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泰向他:“你是如何發現的?”
“我也是偶然才發現這個地方,去年與東公主外出踏青,東說想重新看看當年被叛將阿史那結社率劫持的那個破敗的道觀,因為那是我救了的地方,于是無意中路過這個村莊……”
說著李素苦笑道:“說到底,我也是‘朝堂諸公’之一,只顧自己安富貴太平,卻沒想過我的富貴日子之外,還有這麼多的百姓仍在為生存而掙扎,若非我和東無意中發現,恐怕這個地方仍是不為人知的人間地獄,這是我的過錯。”
李泰目閃:“所以,你今日所說的‘會獵’,真正的目的是要我來看看這些貧苦的百姓?”
李素搖頭,道:“現在,我可以回答你剛才提的那個問題了,殿下,你剛才說村里戰死的那些青壯們‘報效家國君上之志可嘉’,這話我不敢茍同,他們都是普通的百姓,若說報國之心,或許有一點點,但他們更在乎的,是活下去,以及如何讓自己和家人的日子過得更好,這些戰死的或活著的人,他們大多沒讀過書,并不懂得圣賢說的那些大義氣節,戰死也好,茍延殘也好,其實目的只是為了活下去……”
“生于斯世,能活下去已經很不容易了,談什麼‘志氣’‘大義’?全是胡扯罷了,只有真正過上了食無憂的生活,才談得上報效家國的志向,參加府兵是因為朝廷征召,戰死沙場是因為軍令如山,憂國憂民這種事,大概只有我們這些不事生產的閑人才會考慮。”
李泰若有所思,許久之后,道:“你今日帶我來這里,就是為了告訴我這些道理?”
李素淡淡道:“我只是想讓殿下親眼看看,什麼才是真正的‘人生七苦’,生老病死,怨憎會,別離,求不得,真正嘗盡這七種苦的人,是他們,而不是你,他們嘗盡了人生的苦,卻仍不得不活下去,就算做不到活得更好,至也要勉強維持這種吃不飽又不死的現狀……”
“殿下,你所經歷的,不過是‘求不得’,無非是爭不到太子而已,你便在府中自甘墮落,邀醉嗑藥,好像天塌下來了一般,跟眼前這些人比一比,你的苦算得什麼?”
李泰沉默片刻,道:“我……和他們不一樣,我是天家貴胄,生來便應高他們一等……”
李素冷笑:“這話聽得讓我真想你,你一沒有為大唐征服過一寸土地,二沒有為百姓謀得一福祉,你憑什麼就比別人高一等?就連你父皇都說過‘水亦載舟,水亦覆舟’,他對天下子民的態度是敬畏且謙遜的。而你,從出生到現在,不生產不種田,四肢不勤五谷不分,反而要窮苦百姓的賦稅來養活你,你把自己活了一只吸取民脂民膏的蛀蟲,然后你告訴我你生來比別人高一等?多了,臉皮也厚得理所當然了?”
李泰的臉頓時漲紅了,李素的這番話可謂詞鋒犀利,毫不留,而且,李泰完全無法反駁。
李素盯著眼前這張臉,緩緩道:“殿下,我出便是農戶,當初我的境況比這些百姓們好不到哪里去,十年過去,我已是大唐權貴,可我一日不敢忘本,你是天家貴胄,天生高貴,且讀圣賢書,那麼我告訴你,真正有著良好教養的貴胄,絕不會認為自己高人一等,就算心里是這麼想的,上也不會說出來,這一點,你做得很差,這也是當初我決定輔佐晉王,而不愿輔佐你的原因之一。”
夢迴長安,鮮血浸染了玄武門,太極宮的深處只有數不盡的悲哀,民爲水,君爲舟,的朗朗之音猶在長安大地迴繞,異族的鐵蹄卻再一次踏破了玉門關,此恨何及?墳墓裡的李世民眼見子民塗炭,該發出怎樣的怒號?欄桿拍遍,只能見九州陸沉! 胸中也充滿鬱悶之氣,恨不能跨越歷史長河,摘飛星,攬日月,讓乾坤倒轉.也罷,耳聽得窗外鬼鳴啾啾,秋雨婆娑,剪一枝禿筆,爲李唐盛世延篇,去掉陰暗的部分,我的大唐沒有悲哀,只有金戈鐵馬的豪情,氣吞日月的帝王,百戰浴血的猛將,高冠博帶的高士,溫婉賢淑的皇后,父慈子孝,盛世延綿,這是我的大唐,我的《唐磚》.
“島寇荼毒,痛及滇西,誰無血氣,忍棄邊陲,桓桓將士,不顧艱危,十蕩十決,甘死如飴,座中有壙,名勒豐碑,懍懍大義,昭示來茲。”謹以此文獻給曾經為了保衛國家出國在緬甸與倭寇決一死戰的遠征軍將士們!歷史不會忘記,中國人不會忘記,雖然你們曾經被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