太子頗為理解地點了點頭。

Advertisement

在讀書的時候他以為朝廷的文武大臣們都是一片丹心,只想著為國效勞,但是第一次參加國務會議的時候他就發現現實遠比他想像的要複雜,閣和軍方的對立,即使沒有什麼經驗的他也能夠看得出來,所以現在聽到了元帥的回答倒也不是很驚訝。

「那元帥想不想要從中居合,化解彌合掉兩邊的衝突呢?」他再問。

「如果能化解的話倒是甚好……」元帥還是想不明白太子和陛下到底想要做什麼。

「父皇也是有於最近軍隊和閣經常爭執不下,有傷朝臣面不說,對國家也沒有多,所以他想要用一些辦法來讓兩邊可以更加融洽。譬如……讓閣當中也安軍方的代表機關……」

「此言何意?」陳昇聽得更加奇怪了,「皇上的意思……難道……難道是在閣當中設立兵部?」

太子說的這個提議,其實並不奇怪,或者說在之前的朝代裏面,朝廷一直都有管軍隊和兵事的政府部門,比如前明朝廷當中就有兵部,天下兵將的升遷、薪餉、後勤還有兵事圖志都歸它管。

不過,如果真這麼做了,那豈不是走上了之前那些朝代的老路了嗎?

新朝在建立以後,為了提高軍人地位,加強軍事力量,嚴格執行了文武分離的原則,文一直不能統兵,閣也無法指揮各地兵將,軍隊的指揮權被嚴格限制在了部,然後只對皇帝一個人效忠負責。這種辦法雖然帶來了重重弊端,但是至讓軍隊不約束,大大提高了軍人作戰的積極,像前明那時候總兵被小小文臣呼來喝去的況是再也看不到了。

也正是因為新朝嚴格執行了這種重視軍事的政策,它才可以厚積薄發,以雷霆萬鈞之勢橫掃周邊的國家和部族,為大漢打下如此廣闊的疆土。

Advertisement

可是如今……如今皇上難道就變了想法了嗎?在閣當中設立兵事機構,那等於就是讓文臣可以手涉足軍事,到時候豈不會為大患?陳昇覺自己完全想不通。

莫非是皇上覺得我們這些人的勢力太大了,害怕尾大不掉?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就……太讓人痛心了。

「這可是陛下……陛下的想法?」陳昇罕見地有些遲疑了,聲問。

「嗯,父皇就是這麼跟我說的。」太子看不出紀國公的變化,只是耐心地跟他解釋了起來,「群臣爭執不休,總歸不是個辦法,不如將閣設置專門的軍部,陸軍設一部,海軍設一部,然後從陸海軍當中挑選卓有威的將領充任閣大臣,再由這兩部大臣專門置軍費和各地兵備之事,這樣的話,陸海軍大臣就可以時時和閣探討,避免軍隊經常和閣鬧出矛盾來……」

隨著時代的發展,軍事也越來越複雜,消耗的錢糧資也越來越多,因此新朝也有了建立一個統管陸海軍軍事的迫切需求,編製和監管預算、研製和發展新兵、主持軍工廠、收藏地圖和其他報圖鑑,這些事務都需要專門機構來主持。

「挑選卓有威的將領充任閣大臣?」太子說者無心,但是陳昇卻神一振。

「是的,父皇就是這麼說的。」太子點了點頭,「紀國公有什麼覺得不對的地方嗎?」

……陛下居然是想要挑選陸海軍將領來充任閣大臣?陳昇終於明白了陛下的意思,也就此放下了心來,陛下終究還是沒有限制軍隊的意思

一下子沒有轉過彎來。

這幾年的文武分離,讓他一邊暗自竊喜自己不用到文臣掣肘之餘,也在心裏產生了文武之間不可互相干涉的想法,從沒有想過軍人可以去牽涉到政事當中。再說了,自己和其他將領都是一群赳赳武夫,真的能進閣當個朝臣嗎?到時候鬧出什麼笑話或者子來,恐怕就會貽笑大方了。

Advertisement

「陛下的意思,臣當然不敢置喙,不過……這樣做的話會不會造政事混呢?」他小心翼翼地問,「臣等將領一直只會帶兵打仗,文辭公文之事實在不懂。」

「父皇說陸海軍大臣負責的就是兵事,也不需要多好的文采,自有書吏為其勞心,大臣只要管好軍費和兵備兩件事就好。」太子含笑回答,「父皇另外還說,紀國公就是首任陸軍大臣的最好人選。」

「我……?」儘管已經心有所了,但是真的當太子說出來的時候,陳昇還是有些難以置信。

「紀國公的威卓重,海皆知,又是父皇的老兄弟,難道會有比國公更加合適的人選嗎?」太子笑著問,「難道國公還不相信父皇的眼嗎?」

太子所說的是機事項,目前除了太子和陳昇之外還沒有其他人知曉,不過在皇上的心中,在閣當中設置專門的陸海軍大臣卻已經是板上釘釘勢在必行的事了。

文武分離的原則是權宜之計,當初這麼做就是為了一掃前明崇文抑武的霾,重建武人的信心,經過了幾年的培養之後,武人的自尊心已經確立了,天下人對武人的歧視也大有改觀。然而文武完全分離的弊端也有很多,比如上下通不暢,比如預算的編製和消耗難以清晰等等,畢竟一個國家裏面,文武大事是無法完全分開的。再說了,完全讓陸海軍獨立於政府之外,

所以,在閣當中設立陸海軍部也就勢在必行了。

然而,完全用文來充任陸海軍大臣也不行,這樣會馬上就回到原本的老路,結果變以文抑武,再說了,如今打仗是一門的學問,槍炮兵、彈藥後勤哪樣也輕忽不得,哪裏能夠讓不懂兵事的文臣去瞎攪和?

所以,為了繼續維持陸海軍軍人的地位,讓陸海軍的將帥閣充任大臣也就順理章了。

陸軍大臣一職,皇上第一個念頭就想到了陳昇,這位元帥在軍中資歷和威都是最高的,由他來出任首任陸軍大臣,簡直名正言順,是最佳的人選。這件事暫且不能對外,所以皇上就委託太子來徵詢陳昇的意思,看他同意不同意。

「這……」因為實在太過於意外,所以陳昇還是在猶豫當中。「那……那以後,按照皇上的意思,在軍議事務當中,是閣當中的陸軍部優先,還是軍議府優先?」

「父皇的意思是陸軍部優先,畢竟有大臣之實。」太子馬上回答,「陸軍部負責軍政之事,居首;軍議府則負責的戰陣之事,為襄贊策劃的輔佐機構。也正是為了明確主次,所以才會讓紀國公來充任首任大臣,讓軍議府以及整個陸軍上下心服口服。」

「原來如此……原來如此……」陳昇恍然。

「叔叔,我覺得這天下,只有你才配得上擔當這個職位了,還請國公不要再猶豫了,以免到時候朝野異!」太子誠懇地再度催促。

陸海軍大臣的設立已經是呼之出了,而不是皇家,在天下人看來紀國公恐怕也是最佳的人選,如果到時候這個陸軍第一人的職位被其他人佔去的話,那天下人恐怕會產生很多不利聯想,對兩邊都是面上無

太子的含意思,陳昇也明白了。

他終於下定了決心。

這是實至名歸的結果,也是對自己功勞的肯定,自己為什麼要一把推開呢?

捨我其誰!

「請太子稟告皇上,臣……謝聖恩!臣定當為國效勞,萬死不辭。」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