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每日小說 軍事歷史 大明武夫 1572.第1572章 國王拜見太子

《大明武夫》 1572.第1572章 國王拜見太子

「金議政的意思,我是明白的,經過了多方的報告,我現在也知道了一些況。確實是有些不法之徒,冒稱大漢使團的關係,在高麗地方經商,有些人還自恃有關係,橫行不法,惹得各地民眾怨聲載道,也讓我朝盛譽有損。所以確實應該整治,我已經責施團長儘速理了,決不允許類似的事再發生。從今往後,任何在高麗經商或者經營其他事業的大漢國民,都不允許再冒用大漢使團的名義,也不許藉著使團再來欺地方,要謹守規矩經商,讓兩國都能從中得利。不過,施團長也告訴了我,有些事例裏面,確實是大漢商人到了欺,因為兩國的法律有所不同,有些事在大漢不違法,到了高麗就違法了,有些則是吏貪賄,無故勒索……這種事也要一應避免才行。」

中朝太子肯承認大漢使團確實有些做得不對的地方,倒是出乎金藎國的預料,他願意做出一些清理,也足以表示出誠意,這讓金藎國不稍微寬心了一些。同時他也微微有些尷尬,他在高麗場上為多年,而且現在還為高麗的領議政大臣,他當然知道下面這些吏到底是什麼模樣,可以說是無不貪暗無天日,即使是自詡門第高潔的士大夫家族,也經常貪墨,就連他自己多年來也不知道收下了多賄賂,所以中朝太子指責地方員有勒索大漢商人的行為,而這些大漢商人當然不願意平白被員勒索,於是就從使團裏面尋求幫助,無形中助長了兩方之間的矛盾。

「殿下所言,確實屬實……臣汗……」他低下頭來。

「所以,既然兩邊都有錯,那就不能單方面只限制一邊,這是是得不到讓大家都滿意的結果的。以後,為了防止大漢商人平白無故到高麗地方的勒索和欺,以後有關大漢商人的司,還是要有大漢使團的人來進行裁斷。同時,兩邊也要統一修撰法條,避免無辜犯法的事不斷發生,所以,今後使團要與貴國廳多加來往,若是一味垂拱,恐怕還會鬧出事來。」

Advertisement

話說到這份上,金藎國也知道想要讓大漢使團完全退出對高麗控制和干涉是不大可能的了,中朝太子的意思只是作出一些限制,不再讓使團員和他們庇護的大漢商人再像之前那麼肆無忌憚而已。不過不管怎麼說,有限制總比沒有限制要好。

大漢使團的驕橫跋扈,大漢商人之前在各地的所作所為,在金藎國和其他員看來最為難以忍,也最惹民憤,只要這兩者大漢願意主做出限制,其他的問題在他看來都不是很難辦,法條上的事要改就改,反正商業上的問題確實是大漢的商人更加專業。

經過了這些年來的和平發展,大漢的商人們雖然在各地犯下了不惡事,但是另一方面也推了商業的發展,很多地方都因為和大漢的貿易而變得興盛了不,不過中朝勢力太大,所以犯了法之後管起來也十分麻煩,生怕惹出事端來,中朝想管的話就自己去管吧,還能給高麗朝廷上下省下不心。

「殿下秉公直斷,大公無私,臣無話可說,唯有尊奉諭令而已。」因為太子表現得如此通達理,所以金藎國也對他觀好了不,「若是殿下能夠一掃積年之弊,令得那些橫行不法的人有所收斂,那臣就代弊國國主和高麗士民激無盡!」

「也不用這麼說,我也只是想讓兩國都能夠共安平而已。」他表現得這麼激淋涕,倒是讓太子有些不好意思了,連忙笑著轉頭瞥了一旁默不作聲的施高藝一眼。「施團長,我這麼置,你可有意見?」

施高藝好不容易才將自己心裏頭的怒火在了心裏,金藎國這一番做作,不僅是在阿諛奉承太子,還是在變相地控訴自己,好像說得自己這些年來胡作非為,得高麗朝廷不過氣來一樣。在太子的面前他不敢發作,但是這筆賬他是記在心上了,暗想一定要找機會還回來。

Advertisement

「太子殿下秉公行事,臣唯有俯首聽命而已。」

眼見之前鬧得如此大的風波,在自己的斡旋理之下被消弭於無形,兩邊都不再準備鬧出事端來,太子心裏也微微有些得意,當然他也明白,這不是他的辦法多好,而是他為太子兩邊都要俯首聽從而已。

「兩位只要誠團結,我也就沒有什麼可擔心的了。其實很多事也是誤會,一旦解開了誤會,剩下的都好說。」帶著一種輕鬆的心態,太子稍稍擺了擺手,無意當中帶上了一些父親的派頭,「兩國互為主從,一邊要寬厚大量,一邊要恭敬順從,本就不應該鬧出這麼多矛盾來。」

還沒有等金藎國和施高藝再告罪,他從椅子上就站了起來,「好了,該跟你們談的已經談完了,我年無知,只能說一些大概,接下來應該怎麼來做,兩位以後細細討論商量吧,只要秉承共利兩國的宗旨,相信沒有什麼問題解決不了。我們先回去吧,可不要讓大家著肚子久等了。」

………………

在江華島上的大漢衙署當中度過了一晚之後,早上才在高麗領議政大臣、奉迎使金藎國的帶領下,大漢太子和隨同他的扈從、以及護衛等人離開了江華島,踏上了高麗的土地,然後向高麗的國都漢城進發。

江華島離漢城大概百里左右,護送太子的行程又不可能太快,所以他們中途休息了一晚,到了第二天一大早才來到漢城城外。

而這時候,位於漢城西郊的迎恩門之下,早已經是人頭攢,熱鬧無比。

高麗自從李朝開國以後,就是明朝的屬國,一直都奉行事大主義,小心翼翼地維持著和中原王朝的關係,以中原之下地位最高的『小中華』自居。在為大明藩國沒多久,高麗朝廷就在首都漢城西郊修建了「慕華樓」(後來改稱「慕華館」),作為迎接中朝天使的國賓館。慕華館前立有兩柱紅木,稱為「迎詔門」或「延詔門」,作為慕華館的附屬建築,而後這裏經過了擴建,就為了一座牌坊門。

Advertisement

後來明朝使臣薛廷寵來到朝鮮,他對「迎詔門」的名稱發表意見說:「所迎有詔、有敕、有賞賜,而名以『迎詔』,似偏矣!」於是題寫「迎恩門」三字,作為該門的新名稱,高麗君臣自然唯命是從,更改掉了門的名字。後來,迎恩門在壬辰倭時被毀,重修后明朝使臣朱之蕃於萬曆末年間出使高麗的時候,重題「迎恩門」匾額,並落款「欽差正使金陵朱之蕃書」,掛於其上。

如今,重修的門還在,但是牌匾已經不見了——大漢已經代替了大明為『****』,為了避免****的太子不高興,在高麗國主李琿的命令下,牌匾已經被摘了下來,重新掛了一塊由高麗人自己繪寫的牌匾。

而此時此刻,以李琿為首的高麗君臣,以及大漢駐高麗使團的絕大多數員,正站在迎恩門之下,等待著太子殿下的駕臨。

略微有些沉,灰濛濛的天空在蒼穹之上,明明已經接近中午了,卻還是看不清太遠,春風微帶涼意,並不是一個出門的好時節。因為一大早就來到了這裏,已經等了許久,所以現在大家都有些不耐煩起來,各自分了幾群人互相談天說地,甚是鬧騰。

站在最靠近迎恩門的地方的,自然就要是高麗國主李琿了。他今天盛裝華服,高大的軀也在禮服的映襯下顯得尤其的英,已經花白的頭髮也被整齊地束好放在了頭上戴著的翼善冠當中,這一套禮服華彩,恍惚間又讓他拿回了幾分當年的風采。然而一片模糊,只剩下眼白的眼睛,卻讓這種風采瞬間化為烏有。

因為之前政變的緣故,他早早喪失了視力,因此聽覺較常人要敏銳許多,現在各種聲音伴著寒風向他的耳朵里鑽,讓他神怎麼也無法集中。

自從藉著大漢的幫助復國之後,他一直幽居在景福宮很出來,一來是自知如今的形象太過於不堪,恐遭人譏笑,二來也是不了外界的嘈雜。

可是今天是中朝太子親自駕臨漢城的日子,這可是無法推的儀式,他也只能帶著侍從們來到迎恩門靜待中朝太子的到來。

他孤零零地,邊空的,也沒有一個人跟他說話,彷彿已經為了孤家寡人一樣。儘管沒有據,他去總覺眾人的視線都放在了自己的上,口中的竊竊私語也好像是在議論他如今的慘象,這讓他到愈發不自在。

他原本就是個格十分孤僻忌刻的人,當年在位的時候就威福自用,多次清洗殺戮群臣,自從眼睛被燙瞎了為殘疾人之後,更是孤僻了幾分,總懷疑大臣們都在暗地裏譏笑自己,這些不斷傳到耳中的竊竊私語,都被他聽了嘲笑和譏諷,刺得他如同芒刺在背,卻又無發泄。

因為他知道,自己再也不是原本那個可以隨意作威作福的高麗國君了,一個瞎子是不可能靠自己來治理國家的,如果不是大漢出兵相救的話,自己現在可能已經老死在江華島當中了。大漢只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利用了自己而已,如果再像過去那樣惹得高麗朝廷上下離心,那麼自己就會像當年那樣,被人國君之位上被趕走。

唯獨這一點他無法忍,失去了一次之後他才知道國君之位的珍貴,哪怕是做個有名無實的國君之位,他也不願意再放手,為此哪怕要對大漢皇帝和太子卑躬屈膝、哪怕被高麗上下唾罵,他也在所不惜。

就在這時,他聽到了竊竊私語的群臣們忽然了起來。

「來了嗎?」他轉過頭來,為後面站著的侍。

「陛下,來了。」侍連忙走到他的邊,附在耳邊低聲回答。「前面就是大漢的士兵開路,中間有一個車隊,這排場一定是中朝的太子沒錯。」

「終於來了啊。」李琿面無表地說。

接著,他略微有些抖地蹲了下來,用手掃了掃面前的石板。因為是經常要迎接中朝使者的地方,所以高麗朝廷歷代都十分注意迎恩門和慕華館周邊的環境,而大漢使團駐之後,更加是加大了對這一塊片區的維護,除了修繕了已經有些衰朽的建築之外,還用青石鋪了一條連接迎恩門和大漢使館的道路,以此來炫耀自己在高麗的地位和存在。

隨著距離的拉近,馬匹踏在青石路上的聲音越來越響亮,排開了其他的一切嘈雜傳到了李琿的耳中,很快不用侍的解說,他就能夠估測出中朝太子的距離了。李琿站在迎恩門下,仰著頭看著前方,好像他真的能夠看到遠方一樣。

「跪下。」當估測到對方已經足夠近的時候,李琿突然扭頭看向了這個侍。

「陛下?」侍被他的作弄得吃了一驚。「他們離得還很遠呢!」

「跪下。」李琿再次下達了命令。

侍先是愣了一下,然後馬上跪了下來,到了青石板上,發出了沉悶的輕響。

猶如是得到了什麼命令一樣,當侍跪了下來之後,迎恩門下一直在暗暗注視國主的高麗大臣們馬上齊刷刷地跪了下來,只剩下大漢使團和駐軍員們站著,面面相覷。

然後,猶豫了片刻之後,大漢使團和駐軍的員們也紛紛跪了下來,也再沒有人竊竊私語了。

就在這些人的注視之下,規模龐大的車隊終於在迎恩門下停了下來。

接著,馬車的車廂被打開了,在一片寂靜當中,太子慢慢地走下了馬車。

他舉目往前看,放眼去,有些荒涼,除了迎恩門下有一大群穿著各鮮艷服的兩國員之外,看不到多高大的建築,也看不到夾道歡迎的高麗民眾,老實說與他之前的期待有些不太一樣。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