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每日小說 古代言情 我與太子舉案齊眉 第68章 第 68 章 真真假假。

《我與太子舉案齊眉》 第68章 第 68 章 真真假假。

第68章 第 68 章 真真假假。

第68章

風沙漸起。

帳中, 指揮使岳松山氣道:“荒謬!”

“我青州男兒英勇無畏,劍鋒所指,從無退字。豈料如今……竟出了這麽一個腌臜鼠輩!”

這些年來, 倭寇屢屢進犯,始終難以徹底擊退。他們不是沒有懷疑過問題是否出在部。

卻沒想到,那人竟會是副兵馬使方吉!此人本就是青州人士, 岳松山與他多年好,早已當作知己對待。如今所知好似當頭一棒,將他砸得暈暈乎乎,難以鎮定下來。

議和的消息傳出後,他便消失得無影無蹤。

倭寇那邊代得清楚,這幾年來,青州副兵馬使方吉與他們私下互通有無,數次洩, 害得多無辜將士喪命傷。朝廷源源不斷的供給與糧餉,也都被他暗中作著, 不知去往了何, 總歸他青州營中, 是半點沒見著!

他們原先還以為,是上頭的人層層盤剝,哪曉得是邊之人出了問題。

岳松山氣得捶頓足, 因為此事, 他氣得三天兩夜沒能睡好, 再瞧見太子時, 再無先前那等傲氣。

“殿下,老臣……老臣汗啊!”

他怒道:“這等宵小,竟敢惡人先告狀, 殿下在青州為咱們日夜憂心,他竟敢將勾結外賊的罪名扣在殿下上。殿下放心,我青州兵士有一個算一個,只要還有命在,就絕不容此人顛倒黑白!”

裴彧頷首:“多謝岳大人。”

這些時日,青州上下團結一心,他們知曉現今的安穩日子是誰帶來的,又是因為誰而功抵了倭寇的,對于朝廷不分青紅皂白,便聽信讒言,要將太子殿下押回去審的舉,有不文人學子出言抗議。

Advertisement

“殿下若說謝字,我等愧不敢當。青州能保住,多虧了殿下早早察其。那些傷員與病患能得到安置,也多虧了太子妃娘娘在城中經營。人在做天在看,是非曲直,人心中自有定論!”

岳松山自帳中出去,正好遇到回營的齊王。齊王與他行了一禮,便風風火火地進了來,尋他二哥。

“二哥!”

他議和結束,先回了一趟兗州。姚玉珠懷有孕,他本就牽掛得很,裴彧本讓他留在兗州,勿要再摻和青州的事,但他子執拗,一定要留在他邊,與他共進退。

裴彧:“兗州那邊如何?”

齊王:“一切安好。兗州牧為人果然正直,眼中不得沙子,知曉三哥帶兵征討二哥,怒稱其為不義之師。”

裴彧斂眸,挑起沙盤上的一旗幟,將其放兗州。

“五弟妹如何?”

“玉珠啊,”提到妻子,齊王笑開:“前陣子吐得厲害,這幾日好多了,能吃能喝能睡,就是朝我抱怨天天這麽吃下去,會不會太胖。”

裴彧看了弟弟一眼:“得了空就多去陪。”

“不必二哥代,我省得的。”

齊王走到二哥邊,道:“二嫂如今行到何了?”

“應是過揚州了。”

裴彧看著永安渠的水系圖,目緩緩下移:“快到了。”

離開他,已經一月有餘。

-

“娘娘,人帶來了。”

益州城,一酒樓之中,明蘊之坐在窗前,垂眸看著窗下之景。

從這裏,能夠看到明家的正門。

明蘊之轉首:“請進來吧。”

室香雲裊裊,不一會兒,傳來了一陣輕輕的腳步聲。

“二娘?當真是二娘——”

伏氏一瞧見,眼中就盛起了霧氣:“不,應該娘娘,妾拜見娘娘……”

明蘊之上前幾步,未讓行全禮,道:“嫂嫂這些年,可真是瘦了。”

Advertisement

還記得離家前,伏氏正懷著孕,很有些的姿態。現在一瞧,瘦得顯得裳都格外寬大,很是凄楚。

伏氏眼角:“娘娘怎會突然回來了?也不提前讓人給個信兒,我等好在城外接著娘娘。”

也是收到封未署名的信,信中字跡眼,約此時與酒樓中一見。

與明蘊之多年書信往來,一眼認出這是誰的字跡,只是許久未見,有些將信將疑。猶豫中,到底耐不住好奇,按時赴了約。

“我此次回益州,不張揚。”

明蘊之拉著伏氏坐下,道:“對外,我仍在青州養病。”

伏氏口,回憶起來所聽聞的那些:“青州那邊……”

心政事,也知道康王領兵討伐太子殿下,這等危急的時候,娘娘從青州不聲不響地回了益州,是要做什麽?

明蘊之:“那是他們男人家的事,今日我尋嫂嫂來,是想說些人家的事。”

看了青竹一眼,青竹上了茶水,關上門窗,退了出去。

伏氏:“娘娘想要說些什麽?”

明蘊之從包裹中,取出伏氏從前所寫的信。

這些年二人的書信往來,多留存在臨華殿中,特意拿出來的,都是這幾月間的書信。

“不是我想與你說什麽,而是嫂嫂你,想與我說什麽。”

明蘊之緩緩擡眼,將那些信遞給了

伏氏著信紙,指尖輕著,道:“娘娘在說什麽,我,我不清楚。”

明蘊之:“從前的信裏或許沒什麽。問題就出現在那一回,我問及家中況,嫂嫂回信中寫,阿兄不在益州。”

伏氏眼眸微晃:“這是……是娘娘主問的,我不過是如是答了娘娘的話。”

明蘊之搖了搖頭。

伏氏是什麽樣的人,很清楚。伏氏是比還要規矩沉悶的子,從前還在家中時,偶爾會聽到兄長抱怨木訥無趣,只會乖乖聽話。

Advertisement

如果父兄背地謀劃為真,那明存之當時前往揚州,必定是暗中行事。明存之平日行事再張揚,也定不會大張旗鼓地離開。

他離去前,十有八.九會叮囑妻子,不讓伏氏打探其行蹤,也不會允許伏氏對外說些什麽。

明存之的話,從來被伏氏奉為圭臬。可那日一問,伏氏不僅告訴明存之不在益州,甚至話裏話外,還出一個意思——

他經常離開,不知做些什麽事。

好似刻意想引起疑心似的。

明蘊之當時未曾細想,後來再收到信,又是悉的口吻與字跡,告訴兄長去揚州乃是為了給揚州牧賀壽,合合理。

可仍未解釋為何會時常離家。

後來從裴彧知曉些底細,回想起嫂嫂曾給寫過的信,慢慢覺出些不對來。

嫂嫂,是知道了什麽,還是想讓知道什麽?

明蘊之:“可是兄長對嫂嫂有哪裏不好?”

伏氏囁嚅著,低低垂著眼。

“沒有,”伏氏道:“好的。”

明蘊之牽住的手,手心微微的,問道:“那可是大郎二郎如何了?我這個做姑姑的,還沒見過二郎,也不知他喜歡什麽。”

看了看伏氏如今瘦削的形,道:“難不,是我阿兄在外,養了外室?”

伏氏的手猛地一,明蘊之拉住,不讓那手回去。知曉這一句猜得大差不差,眸中一頓,順著道:

“我明家向來家風正,可以有妾室通房,卻沒有養外室的道理,將人沒名沒分地養在外頭算什麽事兒?我若是嫂嫂,定要去探探虛實,將人迎進門去,才算得面,對不對?”

伏氏掌心汗津津的,卻冰冰涼涼,有些虛弱無力。

“嫂嫂最通達理不過,如今這麽形銷骨立,定不是因為兄長有了什麽心子……嫂嫂,能否告訴我,你瞧見了什麽?”

明蘊之聲音低緩,在掩上了門窗的屋子裏,顯得格外幽遠。

伏氏哽咽一聲,道:“娘娘何必我呢!”

明蘊之:“若非迫不得已,我也不想迫嫂嫂。但嫂嫂與我同為明家人,兄長是我的親,我同嫂嫂一樣,都不希他有事。有什麽話,不能一家人坐在一起,慢慢說來?”

伏氏閉了閉眼,一滴溫熱的淚珠滴落在兩人疊的手上,哽咽幾聲,道:“娘娘肯定是知道什麽了,才這樣問我,對不對?”

低垂著頭,捂面掩泣道:“我不能說,我不能……大郎和二郎還那麽小,他們什麽都不知道。”

明蘊之:“大郎和二郎才多大,他們本就什麽都不知道,嫂嫂若能及時告知我所得,或許還能多挽救幾條命,及時止損!”

“……來不及了!”

伏氏松開手,用那雙紅通通的眼睛注視著,喃喃道:“來不及了。”

“娘娘如今想保全他,是看在他是你兄長的份兒上。”

伏氏凄然一笑:“如果,他不是呢?”

明蘊之攥著帕子,不讓自己太過失神,看著伏氏站起,半開窗戶,看向明府所在的方向。

“我原先,也以為只是一個尋常外室。”

伏氏低低開口。

的父親是個老學究,一肚子酸水,講究些繁文縟節,很是酸腐。若不是嫁了人,真不知何時才能逃離開自家那抑的氣氛。

明存之相貌堂堂,一表人才,還有一好功夫,二人婚後,對彼此都很滿意。明存之需要伏氏這樣一個賢惠的子打理好家事,伏氏也習慣了旁人對頤指氣使,慣來聽命令行事。

柏夫人算不得個很寬和的婆母,卻也不幹涉做事,更多時候們各過各的,彼此互不相幹,偶爾有些小的口角,也都是笑一笑便能揭過去的事。

伏氏很珍惜在明家的日子。

所以當某一日發覺夫君時常外出,上偶爾會出現些陌生的香囊帕子的時候,的第一反應不是傷心,而是想知曉此人是誰。如果家世清白,人也可靠,願意讓其進門,為明存之生兒育

派去打探消息的人回來後,面容古怪。

小廝皺著臉,道:“夫人是不是想錯了?那人……當咱們大爺的娘都夠了!”

伏氏終于覺出了不對來。

明存之再謹慎,也終究瞞不過日日相見的枕邊人,很快還是清了明存之的行規律。他約莫一月會去上兩次,每回都是在月初和月中。

伏氏心裏越想越怪,終于有一日,忍不住,跟了上去。

不在益州城中,而是在距離益州城不遠的白崖郡,郡中有個不小的宅子,裏頭只住著一個主子,并數個仆從。遠遠看去,都能到裏頭的豪奢與滋潤。

不敢貿然闖進去,只帶著人守在外頭,不知過了多久,親眼瞧見那人送明存之出來,兩人站在門口,那人一臉傷懷:“不孝子!阿娘這些年忍辱負重都是為了誰?當年若不是阿娘,你能過上……”

“娘!”

明存之有些不耐煩,看了看四周,見無人注意到二人,才道:“這些陳芝麻爛谷子的事兒還要念多回?都說了總有一日會接你去福的,你有朝我念叨的工夫,不如跟爹多念叨念叨,興許他便你留在府中了。”

“那我可不!”

人道:“留在府中做什麽,若是還要伏低做小,伺候柏家那位,我就是死也不幹。”

伏氏捂住,躲在不起眼的馬車中,大氣不敢出。直到兩人徹底分開,才慢慢回過神來。

明存之……是眼前這個婦人的兒子。

那柏夫人的兒子呢?

伏氏無力道:“我自是不敢輕信,讓人去詳查,你猜,我還查到了什麽?”

明蘊之:“什麽?”

伏氏管著偌大一個明家,手下自然有不得力之人。要查的事,沒幾日便有了結果。

這婦人在此地住了有二十多年,沒人知曉從前是做什麽的,周邊的鄰裏鄰居都喚一聲崔娘子。有個弟弟崔駿,不知是什麽來頭,出手闊綽大方,輒大宴一場,在整個白崖郡都是有名的香餑餑。

伏氏讓人跟著那崔駿,跟著跟著,到了一

白崖郡,本就是因著周遭礦産衆多,石崖皆白而得名。盛産硝石、煤炭。

……

“明白了嗎,娘娘,”伏氏哆嗦著手:“這些不是咱們能查的事了,他們早就犯了殺頭大罪,私采礦場,甚至……甚至制造那些火藥……”

明蘊之按住,道:“嫂嫂,嫂嫂莫要激!”

伏氏掉下淚來:“若只是一個外室的事,我忍也好,鬧出來也罷,都無所謂!可牽扯到這些事,我不敢查,也不想再查了,大郎二郎還那麽小,我亦有族人爹娘,我甚至還要昧著良心,幫其遮掩……”

這也是為什麽,第二封信中,又倉皇遮掩,告訴明蘊之兄長的離開,是合合理地為益州牧賀壽。

“這些事,難為嫂嫂了。”

明蘊之能明白心中的掙紮與為難,心頭酸楚。同為子,便是換做,或許也想不到更好的法子,來保全自和孩子。

“我讓人備了些嫂嫂吃的菜,不知這些年,嫂嫂的口味可變了。”

明蘊之喚了一聲,外面無人應答。

站起,“青竹,青竹?”

“轟”地一聲,門被無撞開,發出了一聲巨響。

姑嫂二人轉過目,只見一道影緩步而來。

影高大健碩,帶著常年習武的豪氣與狂放。

“啪、啪、啪。”

三聲脆響,男人放下手來:“說得好。若非今日,我竟不知我那枕邊妻,私底下瞞著我,知曉這麽多了。”

瞧見明存之,伏氏倒吸一口涼氣,雙,幾乎倒在明蘊之懷中。

明蘊之眼疾手快地蹲扶住子,慌張地仰頭喚他:“阿兄……阿兄怎麽會在這兒。”

明存之眉頭一挑。

“好妹妹遠道而來,有失遠迎,是我這個做阿兄的不對。”

他蹲下,與明蘊之對視:“只不過知曉了這麽多,還以為太子妃娘娘,不願認我這個兄長了。”

明蘊之擡首,泠泠的眼眸中生起了淚,一如多年前那乖乖巧巧,笨拙地跟在他後喚他阿兄的模樣。

這雙眉眼裏,現在滿是痛苦。

淚珠盈于眼眶,將那張小臉襯得更為楚楚可憐,卻又倔強地不肯落下:

“你我同為父親脈,兄長終究是兄長……如何是我不想認,便能不認的?”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