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公主又幫母妃爭寵了》 第250章 莫侍無花空折枝
Advertisement
琴音可去浮戒躁,靜心啟智,靜心又能生慧。
在暖閣焚香琴,極有意境!
而琵琶適合節奏奔放豪邁、起伏跌宕的曲子,王維以為要將郁袍的琵琶曲發揮好,應選在水流瀑布旁,借助瀑布擊打石的激烈,來將曲意催發到極致。
玉真公主承諾了讓李絮親耳聽王維彈奏郁袍,王維選在了瀑布水流旁演奏,披一件錦裘豎抱琵琶的人,有玉樹芝蘭的仙人之姿。
隨著他的手指在琵琶弦上擊打,有金鼓聲乍起,劍弩聲、人馬聲、持械打斗的吶喊聲不絕于耳。
配合著瀑布水流在擊打石,琵琶聲一下將人帶了戰場的境。
兩軍對決聲天地,屋瓦若飛墜之勢,使人聞之,繼而恐……
在暖閣用膳時,李絮還覺得太樂丞王維有出塵之姿,風姿綽約,與李臨淮這種一男兒氣概的俊朗男子是不同的。
但一個溫潤儒雅的人,彈奏琵琶時上出這種驚人的力量,讓李絮瞠目結舌,看著他的手指在弦上擊打快一片虛影,人都傻了。
“在太樂丞的琵琶聲里到了澎湃的戰意。”
李絮意有所指說完,仰著小腦袋看向李臨淮:“大人,太樂丞喜歡玉真姑姑嗎?會娶玉真姑姑嗎?”
李臨淮還在王維琵琶里的鏗鏘戰馬嘶鳴聲,李絮突然問他這個,讓李臨淮表一滯。
他很無奈:“公主,玉真長公主已經出家修道了。”
“可是,道家是可以結的。”
李絮理所當然道:“雖說玉真姑姑比太樂丞年長了幾歲,但玉真姑姑保養得極好,樣子看著就跟俏般,與太樂丞很相配。”
李臨淮快被的話給嗆到了,苦口婆心道:“公主你這種想法很危險,玉真長公主和太樂丞是知己。”
“哦,是知己啊?”
李絮頗有興味:“及笄后,也想要太樂丞這樣的知己。”
“公主!”
李臨淮不滿道:“小孩子不許胡思想。”
因為李臨淮的母親與玉真長公主好,知道公主從遁道門后,便斷絕。
看多了宮中斗爭,通如玉真長公主,怕是這一輩子都不會結親了。
李絮的目一眨不眨凝在彈奏琵琶的太樂丞上,李臨淮終是沒忍住。
他問:“公主長大后想找個琴詩的知己嗎?”
“也不一定!”
李絮還沉浸在琵琶聲中,下意識的回答:“大人這樣的知己也行,畢竟是要游走江湖行醫的,大人能保護,琴詩風花雪月固然好,但大人好像比太樂丞要實用些。”
Advertisement
真是胡言語?
怎麼做是實用些?
不過不知道怎麼回事,小公主這樣七八糟說話,李臨淮竟覺得有些用,角微不可察的勾了勾。
李絮突然重重的嘆了口氣。
好好的聽著琵琶,這又是想到什麼了?
李臨淮關心的問:“公主怎麼了?”
“在為玉真姑姑憂心!”
李臨淮不知道為何這麼嘆?
李絮嘆氣:“太樂丞的琵琶聲中有戰意,可以影出,他其實懷抱負,看著如玉樹芝蘭的外表下,其實有一顆建功立業的心。”
“而玉真姑姑,自小在宮中長大,看多了宮中斗爭,帝王薄,一心向往神仙之道,超塵俗。”
李絮一針見:“姑姑不會為了太樂丞如這世間的子一樣生兒育,太樂丞也未必會為了姑姑舍棄出朝堂,施展抱負。”
李絮扯了扯左衛侍郎大人的袍角,指了指懸崖上那樹紅梅。
“大人,要那枝花!”
李臨淮不知是何意,還是提氣縱躍,將長在懸壁間要的那枝梅花折下來。
“這枝紅梅好看,拿回去瓶吧!”
嘀嘀咕咕:“有花堪折直須折,莫侍無花空折枝!”
李臨淮:“……”
接下來兩天,除了游園賞景,在玉真公主的堅持下,李絮還了一曲琴。
玉真公主和王維皆被李絮琴技的造詣驚到了,以為這般年歲,再如何聰慧,也不可能有這樣一手琴技。
但魚婕妤卻自豪道:“是小仙,很厲害。”
想到那個改變了書籍市價的活字印刷,玉真公主認同的點點頭。
“本宮小侄的確不同凡響!”
除了宮中傳召,王維一直住在玉真觀外院,偶有閑暇,也有指導李絮彈奏琵琶。
這樣過了兩天愜意的神仙日子!
元宵佳節那日,夜幕沉沉落下,李臨淮騎馬進城,將馬寄放在客棧馬廄,帶著李絮出現在了繁華熱鬧的大街上。
這會兒,長福門外已是人山人海。
盡管在歷朝歷代的唐詩宋詞中,見識過很多描寫元宵燈會的場景,但親眼所見,還是震撼到了李絮。
“哇!”
李絮扯了扯李臨淮的袖,指著安福門外的燈籠:“這也太壯觀了吧?”
長福門外的燈,約有二十丈那麼高,上面掛著數萬盞燈,飾以錦綺金玉,好一片花團錦簇。
猶如火樹銀花,照街衢。
大街上四人山人海,盡管有材高大的李臨淮相伴,還是覺自己淹沒在了燈海中。
“大人,這兒離皇城好近。”
Advertisement
李絮看著高高的宮墻:“城樓上能賞燈會嗎?”
“自是能的,元宵燈會天子與民同樂。”
李臨淮指著城樓高:“每年元宵燈會,陛下會帶著宮中妃嬪,還有皇子公主們登上城樓看燈火盛景。”
“城樓高,一覽無余。”
李臨淮笑看著:“只是與小公主在燈海中暢游又不同。”
“雖然跟皇兄皇姐們一起在城樓賞燈很好,但還是更愿意跟著大人逛燈會的呀!”
李絮仰起小腦袋看向城樓,遠遠依稀能看到小螞蟻一樣的影,也不知道那其中有沒有父皇,有沒有的皇兄皇姐們。
“街上燈火太亮了,看不到父皇他們呢!”
隨著夜幕徹底沉下去,街上的人更多了,還有花枝招展的婦人和姑娘們踏歌而來,李臨淮害怕人將小公主沖散了,顧不得于禮不合,趕忙牽住的手,帶著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