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章
天武七年冬末, 大雪簌簌而下。
銀裝素裹,街上卻人流如織,特別是胡人坊, 碼頭上已經停滿了船只,哪怕臨近過年了, 這些船只仍然沒有減, 餘大郎不得不向令申請多派些人手來維持秩序。
衛來的很快, 在一衆胡人商販中極為醒目, 他們披甲帶刀, 鐵面無私,對于犯大周海事條律的嚴懲不貸,因此別說是那些腰纏萬貫的胡商,就連一些小國的貴人見了他們也有些發怵, 所以更多時候只是一種威懾。
到年關了, 餘大郎不想因那些商家爭搶貨而出什麽子。
天蒙蒙亮, 餘大郎著碼頭上那些來自異邦的大型船只, 那些船只上裝載著他們大周的貨。
不管是細膩釉白的還是多彩斑斕的瓷,在海外都是顯赫貴族才有的,用以裝飾自家門面,或以傳家,還有被稱為一金一兩的名貴茶葉,泛著如霞彩的雲錦綢, 比雪更白, 比更甜的高價白糖, 輕若無卻溫暖如春的棉花, 以及一本本被無數小國追捧的大周書籍, 還有大周産的各種扇子, 文房四寶,甚至是兒家用的胭脂水,只要是産自大周的東西,或是有哪樣東西沾上大周名號,在外價都會翻上一翻,許多人趨之若鶩。
每年,都會有無數的人不惜冒著巨大的危險,滿載著他們國家的黃金珠寶,香料藥材,奴人異植,遠渡重洋,大量的湧進來,他們帶著某種狂熱的朝聖緒,萬裏迢迢的踏上大周的土地,不願離去。
餘大郎不止一次看過那些著怪異口音的海外小國的人拿著大周的啓蒙書籍,如獲至寶般和同行的人互相提問回答,學習大周話,若有哪個番邦人有一口流利的大周方話,那這個番邦人不管在哪條船隊上都能獲得最好的待遇。
還有一類人,比如哪個小國的貴族或是王子也能說得一口的大周話,餘大郎去年就見過一個,此人是某個海外國的小王子,來大周朝貢後再不願離去,于是就留在了長安專門為他們這些人建造的同文學院,他對于書上記載的牡丹很向往,于是,上奏天聽,被恩準後,約著十幾個留學生一起到了,專門來欣賞牡丹,今年好像還當了。
餘大郎和他們談時,發現他們的口音比他還純正,而且純正的過了頭,一字一詞都刻刻板板的說出來,似照科宣書般,反而讓他們的大周話聽著沒有本地的舒服。
但餘大郎對這些人還是好生招待了一番,他現在掌管商貿的負責人,也算是…出人頭地了吧,想到這,餘大郎有些恍惚。
後的小不敢打擾餘大人,默默的站在他後。
餘大郎回過神,每日巡查完畢後,他就帶著下面的人回去了,一路上,隨可見那些番邦異人穿著大周的服,抖摟大袖,有和他不錯的就像模像樣的和他作揖行禮,和大周文人似的,餘大郎也笑著和他們拱了拱手,聽著他們提前說的新年賀詞,互相聊幾句。
臨近年關,討個好兆頭。
遇到名賈爾的番邦胡商時,餘大郎笑容大了些,賈爾和在嶺南的公羊彥認識,現在公羊先生是嶺南那邊的第二掌權人,也是公主那的紅人,賈爾在嶺南廣夷州的市舶司有很多船,每年從嶺南府那買的糖就是巨額銀錢,然後借著大船遠售海外,待到了海外,轉手賣給貴族王室,又是一大筆天文數字,當然,賈爾也賺得富的流油,十指頭上都是寶石,足以亮的閃瞎人眼。
互相寒暄,等走出胡人坊,日頭升高。
街邊上的小販賣聲不絕,熱騰騰的胡餅,包,油端子,外番迥異的人種和文化差異也給帶來了許多改變,其中就有吃食的變化,其中來自波斯的花飯很人的喜,飯裏夾雜著花瓣,杏仁,棗,葡萄幹,香料,剛出鍋時,香氣四溢,有種獨特的風味。
餘大郎卻覺得太甜了,他在一個羊湯餅攤前坐下,要了一碗羊湯餅,這家的羊湯十分正宗,到很多人的喜歡,餘大郎已經是老客人了。
店主人對著餘大人的湯碗裏照例多添了些羊片,弄的滿滿的送給他,隨後很快將做好的羊湯餅一骨碌倒進瓦罐裏,蓋好蓋子,遞給等待的喚食郎子,這類喚食郎子就會將瓦罐送到想吃他家羊湯餅的人家裏。
類似這樣的喚食郎子在如今的日漸增多,是個大城,人數衆多,有些憊懶的人家直接讓這些喚食郎子把做好的食送到他們家中,每次付個跑費,喚食郎子也樂意跑,不過想為喚食郎子也不容易,必須是家裏清白,知知底的,一般人也不是隨便做的,還得接規矩才行。
店主人了頭上的汗,覺得一些熱了,敞開了暖和和的棉,笑容怎麽也止不住,他們的這位餘大人是個好啊。
“餘大人下次再來啊。”
餘大郎笑著走了。
等餘大人走後,他利索的收好錢,想著夜市的時候,他要不要雇一個小工在店裏幫忙。
餘大郎回到府衙理完公務後,便回家了,他如今也算是兼要職了,家裏有個大宅子,足以供小銀子和小金子讀書。
如今的私學衆多,起初都是大族開設的,學堂也只在大族別墅宅院,隨後就是幾個同姓的小門小戶一起出錢請個教書先生來,一同為自家的兒講課開蒙。
小銀子如今也十幾歲了,即將及笄,有幸在蕭公建造的一個私學上課,餘大郎心裏想著讓再多學幾年,家裏這幾年不錯,銀錢足夠用,待大些弄個輕巧又面的差事,比如私學裏的夫子,聽說朝廷準備辦子學,小銀子若是能考進去就好了。
對于此事,餘大郎也有所耳聞。
子學暫時只在大州大城辦,朝廷出錢,教習們的都是有名的才和德行兼備的夫子,聽說還有宮裏退下來的醫樂師,還有各派大家大儒來講學,每月俸祿厚,在餘大郎看來,學院裏的夫子們也算是吃朝廷飯的了。
餘大郎心思了起來,他還是比較希小銀子努力一點,可以考進朝廷辦的子校,進去裏面,學些傍的手藝,將來不管是當醫,還是夫子,對于一個子來說,算是一個很好的保障了,再不濟的話,能寫會算的,自己開個店或是到其他大酒樓當個賬房,這類差事也能找到,就是要拋頭面的。
小金子的話,他要是讀書有點出息了,就安排到他的府衙做事。
餘大郎想的事很多,他的娘子就在一旁安睡,已經有孕了,生産在即,家裏已經好了穩婆,年底家裏就會有一個小生命,他準備到慈悲寺去見見存真大師。
次日一早。
餘大郎就到了慈悲寺,他現在和存真大師是好友。
存真大師笑著開門迎接他,如今在,屹立不倒的也就八/九個寺廟,和前朝萬廟林立完全不同,大量僧人不事生産被朝堂責令改俗了,一些野廟廟俱被拆除。
“快請進。”存真道,引他到後院小院裏坐下,還倒了杯茶給他。
“喲,這不是我們的大忙人餘大人嗎?”薛四著懶腰,慢騰騰的從竹林旁走出來。
餘大郎翻了個白眼,他和存真大師算是有些緣分,和這薛四就是逆緣了,當年薛四就在城逛瞎走,因緣際會遇到了存真,存真得知薛四算是周幽州的半個門客,就收留了他,一來二去,餘大郎和他也就悉了。
不過薛四這人閑不住,經常出去游玩,等玩夠了才回。
薛四將手搭在存真大師肩膀上:“不是越到年底越忙嗎,今天怎麽有空來了?”
“我娘子估計要生了,穩婆說就在過年前後。”說起正事,餘大郎看向存真大師,笑道:“陶景,我想請你給我兒取個名字。”
“餘大郎,你當了不年,後面也請一個大儒教了你不文化知識,怎麽取名還要陶景來?”薛四奇怪道。
“我自己取得總不滿意,陶景他是德高重的佛門大師,取得自然比我好。”餘大郎沒好氣道。
“你對這孩子有什麽希冀?”存真大師笑道。
餘大郎道:“這個孩子一出生過的可不是我那時候的日子,期嘛,他健康就好了。”他喝了口茶:“最好名字順耳些,不要像我這名就行了,我的名字太俗氣了,餘錢,聽了就是銅臭味。”
存真聽了餘大郎的話,笑道:“此言差矣,餘錢,餘錢,百姓多餘錢,多好啊。”
餘大郎聽了,緩緩笑起來,點頭道:“還是你厲害,這樣一想,我這名字取的真不錯。”
“你的孩子,就餘福,如何?”存真道。
“可!”餘大郎快意道。
薛四也點頭道:“福有餘裕,不錯,不錯。”
他看了看天,道:“過兩天我要去長安了。”
存真道:“假如你見著了皇後娘娘替我向問安。”
“一定,一定。”薛四道:“餘大人可有什麽話要我帶,我和崔什子是好友,借著什子的,說不定還能看見聖上和太子。”
餘大郎想了想,笑著搖了搖頭:“不用,我做好自己的本分事就行了。”因阿爹阿娘的事,他沒有面目去見有恩于他們家的皇後娘娘。
薛四擡頭著碧天際。
有故人想見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