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每日小說 軍事歷史 詭三國 第3617章 虛舟蔽日惑,新火燎原易

《詭三國》 第3617章 虛舟蔽日惑,新火燎原易

  如果歷史上不是一場瘟疫奪走了司馬朗的命,那麼在司馬懿之下,作為數幾個頭腦清醒,並且政治意識形態跳出了儒家傳統觀念的司馬氏英,說不得真可以突破董仲舒框架,走出一條新路來。

  『單以長短論英雄,未免失之偏頗……不過,若不以周禮為本,』龐統皺眉說道,『便是有些……失「禮」了……』

  斐潛點了點頭。

  『禮』是什麼?

  就是等級,就是階級。

  孔子將周禮視為夏商文明的集大者。其本人以及其儒家子弟,通過整理《周禮》《禮記》等文獻,構建了一套以『禮』為核心的社會秩序理論,強調等級和諧、道德教化。儒家將夏商周三代塑造黃金時代,而周朝因文獻較完備,也使得『聖王三代』為可效仿的對象。;

  所以,如果說斐潛要拋棄儒生所謂的『周朝至上論』,就必須要解決『失禮』的問題。

Advertisement

  《禮記》整合了周代禮制與儒家倫理,提出『大同』、『小康』等政治理想,為儒生討論治國的核心文本。這種理論,甚至在後續封建王朝之中一直都被延續,為了經學詮釋與政治實踐唯一標準。

  比如大漢今文經學以《春秋》為改制依據,古文經學則依託《周禮》設計制。王莽改制變法均試圖從周制中尋找合法,儘管實際效果常與理想背離。

  斐潛出三手指,『儒生之所以推崇周朝,無非就是利用周制來佐證三點,「德治、禮制、民本」……只不過這三者,只有「德治」才能算是儒生本源,而「禮制」和「民本」麼……春秋百家之時,可不能都算是儒家的……』

  龐統眼眸之中一閃,『主公之意是……拆分出來?』;

  斐潛笑道,『這原本就不算是儒家的,怎麼能說是拆分?只能說是「歸原主」罷!』

Advertisement

  斐潛在前幾天的思考之中,發現在華夏封建王朝之中,三角形的架構是最為穩固的,而儒家獨大之後,佛道兩家都無法為其對手,畢竟先天上皇權就是不允許神權膨脹坐大的,所以儒家很多時候都只需要『子不語』,就可以等著佛道兩家自取滅亡。

  也正是因為從董仲舒開始,儒家排了其他的學派,導致在大漢朝堂上形形的『一言堂』,從而引發了皇權本能的憂慮和反擊,但是黨錮之後,卻因為皇權只會一味的制屏蔽和刪除,也使得皇權無法更進一步得到長。

  或者說,因為黨錮這麼一搞,政治制度沒有發展,反而是倒退了。

  畢竟太學品評吏,在初期的時候,確實是有一定的正面效果,但是和華夏大多數的事一樣,當有老鼠屎混雜進來的時候,一鍋好湯也就廢了。;

Advertisement

  斐潛鏗鏘有力的說道,『某重立「法、墨」,以掌「禮制」、「民本」,士元以為如何?』

  『漢初黃老?』龐統幾乎是立刻說道,但是很快又否認了這一點,『不,並非是黃老。』

  斐潛點了點頭,這種方式確實是和漢初有些相似,因為在大漢初期,董仲舒還沒有將法家墨家的東西竊到自家懷裡的時候,在朝堂上確實是存在著多個的學派。當然,最重要的一點不同,是漢初黃老和儒家相爭是你死我活的,不存在什麼和平共的可能。

  『主公,三家之論,多有相悖啊……』龐統皺著眉頭說道,『若是……到時候恐怕朝堂之上,每日相爭不休,無心事事了。』

  龐統提出的這個問題,斐潛也是同意,畢竟春秋戰國時期,三家的爭鳴就可以現出其爭端之慘烈了,就像是法家的集權和墨家的平權,在先天上就是完全對立的。

  不過麼,斐潛他還是有點新想法的……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