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每日小說 古代言情 恰如天上月 第251頁

《恰如天上月》 第251頁

“見過郎”,他長揖行禮,稱呼與阿筠阿雀們一樣,依舊是一句親切的郎。

“何故追趕乞兒”

“回郎的話,并無追趕之意。他們在府外喧嘩乞食,小人便提些吃食給他們,許是小人生得太駭人,反倒教這些孩子懼怕逃走。”

謝五那張憨厚的面孔出一赧然,將手里的祥鳥紋食盒提起來晃了晃。

韶音微笑:“他們好端端的,為何跑到都督府外喧嘩”

府重地,乞討不到食不說,反而會遭到衙役驅逐,乞兒又不傻,來此必有緣故。

謝五將子躬得更低了些“郎慈悲,收容孤兒,余下這些流浪在外者大多不愿管束,頑劣。他們年紀尚小做事也不知分寸,誰知道是哪筋搭錯了玩鬧也不分個地方。”

“太傅還在府中等候您用膳”,他小心地提醒。

韶音瞥向食盒,“里面裝的什麼”

“哦,不過是些素蒸餅。”

韶音心下微驚,笑道:“巧了正好腹中。”

“……這餅摻了豆面,郎千金之,又有孕,不宜口。”謝五眼中閃過一到韶音的目,很快又躲閃開

Advertisement

“那你吃給我看。”

韶音聲音驟冷。

謝五將食盒撂下,在的目中緩慢地揭開盒蓋,取出一只蒸餅,遞到邊。

郎饒命!”

他撲通一聲跪了下去,蒸餅掉落到地上。

第116章

“阿父做下的好事!”韶音腳步帶風,一路刮進謝太傅書房中,前所未有地憤怒,“就因為幾句含沙影的歌謠,阿父就要草菅人命,這般肆意作孽,阿父就不怕天譴麼!”

博山香爐煙氣裊裊,手持麈尾的冠名士意態端嚴地坐在高榻上,靜得像是一幅畫,他背后那幅織金掛壁上的瑞鶴在紫霧中展翅飛。

韶音忽然覺得有點不認識眼前這個人。

他是的阿父麼

阿父是多麼慈祥的人,他為父又為母,一手將三個兒養育人。他親自教導兒,總是耐心而溫和他把著的小手,一筆一畫地教寫:“仁者人”,“己所不,勿施于人”。

他是謝氏家主,是位高權重的太傅,卻最招小兒輩的喜歡,連高溪那樣古怪的孩子都喜歡黏著他這位伯父。

他狡猾,為政庸碌,善于鉆營,滿腹權謀……可他再如何公德有虧,于私于,韶音以為他是個好父親,是個心懷仁恕之人。

Advertisement

可是就在方才,若非及時阻攔,那十幾個乞兒就要因為一首歌謠七竅流而死!

他的心怎能這麼狠毒!

“阿父怎麼不說話了您回答我,為何要那樣做!”

韶音憤怒地打翻了香爐,奪走了他的麈尾,一連串地高聲質問,聲淚俱下。

謝太傅以一種近乎頑固的平靜態度對待,一言不發,臉上沒有一多余的表,眼中沒有一額外的彩,連眼角眉心的褶皺都枯燥得乏善可陳——像是一截空了心的枯木樁子。

韶音很快敗下陣來,與他講道理:“空來風的謠言而已分明是有人在背后指使,只要將這人揪出來,謠言自可不攻而破。退一萬步,就算是不能,流言紛紛、口耳相傳,阿父難道能殺盡天下人”

將雁足燈的焰芯撥亮,挪到近前“更何況,正不怕影子斜,阿父何以如此糊涂!”

謝太傅的目落在地上那道斜長的影上,忽然探出手去,那影子也跟著作繚,果真是他的。

他終于扯起角,難堪地笑了笑:“不用查了,為父已經查過,那謠來自荊州。”

他用一對干枯的老眼看著兒,了無生機的瞳仁里漸漸竄起火苗,焰心锃亮,燒著騰騰的憤怒。

Advertisement

“……您懷疑存之”韶音吃了一驚。

“他不是一直都想斬草除如今已平,再也用不到謝氏了,正是時候。”謝太傅言之鑿鑿,枯木被注氣神。

韶音忽然語塞。

自然不信,并且有一萬個理由反駁,可是看著父親那對麻木不仁的眼睛,忽然就不想再做任何反駁了。

“所以,歌謠里說的是真的。”

后知后覺地發現了這個真相,父親如此慌攀扯,不擇手段,是因為他惱怒了。

“舅父是怎麼死的”

韶音問他。

謝太傅眼中那道返照的回漸漸熄滅。

“醉來外窮通小,老去人間毀譽輕”,他了兩句,抖地拾起地上的麈尾,搖搖晃晃地站起來,“阿父老了,老了……”

謝太傅一病不起,后方諸事盡數落在了韶音一人肩上。

開始變得極度忙碌,除了吃飯和睡覺,其余時間幾乎盡在案牘中度過。真到這個境地始知一飯三吐哺所言不虛,最繁忙之時,眼耳手口并用只恨一不能分至四:目接往來之客,耳聽八方之言,手書錢谷之牒,口述刑名之事——案牘的確勞形,韶音整個人快速地消瘦下去。

非是事無巨細都要手過問,實在是眼下這個時候尤為關鍵,半點馬虎不得。凡事不細細查看過了,韶音總覺得不放心。

阿筠急得哭了幾次,見勸不住,只好換著花樣給做吃食,瞅著空便給肩、腕,好歹能教舒服些。

和阿雀一眾婢子個個都識文斷字,如今也學會了理一些簡單的文書,多能幫上些忙。

哦豁,小伙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托啦 (>.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