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每日小說 古代言情 我與太子舉案齊眉 第69章 第 69 章 他心頭恨得厲害,卻又無……

《我與太子舉案齊眉》 第69章 第 69 章 他心頭恨得厲害,卻又無……

第69章 第 69 章 他心頭恨得厲害,卻又無……

第69章

話音落下, 安靜的雅間裏,只能聽得伏氏不安急促的吸氣聲。

明蘊之懷中摟著失措的嫂嫂,直了背脊, 擡眸看向明存之。

“阿兄……”仍不可置信似的,不死心般問道:“嫂嫂方才所說的那些,可是真的?”

到底同父, 兩相看著彼此,仍能從對方的面頰上看出與自己的相似之

明存之探究的視線落在的面頰,自上而下,打量了個徹底。

“是真是假,太子妃娘娘心中,沒有判斷?”

聽到他變相承認的話,明蘊之怔怔然垂首,落下一滴晶瑩的淚珠。

明存之站起來, 一手按在桌上,一手著腰間的配劍, 面上神淡淡, 看不出半分緒。

他這個妹妹聰慧伶俐, 卻總是不夠謹慎。

伏氏這段時日以來常躲著他,總一副言又止,擔驚怕的模樣, 他便知曉興許是發現了什麽。他是明家大爺, 明家人自然都是他的人, 沒多久, 他便清了伏氏那日的行蹤。

之所以不將話攤開,是因為伏氏心裏尚且清楚,誰才是的丈夫。不管是為了自己, 還是為了幾個孩子,都只會將此事守口如瓶,甚至幫忙遮掩。

既然都知曉了伏氏知道他的底細,他又怎麽可能不上點心?

在伏氏收到字條的時候,明存之就知道了們的會面。

他用長劍挑起明蘊之的下頜,語氣不明:“太子妃娘娘回到益州,不先回府與家人團聚,反倒引得你阿嫂傷心失神,是何居心?”

明蘊之推開他的劍,扶著伏氏一道站起來。紅通通的鼻尖看得出當真傷心,卻仍堅強地不讓自己出狼狽的神

Advertisement

“居心?”

上前幾步,“我若當真別有居心,便不會瞞著含之那日所遇到的劫匪,究竟是誰派來的了。”

明存之聞言,并不意外:“你知道了。”

“殿下告訴我的時候,我自是不敢相信。可現今從嫂嫂口中,得知阿兄世……阿兄,你我與含之哪怕并不同母,卻同樣是明家人,這麽多年的分,當真說斷就能斷?”

明蘊之氣得發抖,眼眶泛紅:“含之又做錯了什麽,還那麽小,什麽都不知道,如何就要惹來殺之禍!”

此事伏氏倒并不清楚,本就因為明存之的出現心中驚駭,一聽自己丈夫有可能還對親妹痛下殺手,被嚇得子一抖,搖搖墜。

明存之低笑一聲:“錯就錯在,不該在那時出現在揚州,更不該遇到我。”

去揚州本就全程匿行蹤,要商討的亦是絕之事。那日遇到明含之時,他正和心腹在與揚州幾位高層商議大事。

正巧當日遭到刺殺,韓度死,他不知來人究竟是誰,又是因為何種理由未他人,獨獨只殺了韓度。來不及細想,他便遇到了明含之。

這個平日裏沒分得他半點眼神的妹妹,邊還有數個手高超的東宮暗衛。

或許沒注意到,也不認得那日與他同席之人,那邊的人呢?

若是老老實實隨他回益州,或許可免一死,但執意要去見明蘊之,那便怪不得他狠心。

明存之似笑非笑:“太子妃此次回來,難不是要為討一個公道?”

那些殺手都是揚州的銳,卻沒有一個活著回來,他當時便知定然有人救走了明含之。

這麽長時間過去,沒聽得半點消息,他不是沒去探查過,得知含之平安回到了太子與太子妃的邊,他心中便已有了猜測。

Advertisement

太子那邊,興許早已知曉了什麽。說不定韓度的死,也與太子不了幹系。

明蘊之扶住伏氏,聲音輕:“我要見父親,我有要事,要與父親商量。”

“商量什麽?”

明存之一人攔在前,甚至沒有多餘的作,都顯得格外有一攝人的魄力,得人沉沉不上氣來,不能自如呼吸。

明蘊之擡起眼,眸中有掩飾不住的慌,卻又強撐著直視他。

“我要與父親商議的事,關乎天下,關乎皇權,關乎千萬人的命,而非僅僅只在益州,”明蘊之聲音清脆,雖,卻有種不容人抗拒的魔力:“怎麽,阿兄也要阻攔麽?”

-

明府,正堂中。

“嘗嘗。”

明信鴻淡笑著,將手中的茶斟了出去:“為父記得,二娘自小便品茶。這功夫,還是跟你外祖父學的。”

男人與長子明存之的健碩不同,文人之氣甚濃。穿著件的長袍,姿修長清朗,大掌心梳理過的長髯,越發顯得面容清癯。

明蘊之喝了茶,仍舊垂眸,一言不發。

“至于你方才所說之事,放心。”

明信鴻沉道:“外頭打得再厲害,你也是我明家的娘子,哪怕嫁了人,也是我明信鴻的兒。戰事結束以前,你就在府裏安心呆著,不必怕。”

在益州瞧見明蘊之,的的確確讓他意外。

他沒想到裴彧會在這種時候,把人送回娘家來。

如今大周的形,他心裏清楚。裴彧是泥菩薩過河自難保,若真落到了康王手裏,別說回京審會面臨什麽,能不能活著回到京城都是個問題。這種形下,他費盡心力,甚至挪了邊心腹,亦要將人送回并無戰事的益州,倒算他有心。

只是……他堂堂太子,真就已經到了要將發妻送回母家避禍的程度了?

Advertisement

話一說完,明蘊之便掉了眼淚:“兒與殿下如今,只有父親了。”

將要跪下,明信鴻自然不會在這等虛禮上落人話柄,立馬扶起來:“有話好說,輒哭啼下跪的,哪有咱們明家人的氣概。”

正說著,明存之從外進來,掩上門。

“三娘可安好?”

明信鴻問。

明存之頷首,沒什麽表地坐到了紅木椅上。

與需要遮掩行跡的太子妃不同,明含之明顯還是個孩子氣的小娘子,大張旗鼓地下了馬車,一回到府中見到柏夫人便哭了起來。母二人擁著鬧了許久,剛睡下。

明存之親自確認過。

含之那模樣,的確不像是知曉他曾對下過手的樣子,瞧見他後,甚至還期期艾艾地關心他,問他那日的刺客可尋到了。

他飲了口茶,目從半掩的視線中探出去,繼續觀察這個二妹。

明蘊之:“既然阿兄也回來了,我便沒什麽好遮掩的了。有些話,是該直說。”

了淚,道:“我想請父親從中勸和,請揚州牧莫要出兵,協助康王。”

明信鴻一直端著的慈父笑意淡了些,角稍平:“二娘這是在說什麽。”

明蘊之:“父親,我不是小孩子了。父親與阿兄在益州所做的事,當真以為能如鐵桶一般風嗎?”

明存之看向父親,後者平靜目中凝聚出幾分難以言說的銳氣,冷冷地看向

明信鴻:“是嗎。”

明蘊之雖有些怕,卻還是道:“不然阿兄以為,韓度是怎麽死的?”

“你——”

明存之握了劍,當即便要起:“好啊,果真與東宮有關……我倒要問問你們殺我心腹,是什麽意思?!”

“存之!”

明信鴻聲音沉沉,喝住他。

“這是你妹妹!把你在外頭那些壞脾氣收一收,先聽說完。”

明存之雖有怒意,卻也分得清輕重,又沉著臉坐下。

明蘊之轉過頭看向他:“若不是殿下出手解決了韓度,阿兄早便暴了!”

“殿下置韓度,一方面是警告,另一方面也是護著咱們明家,”道:“阿兄以為自己很謹慎麽,孰料那楊秀荷——也就是青州山匪的匪首,暗中早早盯上了他,楊秀荷可看清了韓度的模樣,遲早有一日,是要順藤瓜,查到咱們明家來的!”

“不然阿兄以為為何只死了韓度一人?殿下若是真想就此事拿問明家,又怎會等到現在,怎會容我平安回來?”

這話,到底讓父子二人順著深思下去。

“還有含之的事。”

明蘊之聲音輕了許多,好似很疲累似的:

“含之無論如何,也是我的親妹,我與殿下若真不顧念父親、阿兄,只管將此事說與母親便是。母親慣來疼含之,若是知曉阿兄對含之下殺手,又非親生……我明家,可還能有一日安寧?”

“事難兩全,我想要保全父親與阿兄,便不得不對母親有所欺瞞,”垂首,低聲道:“外祖父與外祖母年事已高,我也實在不敢將此事鬧大,害得長輩再憂心……”

提到柏家,父子二人齊齊靜默,不作言語。

柏夫人子偏激,許多時候分不清輕重,能安安穩穩地當這個州牧夫人幾十年,全憑的家世。

從前的柏家便是大族,更遑論柏益從朝中退下後,開設書院,傳道授業,賢名遠揚。他的學生遍布天下,甚至遠及疆外,若柏家有難,怕是天下皆知。

“話雖如此,但你方才所說之事……”

明信鴻沉幾聲:“還需從長計議。”

“父親,再從長計議,便來不及了。”

明蘊之道:“殿下一直不曾因為明家之事發難,便就表明了他的態度,父親還不明白嗎?殿下珍視我,將我視作妻子,這些年來從無妻妾庶子,就連太後娘娘送來的妾室,也被早早打發了,可見殿下之心。殿下從前、以後,都只會有明家一個岳家,我明家與東宮自然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一繩子上的螞蚱,明家倒了,殿下也沒有半分好,只會落人口舌,遭人攻訐。反之同理。”

指了指手邊的茶,看向明信鴻:“皇位日後若真落在康王手上,明家又怎能獨善其。不過是一杯冷茶,潑了了事。”

明信鴻眸不定,道:“你今日所說,是你的意思,還是他的意思?”

明蘊之紅著眼:“我們夫妻一,自是我們二人的意思。”

了聲音:“父親,他是兒的丈夫,他待兒好,分明自個兒都在劫難逃了,還送兒回到家中,兒不能不為他考慮……待他渡過此劫,往後與明家便更是共患難的誼,父親所做的那些事,從前都不曾計較,又何必糾結以後。”

明信鴻坐在太師椅上,長髯隨著思索的作微微晃,不知過了多久,直到手中的茶水當真涼得徹骨,他才開口。

“下去歇息吧,你也累了。”

他站起:“存之,去與你娘說一聲,今夜府中擺宴,迎我兩個兒回府。”

他口中的這個“娘”,自然是柏夫人。明存之應了,看了明蘊之一眼,往外而去。

柏夫人從含之口中知曉明蘊之也回了來,卻沒第一面先去見,原本心頭不喜。只是等見到人的時候,瞧見兩眼紅紅,很憔悴的模樣,又忍不住心疼地怨道:

“什麽事兒能比好好休息重要,既然回來了就安心住下,別日裏心了。”

只當明蘊之是為了避禍回來的,心底又嘆又憂,想說什麽也說不出。只能吆喝著府中人用飯,抱著大郎二郎,唉聲嘆氣。

用過膳,明存之去了書房,尋明信鴻。

“阿爹,你莫要聽信的鬼話。回府之前,還在套嫂子的話,探咱們家的虛實。”

明信鴻:“我自知曉不能全信。”

出不出手,本就不取決于明蘊之的那些話。

他只想知道,那位能扳倒莊家的太子殿下,是否真的已走到了絕路。

他盤了盤手中的核桃,道:“康王此人,素日行事,非王道也。皇位,決不能落在他的上。”

他的寶,從未押在康王上過。

-

青州城下。

朝廷大軍已在此駐守三日,并未攻城,也并未擾民作

距離康王給出的青州牧出裴彧的最後期限,還有兩個時辰。

“二哥。”

由數人舉起,牛角制的傳聲筒中,穿出了康王的聲音。

“我知曉二哥不甘心,但事已至此,父皇與我都不想大幹戈。”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