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每日小說 軍事歷史 三十六計 第二章

《三十六計》 第二章

第二計 圍魏救趙的故事

本計之計名原指圍攻魏國的都城以解救趙國。也可以指用包抄敵人的後方來迫使敵人撤兵、進而在敵人撤退的路上予以痛擊的戰。此計的最新發展是“圍點打援”。

【原文】

共敵不如分敵①,敵不如敵②。

【註釋】

①共敵不如分敵:共,集中的。共敵,集中的敵人,或使敵人兵力集中。分,分散,使分散。分敵,分散的敵人,或使敵人兵力分散。

②敵不如敵:敵,詞,攻打。敵,打擊氣勢旺盛的敵人,敵,打擊實力薄弱的敵人。

【白話譯文】

進攻兵力集中、實力強大的敵軍,不如使強大的敵軍分散減弱了再攻擊。攻擊敵軍的強盛部位,不如攻擊敵軍的薄弱部份來得有效。

【按語】

治兵如治水:銳者避其鋒,如導疏;弱者塞其虛,如築堰。故當齊救趙時,孫子謂田忌曰:“夫解雜糾紛者不控拳,救鬥者,不搏擊。批搗虛,形格勢,則自爲解耳。”

【白話譯文】

對敵作戰,好比治水:敵人勢頭強大,就要避開鋒芒,如用疏導之法分流。對弱小的敵人,就要抓住時機消滅它,這就像築堤圍堰,不讓水流走。所以當齊國救趙國時,孫子對田忌說:“想理順和結繩,只能用手指慢慢去解開,不能握拳頭去捶打;排解搏鬥糾紛,只能口勸說,不能手參加。對敵人,應避實就虛,攻其要害,使敵方到挫折,到牽制,圍困可以自解。”

【古代實例】

公元前354年,趙國進攻衛國,迫使衛國屈服於它。衛國原來是朝魏國的,現在改向親附趙國,魏惠王到十分惱火,於是決定派龐涓討伐趙國。不到一年時間,龐涓便攻到了趙國的國都邯鄲。邯鄲危在旦夕。趙國國君趙侯一面竭力固守,一面派人火速奔往齊國求救(此時,趙國與齊國結盟)。齊威王任命田忌爲主將,以孫臏爲軍師,率軍救趙。孫臏出計,要軍中最不會打仗的齊城、高唐佯攻魏國的軍事要地——襄陵,以麻痹魏軍。而大軍卻繞道直大梁。龐涓得到魏惠王的命令只得火速返回本國救援。這樣魏軍爲疲憊之師,怎能打過齊國以逸待勞的銳之師,所以大敗。趙國得以解救。

Advertisement

本例也是計名“圍魏救趙”的來源。

第一部分 正比較圍魏救趙

下面正比較圍魏救趙在不同領域的應用。

軍事領域的“圍點打援”

人民解放軍和紅軍創造地將“圍魏救趙”發展爲“圍點打援”。

所謂“圍點打援”,是指首先以部分兵力包圍城市或軍事要點,迫使或敵人增援,然後集中主力或優勢兵力殲滅援敵於運中。在許多況下其目的不在於打被圍之敵,而在於打援敵。世界上恐怕沒有哪支軍隊能像我人民解放軍和紅軍一樣將這種戰運用得如此爐火純青,特別是在波瀾壯闊的解放戰爭中,各大戰場都留下了“圍點打援”的經典之作,國民黨軍五大主力中有兩個被殲於此戰之下。

“圍點打援”的奧妙還在於古代兵書上所說的“奇正之變”。戰爭史和政治史上很多絕妙的戰和計謀往往只能使用一次或幾次,因爲一旦爲敵人所知曉或領悟就失去了應用價值。例如魚藏劍就是最好的例子。可爲什麼“圍點打援”這一戰在解放戰爭中卻能反覆使用呢?這是由兩方面的原因造的。首先,對於有一定規模和一定複雜程度的戰鬥或戰役來說,“圍點”和“打援”是兩個永恆的主題。其次,在“圍點打援”的戰中,圍點和打援是一對相互轉化的矛盾。國民黨軍之所以屢屢在此翻船,本原因就是無法搞清楚解放軍究竟是要攻城還是要打援。解放軍的“圍點打援”正是抓住了“奇正之變”的要訣,戲對手於掌之中。

清風店戰役是解放戰爭中較爲經典的“圍點打援”。1947年10月,晉察冀野戰軍向保定以北地區發起攻擊,並迅速形對徐水的圍攻態勢,進而威脅保定。蔣介石飛抵石家莊後,誤以爲我軍在保北地區已被他的主力部隊所鉗制,無法。因此,他命令保定綏署主任孫連仲派駐石家莊的第3軍軍長羅歷戎部赴保定,從南北對我進行夾擊。而這正是晉察冀野戰軍所希的,於是敵第3軍在清風店地區被解放軍打援部隊6個旅包圍,全軍覆沒,軍長羅歷戎被俘。在此次戰役中,解放軍圍城是假,打援是真。晉察冀野戰軍以3個縱隊又2個旅的兵力做出攻城之勢,迫敵第3軍出援。用奇正之來解釋的話:圍城是正、打援是奇,實現了“以正合,以奇勝”的兵家之妙。

Advertisement

政治領域的“圍魏救趙”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聲勢浩大的印度水兵起義和各階層人民要求獨立的鬥爭,已經爲不可抗拒的流。爲了挽救搖搖墜的民統治,英國民者似乎也懂得“共敵不如分敵”的道理,於是圍擊統一的印度,企圖將其分裂爲印度和基斯坦兩個自治領,以便民統治的政策得以延續。

英國民者首先於1947年6月公佈了“蒙頓方案”,對印度採取分而治之的政策。據居民的宗教信仰把印度分爲兩個自治領,即主要分爲印度教徒聚居的印度斯坦和主要爲***教徒聚居的基斯坦。各土邦有權決定參加前者或後者,但不能自治。當時印度的主要政黨國大黨和***聯盟都表示同意。於是在8月14日和15日印分別立自治領,正式實行分治。不過英國民者的如意算盤並沒有持續多久,因爲英國宣佈印爲自治領並未完全滿足兩國人民要求獨立的心願。他們強烈要求廢除自治領而建立獨立自主的共和國。在印人民的強烈要求下,印度制憲議會於1949年11月26日通過了印度憲法。該憲法於1950年1月26日生效。這一天被定爲印度共和國立日。但是據1949年4月英聯邦總理會議決定,印度共和國仍然是英聯邦一員。基斯坦制憲會議於1956年2月通過了基斯坦第一部憲法,並於同年3月23日生效,改自治領爲共和國,定名爲基斯坦***共和國,但仍爲英聯邦員國。

經濟領域的“圍魏救趙”

在2006年國國會選舉即將到來的微妙時刻,國高層爲了轉移國民衆對積重難返的赤字問題的關注,以及推卸政策選擇失當導致“雙赤字”的責任,選擇了“圍魏救趙”式的策略,把國經濟失衡歸因於中國政策選擇失當,企圖將力轉移到本就有爭議的中國經濟問題上。不過有識之士指出,這種力外部化的做法,例如國在對中國貿易和人民幣匯率問題上的口誅筆伐,畢竟不能自圓其說,因爲國的經濟問題歸結底是由其部原因造的,而解決國經濟問題的關鍵還在於國自己的努力。如果強制推行這種“圍魏救趙”式的策略,那麼中雙方都會承不必要的經濟損失。

Advertisement

領域的“圍魏救趙”

在2008年國NBA的一場籃球激戰中,馬刺隊圍魏救趙限制湖人隊進攻終獲勝。在此之前,湖人隊在兩個主場比賽中都擊敗馬刺隊。其原因在於湖人隊攻守平衡,特別是湖人隊有四名球員的場均得分上雙,有七名球員的場均得分超過7分。顯然,馬刺隊要限制住湖人隊,其核心就是限制湖人打出流暢的三角進攻。但是對於馬刺隊來說,又不能單純依靠防守來限制對方的進攻。因爲馬刺隊在防守上遇到很大的難題,一旦加索爾拉出來後鄧肯也要跟出來,但鮑文一個人防守科比太吃力,很容易被科比利用個人能力實現單刀直,另一方面馬刺隊一旦對科比進行包夾,又很可能給湖人隊空切的機會。因此馬刺隊要想戰勝湖人隊,唯有靠兇狠的進攻去制對方,迫使湖人隊重兵防守,以此達到圍魏救趙的目的。在整場比賽中,馬刺隊的這一戰極爲功,因而最終獲勝。

科技領域的“圍魏救趙”

在2005年上半年,中國的聯想出人意料地一改昔日戰場擺在家門口的做法,走出“圍魏救趙”的棋局,首度將目標鎖定在了國市場,包抄了幾家國外大公司的後路。因此,聯想此時的出擊顯得非常的耐人尋味。順利通過國各種嚴格審查後的聯想,爲2005年中國PC(個人電腦)市場第一季度的銷量冠軍。作爲最直接的競爭對手,惠普和戴爾實在不甘心聯想在全球市場的崛起,但這又是他們不得不面對的事實:3月底,聯想宣佈海外3大投資機構新聯想。與此同時,國外銀團向聯想提供的鉅額貸款,也進一步避免了聯想因併購IBM PC而可能產生的資金不足。於是聯想開著PC戰車向戴爾和惠普的國後院衝去,並且獲得了巨大的功。由聯想及原IBM個人電腦事業部所組的新聯想已經爲全球個人電腦市場的領導企業。

“圍魏救趙”和“圍點打援”的失敗反例

例1,“圍魏救趙”屬於勝戰計之一,一般於優勢或主、有利地位時實施功的機會較大,反之則不易功。

太平天國初期,太平軍於強勢地位,因而多次運用“圍魏救趙”之計獲得功。但是在太平天國後期,太平軍兩次採用了“圍魏救趙”之計,均未功。

第一次是西征武漢以解救安慶。雖然開始時佔領了武漢,但很快又失守。武漢失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當另一部太平軍在城陵磯阻擊湘軍時,武漢方面一再派出援軍,損失銳不,使防守武昌、漢的兵力逐漸減。其次,自曾天養陣亡後,西征戰場前線缺乏適當的統帥人,而石達開則一直遠離前線,鞭長莫及,無法進行有效的指揮。最重要的是,西征太平軍自湖南敗退後,士氣大挫,失去了與湘軍作戰的信心。在湘軍水師前鋒佔領金口後,有的將領竟然託故逃回天京;待湘軍水師進至武漢江面並戰敗太平軍水師時,武昌太平軍倉皇撤離,駐防漢、漢口的太平軍也隨之棄城而走。如此畏敵,焉能不敗。此外,曾國藩注意到了沿江作戰的特點,先以優勢的水師從中路突破,取得江面主權,將兩岸太平軍分隔開來,令其無法形圍擊優勢,並且便於陸路各個擊破,這也是設防堅固的武漢之所以迅速易手的原因之一。

第二次是“進北攻南”,以解京圍。但由於天京告急李秀又回師援救。經過這次南北奔波,使李秀損兵折將,銳氣大傷,失去太平軍將士數萬人,因而未能功。

例2,迦太基統帥漢尼拔圍攻並非必救的羅馬,因而失敗。

公元前219年左右,中東地區有一個迦太基的文明古國,其軍事統帥漢尼拔打得羅馬軍隊風而逃。羅馬將領費邊在危難中連出妙手,他表面上一路退卻,實際上沿途把房子、糧食統統燒掉,把井也毀掉,讓漢尼拔的部隊喝不上水,吃不上飯。漸漸地隨著戰線的拉長,漢尼拔的部隊得不到應有的供應和補給,他自己也開始焦躁起來。費邊見時機已到,於是決定攻打漢尼拔軍隊唯一能得到供應和補給的城市卡普蘭。漢尼拔見狀立刻回兵來救,可是他很快發現不宜在卡普蘭與羅馬軍隊決戰。後來他想了一個類似於圍魏救趙的辦法,就是回師攻打羅馬。當他們圍攻羅馬時,費邊手下的將領們唯恐家破人亡,所以要求費邊立刻發兵回去救羅馬。但是費邊告訴大家,漢尼拔在短時間是攻不下羅馬的,如果我們去回救羅馬,就中了漢尼拔的計,他很有可能在半路上埋伏好了,把我們一舉殲滅。而我們現在攻打卡普蘭是易如反掌。此時漢尼拔一直在羅馬城邊等待費邊撤軍,可是他等到的卻是卡普蘭陷落的消息。失去了供應和補給基地的漢尼拔,最後遭遇到了滅頂之災。這裡漢尼拔失敗的原因在於羅馬城並不是非救不可,因而他的如意算盤沒有功。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