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每日小說 軍事歷史 大明武夫 1570.第1570章 鼓聲響起

《大明武夫》 1570.第1570章 鼓聲響起

說到這裏他有意停滯了一下,太子也很快會意了。

「運輸船上的陸軍兵也一應理,不允許出港!」他馬上做出了決定,然後轉頭看向了趙松,「趙旅正,這就靠你來約束部下了。」

「太子殿下請放心,臣一定會約束部下,決不許他們擅自離港。」趙松馬上應了下來,「臣已經跟部下的軍們說清楚了況了,他們絕不敢違抗軍令,壞了朝廷的大事。」

「如此甚好。」太子頗為欣地笑了笑。

接著,他的面孔又重新變得嚴肅了起來。「廖統制,高麗的大臣已經來了嗎?」

「是的,已經來了,殿下。」這次回答的是另一個人。

這是一個面黝黑、個字不高的中年人,他一直站在邊上,恭恭敬敬地沒有出聲。他就是江華島上的統制廖輝,因為江華島上既有民政又有海港和駐軍,所以大漢派駐機構很多,為了統一管理,設置了一個統制,來統領民政和陸海軍駐軍,類似於總督。

廖輝之前在遼東軍當中服役,作戰勇猛立下了不功勛,積功升任營正,後來在一次出征作戰時弄傷了左,於是拿著朝廷給予的退伍金和金退役了。

遼東軍一向十分抱團,當然不會將他退伍就了事了,為了解決他退伍后的晚年生活,上面還特意為了找了一個職位任由他挑選,而他經過斟酌之後,就選擇了出任江華島的統制。

他覺得江華島的氣候宜人,統制又可以監管民政軍政,是一個又有實惠又有尊榮的廢缺,而且因為是遼東軍的軍,又有軍功在,所以上上下下也對他很服氣,幾年來大家相得十分融洽,廖輝得到了悠閑又待遇厚的退伍職,而對朝廷來說也算是找了一個好的統制人選,倒也算是兩全其

Advertisement

不過,在太子殿下駕臨江華島之後,廖輝的清閑生活就沒辦法持續了,他一大早就來到了軍港迎接太子,然後戰戰兢兢地拖著殘上了嵩山號,聽候太子的差遣。

平時他是一方土皇帝,但是在太子和陸海軍的兩位大佬面前,他又哪裏說得上話?只能一直默不作聲地呆在一邊,等待被太子提起。

等了好久之後,這下太子終於提起自己了,廖輝也不敢怠慢,連忙出言向他解釋。

「高麗朝廷的迎奉大臣前天晚上就已經來了,是輔政大臣金藎國。」

因為事前就得到了大漢使團的統治,所以高麗朝廷大知道太子往來遼東和高麗的行程,他們當然不敢怠慢,老早就派出了迎奉中朝太子殿下的代表團,金藎國是現在高麗朝廷的首席輔政大臣,由他來帶團,確實是唯一的人選。

「他們倒是恭敬。」太子嘆了口氣,「接下來怕是有得麻煩了。」

既然是巡閱遼東和高麗,那高麗的國都是不能不去的,他必須要跟著高麗的迎奉團前去漢城接見高麗國主,還有不雜七雜八的禮節的事務要做,想想確實讓人頭疼,可是又不得不做。

「好了,那就不要讓他們久等了,我們下船吧。」定了定神之後,太子直接起

在清晨的海風中,太子和蔡德、趙松兩位將領一起走下了嵩山號。

和金州城不同,江華島的面積很小,所以軍港佔地也不大,更沒有專門的驛館來接待他。不過,他為太子之尊,自然會得到最好的接待,江華島統制廖輝特意將自己的署讓了出來,讓太子居住,好在太子只在江華島呆上一天就會啟程去漢城,否則不知道還會給他們添多麻煩。

因為心知自己已經派不上多用場,所以廖輝倒也十分知趣,一下船就開始在軍港各巡視,督促員和駐軍用心辦事,而把自己的署留給了太子等人。

Advertisement

按照禮節,太子首先要接見前來迎奉自己的高麗大臣們,不過他卻沒有第一時間這麼做,而是將跟隨自己前來高麗的大漢駐高麗使團團長施高藝給到了自己的邊。

「施團長,這一趟辛苦你了。」一看到對方,太子就淡然先跟對方問了聲好。

自從那次當面訓斥了施高藝之後,他就再也沒有同對方單獨會談過,這次啟程前往高麗,也沒有將施高藝安排到自己乘坐的嵩山號上,只是讓他在另外一艘戰艦上同行而已。太子是想用這種辦法來冷落對方,讓他明白自己已經對他有了嫌隙,不要再想著耍花樣。

施高藝畢竟在大漢場上混了這麼多年,當然也是知趣的,他也不敢叨擾太子,直等到到召喚的時候才來到太子邊,並且也不敢多說話,就是安靜地站著,倒讓太子有些於心不忍了。

「謝殿下。」聽到了太子的問話之後,施高藝畢恭畢敬地回答,「臣一路乘船,倒也不是很辛苦,只恨不能多多為殿下分憂。」

「先前在海上,你分不了憂,但是現在已經到了高麗了,是該你來分憂的時候了。」太子擺了擺手,「如今我們已經到了江華島,接下來就要去見高麗的君臣了。高麗朝廷前天就已經派團過來迎奉,領頭的是輔政大臣金藎國,施團長你在高麗已經和他打了幾年道了,這個金藎國到底是什麼樣的人?」

「太子殿下,金藎國為人狡詐猾,請小心應對,切不可為他所。」施高藝馬上回答。

也許是覺太子看向自己的神有些奇怪,他連忙解釋,「殿下莫要誤會,臣並不是挾私怨在惡意造謠中傷金藎國,實在是這位高麗大臣太過於可惡。」

「他到底是如何可惡?」太子倒是不著急,而是頗為從容地問。

Advertisement

「此人之前在廢王李倧的朝廷里,只能算是鬱郁不得志,但是在李琿復國之後,一時僥倖,得以幸進,了李琿的左膀右臂。其人為輔政大臣,手掌高麗權柄,並應該與我們合作,切實鞏固兩國邦,可是他卻有意違,口中宣稱畏服中華上邦,暗地裏卻各種掣肘,使團給他來辦的事要麼不辦,要麼就拖拖拉拉來辦,讓我們使團深其苦。而且……就是他暗地裏唆使李琿生疏我們大漢使團,說什麼『高麗國之事理應由高麗之人自行解決,不應該制於大漢』之類的話,煽高麗君臣上下與我等離心。若不是……若不是有他在其中離間的話,高麗國主也不至於如今和我們鬧得這麼僵。」

說到這裏,他自己也覺得有些沉痛。就他來說,高麗風平浪靜,一直都對大漢服服帖帖是最好的,如果李琿真的一直都對使團言聽計從的話,又怎麼會招惹出現在這麼多事端來?所以他現在不僅對李琿心有不滿,連對金藎國也有幾分恨意。

「這麼說來,兩國惹出現在的風波,金藎國也難辭其咎……」眼見施高藝說得這麼痛切,太子也信了幾分。

「還請太子明察秋毫,絕不要讓那些小人得計!」施高藝一邊說,一邊重重地躬下了來。

太子靜靜地看著他,片刻之後示意他抬起頭來。

「我知道了,施團長,你隨我一起去見金藎國吧。」然後,他好像想起了什麼,「對了這個金藎國會說漢話嗎?」

因為施高藝之前就打算欺騙他,所以他現在對對方也只是將信將疑,並沒有完全當真,再說了,金藎國為高麗朝廷輔臣,地位極高,也不能不予以尊重——哪怕是表面上的尊重。

,客客氣氣的接見還是必須的。

「高麗君臣仰慕中原文化久矣,上上下下早已經習漢文。」施高藝連忙回答,「雖然之前為了方便下民讀書習字,之前的一代先王雖然創製了高麗文字,但是上層還是一直都使用漢文的。」

「如此就好,這倒也方便我來見他。」太子微微點了點頭。「施團長,等下我接見他的時候,如果有什麼地方詞不達意,麻煩你為我們兩個居間翻譯一下吧,但是……輕易不要言。」

「臣明白。」施高藝心裏明白太子大概對金藎國已經有了戒備,所以也微微一喜,但是並沒有表現出來。

就在他們談話的時候,代表高麗朝廷奉迎中朝太子的領議政大臣金藎國也正在江華島上的衙裏面焦急地踱步著。

這裏的空氣讓他到十分難

從他開始記事以來,江華島一直就是一個人人聞之變的名詞,在兩百年激烈的黨爭當中如同夢魘一樣纏繞在每一個人的頭上,所以一來到這個島,他就渾上下都覺不舒服,彷彿有一種窒息的覺。

他出於高麗兩班貴族,從小就承蒙父輩的蔭庇進了高麗的朝廷當中,為士大夫的一員,並且在世事變幻當中保全了自己的命,平步青雲來到了如今這個領議政大臣的位置上,可謂位極人臣。他平素一直安居在漢城當中,養尊優,著極為富貴的生活,何曾來到過這麼鄙的地方?

更加讓他到難的是,這個地方如今已經近乎於變大漢的國土了。

雖然大漢和高麗的各項協定當中,並沒有將江華島明確割讓給大漢的條款,但是如今大漢已經在江華島上駐軍多年,早已經造了既事實,並且在各地方都留下了自己的痕跡。

在別人看來,繁忙的軍港和商港,以及各林立的貨棧是繁華的證明,可是在他心裏看來卻完全不是滋味,只覺得心痛不已。包括自己現在的江華島上的統制衙署,這一幢幢樓房,在他看來都是高麗的屈辱。

更讓他難的是,這種屈辱他卻必須忍下去,不敢出半點不滿。

在前明時代,高麗就已經是大明藩屬了,只能對大明稱臣,而且萬事畢恭畢敬,不過那時候至還有些獨立,大明並沒有在高麗駐軍,而且很干預高麗國的政。可現在就完全不一樣了,大漢素來行事兇橫,不像前明那樣講究上國面,兇惡了百倍有餘。

因為大明幾十年前曾經出兵幫助高麗在倭寇的鐵蹄之下復國,所以高麗君臣士民都對大明恩戴德,甚至直到今天都還暗懷於心,再對比大漢如今的所作所為,他們的對大明的懷更加多了幾分。

可是懷歸懷,現實面前也不得不低頭,高麗朝廷如今已經制於人,又有什麼辦法可想。

中朝太子蒞臨高麗,說起來是十足的榮,可是如何迎接而不至於被當失禮,就讓人十分犯難了,高麗君臣幾次商議,為的就是盡量討好這位太子殿下,不至於怒他。

他們現在正在和大漢駐高麗使團鬧矛盾,聽說前陣子大漢使團團長施高藝已經先行乘船去遼東迎奉太子了,天知道在那裏他會說自己等人多壞話。人人都說中朝太子自聰慧,但是再聰慧的人,畢竟也只是一個年人而已,極其容易到蒙蔽,如果有了先為主的壞印象,那接下來就十分難辦了。

一想到這些為難的事,金藎國不滿心都是煩惱。

就在他還在為這些事煩心時,署之外突然傳來了一陣,接著就是「太子殿下駕到!」通傳聲。

他連忙走出了衙署,然後上了和自己同來迎奉中朝太子的其他高麗廷臣,一同走出了門。然後,他們同時在大門外跪了下來,也不顧地上還有不塵土。

就在他們紛紛下跪的時候,太子也和自己的一行人來到了衙署的門口。

「臣高麗領議政大臣金藎國,叩見****太子殿下!」就在他出現的那一刻,在金藎國的帶領下,這些高麗大臣們紛紛一邊以漢語喊出自己的名字,一邊頭叩到了地上,因為作十分整齊,所以聲音十分連貫,倒有幾分氣勢。

然而,他們的這番作卻反而激起了太子的驚愕。新朝甫一建立就取消了對太子的跪拜禮,太子從小到大就沒有在邊的侍從和老師們中間見過這樣的陣仗,更何況是朝臣。一下子他反而有些手足無措起來。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