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每日小說 女商(大清藥丸) 第249章

《女商(大清藥丸)》 第249章

Advertisement

侍應生又來送了一酒。林玉嬋已經微醺, 臉蛋暈紅。只能學小姐,假裝被一個笑話逗得上氣不接下氣,手肘往臺球桌上一撐, 無聲無息的, 杯里的酒灑出大半。

蘇敏眉頭微微一皺。這姑娘雖然酒量尚可, 但平時也不敢像男人一樣盡興爛醉。今天是仗著有他在側,才敢放量胡來。

這些洋鬼子倒是不客氣, 真把當男人灌呢!

他招手來酒保, 給幾個錢,低聲吩咐幾句。

“別灰心, 早晚有合作的機會!”顛地大班呵呵笑著, 又讓酒保給林玉嬋送來一杯價格不菲的琥珀洋酒,“等明年棉花價格漲到十五便士, 我還讓小鄭收你家的棉花!咱們一塊兒賺錢!”

臺球的聲音噼啪響, 類似的豪言壯語在廳里到飛。林玉嬋接過酒杯, 暗自好笑。

久經風雨的洋人原來也會做白日夢。原棉漲到十五便士?那歐洲人都穿不起服了。

但是,近幾年原棉那放煙花般的漲幅, 以及洋商們從中賺到的巨額英鎊, 像傍晚那絢爛的彩霞, 晃暈了人們的眼睛, 使他們忘記即將到來的黑夜。

而蘇敏正和一起,在黑夜的必經之路上, 一點一點地挖陷阱。

忽然沖口道:“如果明年真的漲價到十五便士, 我也不會貪那個財!顛地先生,到時候, 我以今年的市價供給你原棉,七便士每磅!多出的錢全給你賺!”

接著屏一口氣, 揚脖,洋酒一飲而盡。

“咳咳……”

誰給倒的一大杯茶!

顛地大班一愣,不太相信地笑道:“小姐,你喝醉了。”

“條件是現在,立刻,付給我八的定金。”林玉嬋臉上笑容不改,依舊帶著酒意說,“我好去購買更多優質的棉田。現在您可以問問您的買辦,打算收多?”

“……”

聽到這話的洋商,集緘默了那麼幾秒鐘。

在今天之前,誰都沒想過,一個小小的中國生意人,能出格到這種程度。

以今年的市價供應明年的棉花。

寧愿放棄一年后那確定的利潤,因為急需現金擴充的棉花田。

聽起來合合理。

而洋行呢,相當于提前付費,購買半價打折產品。

雙贏。

好得讓人不太敢相信。

當然,有人會暗自想,萬一明年棉花達不到十五便士呢……

就算價格不及預期,漲到十二便士、十便士,洋商依然有賺頭;就算價格不變,維持在七便士,洋商相當于只損失一年的利息而已。

跟他們去年在房地產上的虧損相比,九牛一,甚至本算不上虧損。

除非價格跌破七便士……

棉價已經瘋漲了幾年。每年都有唱衰的。但是每年,價格都氣勢長虹地節節躥升,打腫所有悲觀之人的臉。

就像一個青春期的小孩,一年比一年長得高。會有誰認為,他會突然矮回去?

盡管道理都懂,但經百戰的顛地大班也知道,林玉嬋的這個提議,對他們來說,風險頗大。

他和幾個朋友竊竊私語,換著意見。

蘇敏微微一紅,瞬時間理解了林玉嬋的意思,心中劇跳。

這個小壞蛋……比他想的還敢玩。

蘇敏不由分說上前,有分寸地攬住林玉嬋的胳膊。

“你喝醉了,林姑娘。”他眼警告之,半強迫地奪下手中的空玻璃杯,低聲耳語,“跟鬼佬唔得咁大方,要買地可以借貸……”

Advertisement

林玉嬋白他一眼,半真半假地撒抱怨:“邊個銀行比我仔開戶口呀?”

蘇敏向眾人團團告罪:“累了,我送回去休息。”

半拉半拽,把這小戲請出臺球廳,按在個沙發上。

后頭幾個洋人都覺好笑。只有顛地大班耳朵一尖。

這小兩口用廣東白話咬耳朵,他要是聽一個字,白在香港混了二十年!

“喂,等等。”

在林玉嬋即將走出臺球俱樂部的時候,顛地大班終于忍不住,胡須飄揚地追了出來。

“林小姐……你的七便士約定,還有效麼?”

林玉嬋回頭一笑:“到明天晚上。”

“好!明天煩你在貴公司稍等。我會派人去談。”

---------------------------------

第二天晚上,蘇敏在賬房里挑燈夜戰,認真落實著跟洋商簽出的數份合約。

和沙遜洋行的倉儲租賃合同,約期一年,存放棉花四千擔,定金五百兩白銀,現鈔已經到手。

和怡和洋行的倉儲租賃合同,約期同樣是一年,存放棉花六千擔,定金同樣是五百兩——唐廷樞皮子太厲害,比沙遜的買辦高明多了,蘇敏也只能退讓。五百兩白銀的等值英鎊支票正躺在他的屜里。

此外,唐廷樞還堅持,如果怡和洋行需要提前取出棉花,博雅公司也得滿足。條件是支付相當于每磅三便士的違約金。

和寶順洋行的棉花供應合同,約定以每磅七便士的價格,供應棉花至五千擔,一年后貨。定金八,按當前匯率是白銀四萬四千兩,分三批付清。如果一年后英鎊對白銀升水超過一定幅度,則剩下兩尾款取消。

合約的每個條款、每個字詞,都經過資深買辦的商討核對,沒有任何和空子。其中寶順洋行的現款定金由于數額巨大,額外有顛地大班的特批簽名。

蘇敏理完最后一張紙,抬頭,林玉嬋倚著門框,微笑著看他。

“良心痛嗎?”

“這話你該去問那些洋商大班。”蘇敏地翹角,“他們仗著人多勢眾,巧舌如簧,在彈子房里欺負你一個孤零零孩子,還灌你酒,價收棉花,剝削你的倉儲地皮。有點良心的可能睡前跟上帝反省一下,但我覺得大多數人都在彈冠相慶,尋思著怎麼從這個無知上再榨一勺油。”

林玉嬋忍不住笑,手在他腦門上彈一下。

“換不行嗎?那茶好苦啊!”

被他捉住手腕,改為在自己腦袋上胡嚕一番。

的確,所謂“對賭”的髓就在于,只要堅持特定的預期,雙方都覺得自己會占便宜。

沒有欺騙,沒有造假,雙方自覺自愿,都是明謀。

越是對棉花行持樂觀態度的,在過去賺了越多的錢,此時越容易鋌而走險。

五天后,寶順的第一批定金到手。沙遜洋行那些無安放的棉花,也雇了力夫,一車一車的推來了博雅的空倉庫。

蘇敏練地檢查著棉花包,隨口問:“可以借用常經理手下的人嗎?”

“不行。”林玉嬋涇渭分明地答,“保羅正帶人在寧波做孟記花行的清算,然后我許了他一個月帶薪假。況且……”

頓了頓,笑道:“況且,這不屬于博雅公司的棉花買賣。這是你作為‘經銷總代理’的獨立業務。”

這是和蘇敏兩個人的單獨冒險。最好不要牽涉到博雅其他人。

Advertisement

蘇敏點點頭,不再爭取什麼。

他獨來獨往,每天在外面跑到天黑。三天后,沙遜存放的四千擔棉花,被他改頭換面,冠了博雅以及各雜牌小商戶的名,火速售賣給了歐洲紡織廠的代理商,盡量要的現銀付款,平均價格六便士三花星,也就是每擔十一兩銀子。除去傭金稅費,待收款項共計三萬五千兩白銀。

馬上,怡和洋行存放的棉花也運到了位。蘇敏故技重施,把這六千擔棉花轉手賣掉,得到白銀五萬兩。

然后立刻退掉這些租賃的貨棧,收回原先的押金。

貨棧房東不得,轉手就提價兩,把這些空地租給別人。

在博雅跟幾大洋行簽約的消息傳出去之后,數日又有幾家投機型的小洋行派人來拜訪,提出能不能像寶順一樣,提前購買每磅七便士的棉花。至于現銀定金,現在銀行放貸寬松,倒是不愁。

林玉嬋完全放手,讓蘇敏自己發揮。于是他又往回帶了更多的合約。

直到林玉嬋提醒他風險太大,果斷停。

“到現在為止,如果咱們預期有誤,你我的份價值,還有我的現銀積蓄,還勉強夠填坑。”

這是把自己的家也押上了,尚不夠還他放棄義興的分。

蘇敏不跟老板對著干,依依不舍地收了手。

---------------------------------

由于博雅公司大批拋售棉花,原棉市價小幅跌落,回到六便士每磅。但這個小小的跌價只是“假摔”,很快價格就被托了起來,甚至以更高的斜率向上攀升。

關于戰的新聞零星傳到遠東,其中頗多自相矛盾的消息。有人認為戰有在一個月結束,然后一切回復正常;卻也有學者頭頭是道,分析南方棉花種植園已經大多毀于戰火,國經濟崩潰,勢在分裂,為又一個歐洲。

對于這些語焉不詳的報,市場的反應總是一致的——以不變應萬變,多囤點貨總沒錯。

1865年的棉花行,比過去幾年加起來還要瘋狂。

在最悶熱的一個夏日,南市花行拋出棉花十余萬擔,平均價格每磅八便士,相當于每擔十三兩銀子。不及十日,價格竟漲至十七兩每擔。崇明半海沙一帶各花行的價格也水漲船高,由十五兩漲至十八兩,只用了半日有余。

洋行徹底摒棄了“每日開盤價”的策略,新雇百余幫辦,負責在碼頭臨時價。所有齊價合同一律作廢,因為收一擔棉花,就意味著十幾倍的利潤拱手讓人。

一個月幾乎翻倍的原棉價格,吸引了前所未有的大量投機客。棉花有價無市買不到,心眼活的洋商開始轉到匯率市場。一時間,外匯投機風靡,匯率波一日數變,銀元與匯票買賣日以百萬計,市場利率飆升,最高達到年息百分之四十。

外資銀行的票溢價不斷刷新。新立的匯銀行給各洋行提供大手筆融資,面額10英鎊的原始票,一經發行,市價立刻達到30磅。其他新老銀行也大規模增資擴,大量放款給洋行等商號。

一切劇似曾相識。只不過主角由地皮換了原棉。上海港又開始了新的造夢。

當然,不人也擔憂,這次會不會又是鏡花水月一場空。但是棉花和地產又不一樣。相比于單薄象、可以隨意炒作的地契,原棉可是看得見得著的大宗商品。人們可以不住租界,不修豪宅,不圈地……可總得穿服吧?

Advertisement

歐洲織出來的洋布,還得運回中國賣呢!賣得還不錯。

況且,不同于地皮的自產自銷質,中國原棉的買家是歐洲人。他們財大氣,文明先進,有著源源不斷的財富。他們總不會帶頭掀桌吧?

再說,上次地產風波,就算有洋商虧本跳河,但也有人賺得盆滿缽滿呀!不賭一賭怎麼知道。

有的人吃一塹長一智,謹慎地退出市場,甚至在報紙上發表文章,告誡大眾以史為鑒,不要重蹈地產的覆轍。

更多的人踏著“前車之鑒”,自覺準備充分,氣勢洶洶地殺新的競技場。

這些率先吃螃蟹的勇士們確實賺得盆滿缽滿。上海左近郊區的棉花都被訂購一空,價格翻了三四倍。他們坐船、坐騾車,去偏遠鄉下一畝一畝的收,累它十天八天,回來轉手就是幾十倍利潤。

一夜暴富的神話在坊間到流傳。就連先前那些持謹慎態度的看客,也不住銀子的,一個接一個的下場,后悔自己為什麼不早點醒悟。

博雅公司屬于那極數的“膽小派”。林玉嬋早早取消了一切棉花收購業務。從洋行那里送來的大量棉花,又已經在泡沫的早期拋售完畢。眼下公司里人員閑散,每天看著那飆升的原棉價格唉聲嘆氣。

紅姑最近完全沒業務,閑得發慌,跑到玉德塾去上課,好歹認識了幾個數目字。眼下趴在一張報紙上,艱難地辨認上面的一行行價格,恨鐵不鋼地道:“妹仔啊,你要是再等半個月,棉花能賣到十八兩一擔!你的賣價多,十二兩?——賺一半呀!太早了!”

林玉嬋當然也痛。但也是凡胎,不是預言家。僅有的神優勢僅限于預測一下“國統一”、“大清要完”;至于棉花價格明天怎麼走,還不如擲骰子呢。

果斷甩鍋:“這些都是敏作。他定有自己的理由。”

蘇敏初涉原棉市場,知識儲備夠了,經驗上還屬于外行。以他旁觀者的心態來看,每擔十二兩銀子已經是罕見的高價。拿到原棉現貨以后立刻出手,符合他的判斷。

況且就算現在后悔也晚了。紅姑嘆息:“敏爺畢竟于棉花是新手。應該讓保羅休假回來,帶著他做,肯定能等到更佳的出貨時機。”

林玉嬋忍不住一笑。昔日那個織布賣魚的淳樸大姐,如今講話也一套一套的,還“出貨時機”,不知跟誰學的。

答:“這事只讓敏一個人負責。他風險自擔,虧了有他的份頂著,不關在咱們的事。”

和博雅簽約的幾家洋行倒是喜氣洋洋,估計做夢都笑醒,逮到這麼一個冤大頭。

有一次林玉嬋路遇鄭觀應,后者以同的眼看著,搖搖頭。

照現在的原棉價格,博雅公司以極便宜的“七便士每磅”供應寶順洋行,讓林玉嬋賺至三萬兩銀子。

鄭觀應顧念同胞,忽地停住腳步,朝作揖為禮,輕聲說:“違約金三。”

這是提醒,就算此時違約,退還那四萬多兩銀子,再付三違約金,日后以更高的價格把這點棉花賣出去,也能賺得更多。

林玉嬋禮貌道謝:“愿賭服輸,簽了的合約就不反悔。況且萬一明年棉價跌了,我豈不是占便宜。”

鄭觀應微微冷笑。幾乎全上海的洋行都來分一杯羹,原棉價格怎麼會跌。

就算需求沒那麼高,大家一起抬轎子,水漲船高,也不可能讓價格降下去。

Advertisement

在例行的商會討論中,林玉嬋反復提示眾友商,注意棉花市場的風險。

“聽說歐洲那邊的紡織工廠,產量已經有點過剩了……”

但立刻有更多的人反駁:“但紡織廠跟洋行的訂單早就簽了。紡織廠虧損是他們的事,西人講究契約,棉花總會照樣買的嘛!——好啦好啦,林夫人謹慎一點沒錯,大家都領。這價格確實有點虛高,咱們注意點兒就是啦,慢慢拋售,別貪心。”

商人們當然會暗地里提醒自己,泡沫總有撐不住的一天,一定要提前逃頂,保住利潤。

然而這“頂”在哪,誰也說不準。

林玉嬋也沒法按著大家的頭往冷水里浸。但凡有一兩個人聽進去的勸,就是積德。

再過半個月,原棉易量放緩。人人期待第二天的價格比今日更高,于是囤貨惜售,等待“時機”。

只有林玉嬋兩手空空,一斤貨也沒有。挑個良辰吉日,拉著蘇敏當保鏢,抱著洋行們送來的尾款,想找個地方存了。

一共十三萬八千兩銀票,都是用并不屬于自己的棉花,提前售出的貨款。

但這錢只是洋行“暫存”在這里的。一兩銀子都還不能

渣打銀行大門敞開,麥加利經理候在門口,拄著手杖,匆匆迎出來。

“林小姐!”他熱地招呼,出八顆白牙,“親的林小姐,留步!您今天格外彩照人!讓我猜猜,是要來開戶的嗎?”

“博雅公司拋售大量棉花”的消息,在市場上也小范圍傳開。外資銀行近來放貸頻繁,這種消息十分靈通。麥加利經理知道,此時林玉嬋手里必然有大額貨款,需要保存。

林玉嬋微微放慢腳步,念經似的說:

“我沒有丈夫,沒有父親兄弟,沒有指定男監護人,我也不想指派大清政府做我的監護人,所以我是不可能在貴行開戶的……”

“等等!”

麥加利經理屈尊紆貴地跑下了花崗巖臺階,滿臉堆笑地留:“您說的那些陳規陋俗都是過去式啦。本行如今擁抱現代風尚,今年重新修訂了規則。像您這樣資產達到一定門檻,又有爵位的貴族士,可以擁有部分自主擔保權。只要銀行行長簽字擔責,確認您的財務能力……我麼,我肯定是會給您簽字的,我百分之一百相信您的理財能力……”

林玉嬋微微驚訝,回頭看一眼。

渣打銀行為了吸收存款,不惜這麼自降段了?

回想三年前的此時,麥加利經理用兩只鼻孔看著,傲慢而呵護地說:“士是麗的、脆弱的、高貴的、被支配的生不能夠獨自為自己的財政方面負責,除非有男的監督——這是對士的充分保護……”

翻了個白眼,也出八顆牙假笑:“我現在的確有大額存款的需求,多謝你們為了我而修改規則。不過……”

拍拍自己手里的提包,憾地說:“雖然跟您一直合作愉快,但我已經跟別的銀行說好了。不好意思,人就是這麼善變。”

,走外灘的“中央飯店”匯銀行辦事

“經理在哪?”徑直問職員,“去問問給不給華人子開戶。白銀十三萬八千兩。不行的話我去對面渣打銀行。”

---------------------------------

天下烏一般黑。得知手頭有十余萬兩現銀,匯首任買辦王槐山邁著小碎步,親自出門迎接。

子?……可以可以,回頭小人向老板匯報一下……”

規矩是死的,人是活的。當年一個十六歲小姑娘,帶著幾百兩銀子就妄想開戶,任誰都會覺得是不知天高地厚,懶得在上浪費時間。

如今,要存的現銀超過十萬兩,已經達到一個小型洋行的資產門檻。甚至上海縣庫都未必能一次拿出這麼多庫銀。

雖然仍是一個脆弱而不理智的、人格上相當于未年孩子的士,可是……誰跟錢過不去呢?

王槐山眉花眼笑,“這麼多銀子,存在錢莊里不安全,轉頭他們就去貸給騙子,還是得給正規銀行保管……小席!”

來一個跑街,大聲吩咐:“去沖茶水,買點心!請這位夫人坐!”

--------------------

Advertisement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