瀾滄江,起源於世界屋脊的三江源,是世界第七長河,亞洲第三長河和東南亞第一長河,在華夏境延綿2139千米的部分被稱為‘瀾滄江’,進中南半島之後稱為‘湄公河’,最後從安南注華夏南海海域!
這條大河孕育了兩岸千萬華夏各民族兒,這些在古代因為通不便並冇有引起外界注意的流域如今已經為了水力資源開發、旅遊開發和礦產開發的熱點地區,擔負起振興滇南省經濟的重任。
彆的不說,就以‘銀杏市’為例,瀾滄江就猶如一條主脈一般從‘銀杏市’的核心區域貫穿而過,為地區經濟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瀾滄江為‘銀杏市’的農業生產、食品加工以及居民用水提供了足夠的充沛的水源,這些年來‘銀杏市’的經濟得到極大的突破,不缺水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
與此同時,瀾滄江兩岸的秀麗風,也是讓‘銀杏市’旅遊產業有了更多吸引遊客的元素,促進了旅遊業的發展。
總而言之,若是說‘銀杏村’是整個‘銀杏市’的核心區域,瀾滄江就是‘銀杏市’的大脈,它的興衰將會決定整個‘銀杏市’未來發展的空間。
為此,當‘銀杏新區’立之後,地方政府第一個重要課題就是請來了國家社會科學院的院士以及包括北平大學、水木大學、東海大學等方麵的經濟專家、技專家,對‘銀杏市’境的瀾滄江進行全方位分析,確定開發模式和方向,為後來的建設提供足夠的理論知識和技支援。
也得虧新立的‘銀杏新區’有帝國政府背書,後又有‘鏡湖集團’這樣財大氣的企業在支援,這份研究報告以及可行分析才能夠在短短三年之完,並且進了實施階段!
2014年初,‘銀杏新區’啟了對境‘瀾滄江’河段的全麵勘探,並且開始在‘銀杏村’下遊30公裡的位置初步確定了攔河水壩的建設地點,一個投資總額超過200億元的龐大項目就此進了關鍵階段。其實在此之前的上世紀九十年代滇南省和國家水利部已經啟了對瀾滄江上下遊地區的全麵勘察,初步確立了一些攔河水壩的建設地點。
因為‘瀾滄江’屬於國際河流,上遊的開發對於下遊的水量、生態都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因此當‘銀杏新區’建設攔河大壩的決定做出之後,立刻引起了下遊數個國家的反彈和抗議,從此陷了一段漫長的扯皮。
為了獲得下遊國家的諒解和認可,華夏帝國政府以及‘銀杏新區’包括‘鏡湖集團’都是付出了不代價,這才掃清了攔河大壩建設的所有障礙。
畢竟,在過去的30年時間裡,華夏已經在瀾滄江中下遊地區建設了包括漫灣水電站在的眾多水電開發
樞紐,並且已經規劃了25座梯級水電開發樞紐,預計年發電量超過1300億千瓦時!
‘銀杏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