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每日小說 都市爽文 國潮1980 第一千五百七十七章 接手之後

《國潮1980》 第一千五百七十七章 接手之後

京都的金閣寺附近,有個很出名的「然林溫泉旅館」。

這裡除了可以泡溫泉之外,還設有枯山水庭院的造景,而且除了主建築,最近又增添了新館。

1989年10月中旬的某天下午,「然林溫泉旅館」的新館里的一間十八坪大小,為數三間,名為的「落雪」套房被租了下來,這是本館最高級的客房。

來客數量為九人,被一輛中型的田旅行車送達。

天黑不久,這群客人在「落雪」套房裡飲酒用餐,現場洋溢著酒宴般熱烈的氣氛。

因為言語不通,店家只知道是來自共和國的客人。

原本一切都很正常的,客人高興,店家也會開心。

不過,當相時間長了一些,店家發現這些客人特立獨行的生活習慣后,讓他們深痛苦的噩夢也就從此開始了。

首先是這些人中年人煙不分場合,煙頭隨意丟,還隨地吐痰。

孩子是肆意揪花拔草,隨手扔垃圾。

其次是這些人洗溫泉,不知道應該先清潔,再浴的常識。

而且泡在湯泉里,居然還用巾和澡,嚴重污染了池水,導致他們洗完,溫泉池只能重新清理更換池水,更惹得其他客人紛紛抱怨。

最讓人不了的是這些人無所顧忌的大聲喧嘩,嚴重影響了其他客人的休息和驗。

白天也就罷了,關鍵是晚上他們也不休息,通宵打麻將牌。

原本安靜的夜晚,半個院子都能聽見他們「麻」的聲音,以至於店家不能不連夜為新館的客人更換房間,或者是送酒送菜,賠禮道歉。

於是乎,第二天店家無論如何都不肯再讓考察團的這些人再留宿了,是把這些原本預定了三天客房的客人給強行送走了,彼此鬧得非常的不愉快。

Advertisement

至於這些肆意妄為,不面的客人到底是誰?

不是別人,其實是京都壇宮飯莊的出資方之一,以龔明程為首的地考察團。

他們是新的合作夥伴郭氏集團的邀請來日本的。

不過需要說清楚的是,雖然名義上,他們是來視察接之後京都和大阪壇宮飯莊的運營狀況的,但實際上他們只是借公務之便來日本旅遊罷了。

這一點僅從出國人員的名單上就能看出來。

實際上這八個人里真正有公務在的只有三個人。

園長龔明程,服務局欒副局長,以及一個為他們服務的隨行翻譯,就僅此而已。

其他的四個員只是龔明程和欒局長各自的親屬家人而已。

那麼想都想得出,這些向來仗著龔明程和欒局長公職眼高於頂的人,究竟是以一種什麼心態來出國的,對於個人不當行為舉止,究竟能否意識到自我的問題。

再加上對於這次邀請,郭氏集團也沒有經驗。

他們不像過去寧衛民,在安排考察團出國前作足了準備。

先得發個小冊子,由專人給上幾堂課,先介紹一下日本社會基本況,讓大家起碼了解下在日本的風俗與國的不同,提前學些一些基本注意事項。

他們完全就沒做這方面考慮,只是簡單的認為,招待這些人集團,吃喝玩樂一番,再送點禮就可以了,沒有什麼大不了的。

那麼邀前來的人無知且自大,邀請的人準備又不足,那麼在接待的過程里,出現各種問題,變得麻煩纏,也就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兒了。

只能說,郭氏集團算是自作自,過高的估計了龔明程和欒局長他們這些人的個人素質,才會把這幫不聽勸又事兒多的「京大爺」和「姑」給請了過來。

Advertisement

所以相對於及時止損的「然林旅館」店家來說,其實真正到無比頭疼的,越來越的痛苦的還是代表郭氏集團出面負責接待他們的人——日本兩家壇宮分店的現任管理者——吳運傑。

吳運傑是新加坡人。

儘管他從小讀書努力,但差了一些天份,他的績不算好,也不算賴。

再加上家庭出普通,他自知無緣就讀名牌高校,也沒辦法去從事醫生、律師、金融的這些高端行業。

所以他便選擇了更穩妥的一條路,去瑞士學習酒店管理專業。

並在畢業之後憑藉海外拿到的學位,順利進郭氏集團的香格里拉酒店工作。

果不其然,憑藉年輕幹練和學位的優勢,他在酒店部迅速穎而出,短短三年就從一個普通的前臺接待升任餐飲部副總經理。

這次郭氏集團把他派到日本來管理壇宮飯莊的兩家餐廳,也算是對他的一次破格提拔。

因為原本按照集團的用人標準,起碼要在工作年滿五年,才能獲得這樣的海外工作機會的。

現在這個機會卻給了他,無疑是把他視作一個值得培養的人才,等於給了他一個有可能從中層管理者晉陞為高級管理者的機會。

不用說,對吳運傑來說,這是相當值得慶賀的一件事,他非常激,也非常珍惜。

自從得到任命,他滿心想著就是到了日本之後,他該怎麼大展拳腳,把接手過來的兩家中餐廳怎麼按照真正的國際化標準進行調整和管理。

想著如何在短期,讓經營數據再上一個臺階,以證明自己的能力和價值。

不過真等來了日本之後,他可沒想到,在接手之前的幾個月過渡期里,真正到大開眼界的反而是他自己。

坦白說,寧衛民為壇宮飯莊制定經營策略和經營模式,完全有別於這個時代大多數的中餐廳。

Advertisement

其核心競爭力,絕不是找個可靠的廚師長,裝修豪華一點,服務要求嚴格一點這麼簡單的。

他打造的壇宮飯莊那是完完全以華夏文化為基礎,以京城宮廷菜為噱頭的主題餐廳。

要手藝有手藝,要格調有格調,要玩的有玩兒的,要看頭兒有看頭兒。

可以說他辦的本就不是個餐廳,而是個包羅萬象,富多彩,可以呈現立的華夏宮廷食博館。

別說是用人方面挑細選了,甚至店裡就沒有一樣陳設和擺件兒是多餘的。

包括餐,每個東西都是有來歷,有文化背景,能在各方各面現出京城特的特殊件兒。

其實完全可以這麼說,作為壇宮飯莊的管理者,要不是個興趣廣泛,又了解紫城的京城人,都不可能看懂壇宮飯莊的菜單。

那又何談提高管理水平,進一步運用好這些文化特呢?

就拿吳運傑這個吃骨茶、咖喱蟹、叻沙長大的新加坡人來舉例。

儘管他在瑞士學習了最先進的餐廳管理經驗,但他所學的一切,其實在壇宮飯莊真沒有什麼用武之地。

要知道,壇宮飯莊的顧客可都是為了驗華夏宮廷菜的味道和文化氛圍來的。

他卻連炒紅果和果子乾兒都分不清楚,連雙皮兒和宮廷酪都辨別不出,又怎麼能夠當個稱職的管理者呢?

不得不說,宮廷菜可沒那麼簡單,文化門檻是實實在在存在的,而且不低。

這種差距可不是原本就對華夏文化所知不多的吳運傑,通過幾個月的惡補就能補足的。

所以他是越解壇宮飯莊的運營方式,他就對這個餐廳的創辦者越佩服,對自己未來勉勵的局面越惶恐。

臨近真正飯莊接的日子,吳運傑在來之前的驕傲和自大不但一掃而空,甚至還謙虛的要命,背地裡可沒禮賢下士挽留骨幹,尤其是針對優秀的廚師。

他真是擔心,如果走了太多的老員工,自己玩兒不轉剩下的局面。

只可惜他雖然也有自知之明,也有一定的人格魅力,但他卻和寧衛民這個餐廳創始人沒法相提並論。

而且他和這些大陸員工畢竟是不同的國籍,相的時又很短,幾個月的時,是無論如何難以產生讓人倒頭便拜的王霸之氣,和足以託付前程的信任的。

所以最終大部分要走的人還是按照說好的投奔了寧衛民。

要麼是去了東京,要麼是回國歇了幾天,轉頭又去了法國。

接下來的事兒也不出所料,在這些人員離開之後,壇宮飯莊的經營難度驟增,各種由此而來的副作用開始顯現。

無論菜品還是服務的水平,甚至是員工的心氣兒,都開始逐步下降。

尤其寧衛民還帶走了兩家飯莊的古和不擺設,而且對於胭脂米、宮廷黃還有栗子蘑這幾道特殊食材,也實行了斷供。

此舉讓不壇宮飯莊的回頭客很是失,從此不再臨,導致飯莊的營業收也開始到影響,產生了重大的負面變化。

當然,吳運傑也展開了渾解數,想了不辦法來改變這種下坡路的趨勢,比如引進歐洲高檔食材,採用金箔襯托食材,還有去找一些新的裝飾品填補餐廳裝飾的空白。

奈何這些措施收效甚微,有些事不是他憑一己之力兜得住的。

而且這還不算,常言道,屋偏逢連夜雨。

都沒等吳運傑想出好辦法解決問題,偏偏高橋治則遷怒的打擊又接踵而至。

寧衛民的連累,大阪和京都的壇宮飯莊都被高橋治則的EIE集團刻意針對。

不了解的高橋還誤以為這兩家餐廳仍然是歸屬於寧衛民管理,購買下餐廳的不產後,對於大阪和京都兩地的壇宮飯莊往死里刁難,差點就得吳運傑做出餐廳遷址的決定來。

不過好就好在吳運傑終究不是單打獨鬥,而是背靠大樹,還有郭氏集團撐腰。

最關鍵的時候,吳運傑跟郭氏集團總部彙報了日本這邊的況。

新加坡那邊派人出面與EIE集團的不產部門聯繫,進行磋商,很快便解釋清了其中的誤會。

隨後作為變相賠禮,EIE集團不但給了壇宮飯莊幾次宴會作為「誤傷友軍」的彌補。

而且針對寧衛民雙方還達了局部的同盟,在娛樂產業聯起手來。

另外就是京城那邊,天壇公園和區服務局也還是壇宮飯莊的東。

對於吳運傑到人力方面欠缺的抱怨,龔明程和欒局長一直在想辦法。

今年五月份的時候,他們終於又通過從重文區的其他老字號挖人的辦法,往日本派遣了十幾名優秀的廚師,算是緩解了日本這邊廚師的短缺問題。

再有,就是壇宮飯莊的名氣在日本各地已經打響,而且寧衛民又在京都和大阪一直模仿東京的做法,和許多藝伎和陪酒有著特殊的提協議。

吳運傑也延續了這一做法,所以壇宮飯莊的客源還是有基本保障的。

特別是在這些「飯托兒」的幫襯下,大阪和京都的壇宮飯莊儘管遭遇了各種困難,營業額有了高達三左右的下降,但仍舊保持著每日八百萬円以上的營業收和百分之五十的利率。

也就意味著兩家飯莊每月至兩億五千萬円的利。

對比其他的同檔次的高級餐廳而言,壇宮飯莊的收益還是相當可觀的。

特別是十月份過後,又到了臨近年底餐飲業的旺季,忘年會的預定接到了不

這樣一來,吳運傑手中的壇宮飯莊也就逐漸實現了營業額的底反彈,又重新呈現出逐步興旺的態勢。

所以,說是投桃報李也好,說是加深聯絡也好,正是基於以上的這些況,才有了吳運傑給京城的兩家投資方發出邀請,把龔明程和欒局長他們請到日本來考察的這個行程。

雖說原本吳運傑也沒指把投資方請來,就真的能對壇宮飯莊的經營起到什麼立竿見影的積極作用,或是提出什麼切實可行的指點。

但有寧衛民留珠玉在前,不是很清楚壇宮飯莊創辦歷史的吳運傑總覺得能夠出資辦起這樣中餐廳的投資方必定是那種學識淵博,見識不凡之人。

對於像投資人當面討教一些有關餐廳運營策略的事,他還是抱有不小的期待的,總覺得兼聽則明,起碼能長點學問。

而且順帶著,他還想跟來人商量,能夠儘快建立起一條新的供應渠道,恢復日本這邊胭脂米、宮廷黃和栗樹蘑這些特殊食材的供應,這才是他的主要目的。

可結果又如何呢?

只能說真應了那句話了,見面不如聞名,相見不如不見。

(本章完)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