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書記走后,周書記拉著秦瀾說:“他心里就想著他面前一畝三分地,有點私心也正常,你也別跟他把關系僵了,他在部里的領導面前還能說上話,該給的面子還是要給他一點的。”
秦瀾表示教,周書記又滿臉欣地手拍了拍他的肩說:“我果然沒有看錯你,你和秀婉都是好樣的!以后邁華就看你們的了!”
秦瀾這一次設備穩定之后就通知了周書記,他前段時間去他兒家小住,得到消息的時候晚了些,今天才過來。
秦瀾認真地說:“這幾年我也有很多,我們必須掌握核心技才能有真正的市場竟爭力,而要掌握核心技,最不可缺的就是人才。”
“我之所以不同意董書記往分廠里塞人,是因為他塞過來的那些人不但年紀大了,還不思進取,現在分廠這邊需要的是上進好學的人,所以我打算用多余的錢招納更多優秀的人才進來。”
周書記認同他的作法:“你說得對,這件事我支持你,小董那邊我到時候幫你做做思想工作,總歸分廠這邊好起來之后,對他也是有利的。”
總廠雖然不行了,但是分廠要是能賺錢的話,總廠總歸是沾的,只是這樣的一來,整個邁華都靠著分廠這邊,分廠的力就有點大。
秦瀾點頭:“沒錯,就目前的形式看來,我們遲早要擴產能,到時候總歸可以給總廠那邊的職工提供一些工作崗位。”
周書記嘆地說:“之前總廠很多人笑話你們,現在卻一個個削尖了腦袋想進分廠,真的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啊!”
秦瀾的心里也有些:“他們只看到我們現在的就,卻沒有看到這些年來我們付出了什麼。”
周書記朝他笑:“所有的努力都不會被辜負!”
林秀婉走了進來:“書記說的對!我們現在只是取得了一個小的就,想要適應市場只能一直進步,往后我們只有怕是還有更長的路要走。”
周書記夸:“小林一直有很強的危機意識,這樣很好!”
他說完又有些嘆:“自從改革開放之后,我們的國家越來越好,人民群眾的生活水準也越來越好,私企蓬發展,國企卻因為制的原因而在市場中喪失了核心竟爭力,很多職工的思想還停留在以前,得過且過。”
他看向林秀婉和秦瀾:“你們算是國營企業里上進的典型,但是如小林剛才所說,你們還需要繼續努力,這樣才能適應市場的發展。”
“我老了,退休了,這些事只能在旁看著,幫不上什麼忙了,但是我可以預測一下,國家是不可能讓國企再這樣下去,改制是勢在必行的事,只是早晚的問題。”
林秀婉和秦瀾對視了一眼,據這幾年的數據報告顯示,九四年全國國企還有九百多億的盈利,九五年沒有盈利,九六年上半年的報告已經出來了,凈虧損一百三十億元。
國家不可能永遠為國企的虧損買單,所以國企改制已經是迫在眉睫的事了。
林秀婉這幾年管著銷售,對于適者生存這件事頗深,如今的邁華已經了一個極為陳舊的機,都是問題,單靠分廠拉著整個邁華前進這是不可能的事。
如果按的心思來做的話,是恨不得立即那私企那樣,立一套效率高的考核生產制度,適應市場的發展,在這條充滿挑戰的路上,殺出一條路來。
所以在的心里,其實還是很盼著改制的事盡早到來。
國家沒讓等太久,在九七年九月的時候,黨的十五大報告里明確指出:“力爭到本世紀末大多數國有大中型骨干企業初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經營狀況明顯改善,開創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的新局面。”
這次報告中,還明確提出并確立大多數國有企業改革和困的三年目標。
接著,部里就有明確指示下來:邁華在第一批國企改革的名單中。
從部里的文件下達過來后,邁華全上下就變得不再淡定。
這一次的改革和之前的停薪留職的質已經不一樣了,停薪留職至表明還是邁華的職工,只是沒有工資和福利而已,一改制那麼他們就不再是邁華的職工了。
這事讓很多人都驚慌起來,天天有人去找董書記問清楚,董書記自己也焦頭爛額,這是政策,他除了推進這個政策的執行外,并沒有其他的選擇。
且自從MDI分廠有了亮眼的銷售額之外,他對邁華的掌控力就逐步變弱,他上次找秦瀾談話并沒達到預期的目標,心里很是不舒服了一段時間。
現在國家的改制的政策一下來,就表明原本邁華的領導班子怕是整個都得改一改了,他這個一把手能不能穩著他的位置還是個未知數。
總廠其他的領導也來找他商量對策,都對他們現在在這個尷尬的位置上而擔心,他們幾個人聚在一起商量了一個他們認為可行的改制方式。
林秀婉看到他們的改制意見時,莫名就想起了當實包產到戶的那份文件下達到林家村時,林父和大隊書記的反應,同樣的猶豫、同樣的擔心。
只是馬上就九八年了,和七八年隔了二十年的歲月,整個國家已經天翻地覆,他們這和二十年前沒有太多出的理方式,注定是不可行的。
和秦瀾商量了一番后,將分廠的骨干召集過來開了個會,拿出董書記他們的改制意見,他們看完之后都笑了起來。
吳玉芝笑著說:“估計書記在跟我們開玩笑,大家不用太放在心上,昨天我們已經把國家的政策研究了一遍,他們的這個方案太過山頭主義了。”
錢建設附和:“說句難聽的,這兩年是我們分廠在養著總廠,這事總歸得順應民意!不管總廠那邊他們是怎麼想,我們這邊總歸得統一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