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每日小說 古代言情 貴妃娘娘榮寵不衰 第237頁

《貴妃娘娘榮寵不衰》 第237頁

景華琰跳過前面那一步,直接昭告天下了。

由禮部出來反對,也在理之中。

然而他話還沒說完,另一道影就出列。

說話之人,是梅賢妃的大伯父梅有義。

他去歲京述職,考評為優,已擢升為工部尚書,位列使相之一。

“樓大人此言差矣,”梅有義聲音洪亮,“不過是駐蹕行宮儀程,難道禮部需要四月才能擬定?”

他微微睜開眼睛,炯炯有神看向樓尹。

“禮部的員們,也太無用了。”

————

大楚未設宰相職,也未設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理論上來說,大楚沒有宰相。

姚相因功勞卓絕,歷經兩朝,又是顧命大臣,因此朝中上下都尊稱他一聲姚相。

有時皇帝都這樣喚他。

不是宰相,堪比宰相。

開國皇帝以一人政治的弊端為由,直設凌煙閣,一般為五至七人,多為尚書、樞使、都督、宗人府職兼任。

一般而言,凡有四位尚書、兩位武將及一名宗親。

人數皆為單,在票擬和列名時,同一政策能分出是否。

閣能臣,多青史留名。

滿朝文武,皆以閣為必生追求,人人都想位列閣臣。

如今閣臣之中,除戶部尚書姚文周,還有兵部尚書鄭定國、吏部尚書年錚海、九城兵馬司都督馮季、樞使牧鋒、宗人令孝親王。

前禮部尚書王端因年事已高,今歲告老還鄉,如今凌煙閣剛好空了個位置。

各方勢力早就盯上這個唯一的空缺,元徽六年元月雖是新年休沐,朝野外依舊風波不停。

姚家想要推舉的自然是樓尹。

鄭定國是兩朝元老,年及而立才高中進士,他兢兢業業,夙夜在公,終在四十五歲那一年閣拜相。

Advertisement

他是個頑固純臣,資歷雖不及姚文周,但他年長,又得景華琰尊重,姚文周從來都沒有拉攏過他,知曉是白費力氣。

另外吏部尚書年錚海和孝親王都是兩面派,兩個人跟個墻頭草似的,誰聲音大就聽誰的,一點主見都沒有,哪一派都不,卻哪一派都可聽。

這種墻頭草,姚家也沒必要拉攏。

馮季則是景華琰一力提拔上來的武將,因此同鄭定國一樣,都是效忠皇帝的純臣。

而牧鋒是護國將軍,常年駐守京郊大營,拱衛京師。他鐵面無私,誰的話都不聽,更是難以親近。

如此一來,凌煙閣只剩一個名額。

原禮部尚書王端倒曾是姚氏一系,奈何王端年紀比鄭定國還大,還特別不好,今年實在支撐不住,景華琰便恩賜他回鄉榮養,給足了面。

他這一走,姚文周立即到孤木難支的窘迫。

尤其侄姚聽月又被降位挪宮,從此常伴青燈,這更令姚文周憂慮。

所以近來的朝堂之上,姚氏的人多有作。

他們想要的,自然是凌煙閣最后一個名額。

但姚相心里很清楚,景華琰怕是不會輕易妥協。

去歲那麼多世家說倒就倒,誰求都毫無用,如今看來,這位年輕帝王是了殺心的。

忍數年,最終不想再忍下去了。

可人都貪婪。

到手多年的權利要是拱手讓人,比死亡還令人難,姚家被先帝托得太高,政敵太多,已經騎虎難下了。

一旦姚家大廈將傾,所有曾經的仇人就會一哄而上,到時候的慘痛,姚文周想都不敢想。

此時聽梅有義的攻訐,姚相眼觀鼻,鼻觀心,不為所

倒是樓尹好歹也是天子近臣,他聽到這話,話鋒一轉:“梅尚書此言差矣,就是因禮部員能力卓絕,忠心不二,才有陛下臨行下詔的寬泛。”

Advertisement

“臣是為陛下清譽著想,若起居行錄于實錄之上,后世人如何看待此事?故而懇請陛下收回命,由禮部加急出行事儀程,方能合理合規。”

樓尹瞥了一眼一言不發的姚相,繼續道:“臣之言還未說完,梅尚書就迫不及待跳出來攻訐下,存的是什麼心思?是否真心為陛下效忠?”

梅有義卻一點都不惱怒。

他老神在在站在那,冷冷開口:“若禮部能直接督辦,便跪下磕頭領旨便是,何苦說這麼多冠冕堂皇的廢話,蠅營狗茍,不堪大用。”

說到這里,梅有義一躬:“陛下,東行宮數年未用,為減省歲用,一直沒有修繕維護,但若陛下愿往,臣立即便領工部員至東行宮修繕,必不耽誤陛下行程。”

若是姜云冉在場,一定要為大人們的口舌之爭鼓掌。

一個個都是辯論高手。

一邊要貶低對手,一邊還要給景華琰拍馬屁,上一次早朝,怕是要掉一百頭發。

姚相讓樓尹跳出來說幾句似是而非的話,并非是為了反對皇帝,而是要引出梅有義,同姚氏針對起來。

他要讓景華琰亮眼睛,梅氏自詡書香門第,自詡百年氏族,實際上又是什麼樣的貨

梅有義慣會說漂亮話,又會拍馬屁,有人自然不齒他的秉

然梅有義的能力卻很強。

二十載一路高升,所治理的州府百姓皆念他的清廉仁善。

人無完人四個字,在他上淋漓盡致提現出來。

從他們兩人開始,兩家派系就爭執起來,甚至各種聲音雜而不一,各方都參了一腳。

景華琰端坐在龍椅上,冷淡吃茶。

他終于按照姜云冉的叮囑,把一壺胖大海都喝完,便把銀茶盞放到桌上。

Advertisement

啪的一聲,太極殿倏然一片寧靜。

上一刻人聲鼎沸,喧鬧如市,下一刻落針可聞,寂靜如夜。

安靜得可怕。

梁三泰聲音高昂:“有事起奏,無事退朝。”

朝臣們面面相覷。

都有些回不過神來。

景華琰姿態很放松,他右手把玩著腰間的荷包,淡淡的開口:“此事已定,各部立即出行事單,安排圍獵之事。”

說罷,他也不等朝臣們再說什麼,直接了當站起來。

嘩啦啦,朝臣們不管心里如何想,倒是不約而同跪倒在地。

“恭送陛下。”

景華琰走了,朝臣們依次起,心里算著時刻,等景華琰的影徹底消失在太極殿,才小聲議論起來。

皇帝陛下早就把事定下,今日聽他們爭執那麼長時間,最后還是一錘定音。

又為何要讓朝臣們爭論?

說到這里,低位員都噤聲,不敢再議論。

但他們的眼神,卻有意無意落到最前面的兩位紫服朝臣上。

梅有義同梅賢妃只有三分相似,不是面容,而是氣質。

梅氏天生氣度不凡,書卷濃郁,一派溫文爾雅。

此刻的梅有義,便是含笑同姚文周說:“姚相,今日怎麼一言不發,可是年紀大了,嗓子不好?”

其實姚文周剛四十有五,只比梅有義大一歲而已。

姚文周依舊面無表,他走得不快不慢,似乎本就不在乎梅有義的呱噪。*

梅有義看著他,慢慢笑了。

“姚相,大家都是同僚,好歹禮讓三分。”

姚文周腳步微頓。

他回過頭來,看向梅有義,眼神平靜,沒有任何緒。

“梅尚書,你高升回京,還未來得及恭喜。”

“此番恭喜了。”

梅有義拱手謙讓:“同喜,同喜。”

朝堂上的這一場鋒,后宮自然不知,但二月初六,宮中連下數道圣旨。

第一件大事,便是四月末要至東行宮駐蹕。

上奉請仁慧太后、皇貴太妃和貴太妃隨行避暑,另宣召周宜妃、梅賢妃、姜貴嬪、孟熙嬪、司徒人、馮采伴駕。

宮中事由慕容昭儀和德太妃置。

兩位皇嗣自然也在隨行之列。

除此之外,榮親王、禮親王留守京中,靖親王、永寧公主、永昌公主隨行。

這一通安排,讓人驚訝萬分,可這驚訝還沒結束,接連又有三道圣旨下達。

第一便是冊封。

因姜云冉置六宮事功勞卓絕,又仁義孝順,謙和端方,著晉封為從二品昭儀,統領六宮事,從此為高位妃嬪。

第二則是賜大公主景明舒封號慶安,領親王俸祿。

第三擢升梅有義為凌煙閣臣。

接連幾道圣旨,直接把朝廷外眾人砸暈。

待回過神來,才終于看懂景華琰的置。

爭奪閣臣的這一場戰爭中,終究是梅氏獲勝。

而梅氏也終于達到了家族頂峰,閣拜相,為國之重臣。

梅氏一系也終于聲勢壯大,為能與姚氏抗衡的氏族。

為了安姚家,景華琰直接封一歲的兒為慶安公主,領親王俸祿。

兩者皆升,誰都沒有吃虧。

然公主年,母妃離宮,這個公主的封號不過是鏡花水月,徒有其名。

哦豁,小伙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yanqing/09_b/bjZLT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托啦 (>.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