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每日小說 三國之暴君顏良 第二百二十一章 在你後院點把火

《三國之暴君顏良》 第二百二十一章 在你後院點把火

Advertisement

不肖一兵一卒,便可吳人不戰自退!

當滿寵說出這樣雄心的話時,良的神怎能不為之一震。

良並不怕吳人,縱使東吳的水軍了得,良也有信心將他們逐出江夏。

隻是而今三場大戰下來,將士們神與都疲憊不已,良自不想讓自家的銳之士,再無謂的跟吳人耗下去。

如果能讓東吳不戰自退,那自是他極所樂見的。

當下良便欣然問道:“伯寧,你到底有何良策?”

滿寵便淡淡笑道:“其實此計也簡單,勉強也可以作魏圍救趙。”

魏圍救趙?

良腦海裏閃現過一狐疑,思緒飛轉,琢磨著滿寵話中含義。

陡然間,良的眼眸一亮,約已似參悟。

角便也掠過一笑意,“伯寧,你這魏圍救趙之計,莫非是想讓本將去借山越之力,那孫權不得不撤軍還吳不。”

滿寵神微微一變,目中閃過奇,拱手道:“主公果然察深遠,不錯,末將這條計策正是如此。”

良目微凝,深埋在腦海中的那些曆史記憶,悄然的被翻了出來。

山越這個字眼,頭一次清晰的出現在他的腦海中。

他依稀記得,這山越人傳言是古之百越人的後裔,這些人常年生活在吳地山區,後來來又有不漢族的亡命之徒逃山中,加了這個族群,久而久之,便形了所謂的山越人。

山越人剛強,格強健,戰鬥力相當強,數量也相當龐大,隻是武比較落後。

當年袁為牽製孫策在江東的發展,便煽山越人和占據江東六郡的孫策對抗,自此之後,山越人就和孫氏結仇,常年為禍江東。

曆史上,東吳有名的將領,幾乎都有過討伐山越的經曆,而最後卻是諸葛瑾之子諸葛恪才徹底平定了山越。

山越就像是東吳腹心裏的一塊腫瘤,牽製了孫氏大部分的力,使之無法集中力向外擴張。

“去歲之時,孫權曾發兵征討山越,山越人數戰不利,逃匿於深山,一時沉寂下來。如今孫氏的主力盡在江夏,吳中空虛,想必那些山越人必也正蠢蠢。主公隻需派一得力之士,攜厚禮去結好山越人,煽他們趁機出山攻打江東六郡,則孫權後院失火,豈還有再戰江夏的道理。”

滿寵洋洋灑灑一番話,將這一條計策清清楚楚道來。

良微微點頭,對滿寵此計深以為然。

沉思半晌,他卻又道:“此計雖妙,但眼下機伯尚在長安,本將麾下缺一個於機辯的人,卻不知讓誰去出使山越才合適。”

良環觀左右,眾人皆不敢請纓。

這時,徐庶忽然想起什麽,拱手道:“主公,庶保舉一人,以此人的機辯之才,必能勝任。”

聽得此言,神頓為一振,“但不知元直有何合適的人選?”

徐庶忙道:“此人姓馬名良字季常,乃襄宜城馬家的傑出之士,庶求學於荊襄時,與這馬季常也算有些,就庶對他的了解,此人絕對可勝任出使山越的重任。”

“馬季常麽,莫非就是‘馬氏五常,白眉最良’中的那個馬良不?”良負手道。

徐庶麵幾分奇,“沒想到主公也聽過馬季常的聲名,不錯,庶所推薦之人,正是此人。”

良心中暗笑,心說我何止是聽說過,荊州有多蟄伏於野的人才,這些人才都有些什麽本事,我可是都了如指掌。

要說這馬良的話,的確可算是荊襄難得的青年俊才。

原本的曆史中,關羽失荊州之後,劉備興兵複仇,就曾派馬良潛武陵郡,去結好五溪蠻兵,結果馬良果不負劉備所,說服五溪蠻盡皆出兵響應劉備。

Advertisement

可惜的是,劉備夷陵大敗,最終累得馬良也為東吳所害,當世英才,卻落得個英年早逝的悲劇下場。

不過由此可見,馬良的外才華的確出眾,特別是在跟那些蠻夷打道時,更有一番獨道的手段。

山越人和五溪蠻同為蠻夷,若以馬良出使去說服山越人起兵,的確不失為一出好計。

念及於此,良便道:“既有元直推薦,本將自當征辟此人出使山越,隻是這馬良也算是荊襄名士,卻不知他是否願意出仕為本將效力。”

良以暴力征服半個荊州,未及仔細的消息勝利的果然,除卻徐庶這等慧眼之士外,不豪傑之士都在持觀態度,即使是馬良這樣的英才,良卻也不想去用熱臉他的冷屁。

徐庶知道良顧忌什麽,當即笑道:“主公放心,當初馬季常與庶閑談之時,我看得出他對主公也是頗為欣賞敬仰,庶相信,隻要主公征辟,再加上庶修書一封,馬季常必定出仁為主公獻力。”

徐庶非是那種不沉穩的人,他既然敢這樣說,那就證明他有足夠的信心。

言及於此,良還有什麽懷疑,欣喜之下,當即便下了征辟令,並讓徐庶修書一封,連夜的趕往宜城去征辟馬良。

事實證明,徐庶的判斷力果然準確無誤。

荊州眾多豪族中,劉表頭等重用蒯蔡二族,次等重用龐、黃二族,並將軍政大事完全委於蒯越和蔡瑁二人手中。

這二人執掌荊州這些年來,對其他大族之士一直采取排態度,馬家即是其中的“害者”者之一。

如今劉表已死,蔡蒯二族衰落,正是其他各大族崛起的絕佳時機,而作為馬家年輕一代的領袖,方一接到良的征辟令,馬良就毫不遲疑的趕赴了夏口。

對於馬良的來歸,良自然是十分欣賞,令他高興的不僅是得一賢才,而是馬良的出仕,等於是給其他蟄伏於野的士子們起了一個榜樣作用。

良相信,馬良之後,自會有更多的人才湧向他的麾下。

當然,現在的良也無心顧念這些長遠之計,馬良抵達夏口當天,良就任命他為從事,並向他待了徐庶的計策,而馬良也毫不遲疑,欣然應命。

於是,次日馬良便攜了大批的資財,化妝為商人,的由夏口而發,走小路深江東,去遊說山越人起兵。

夏口往江東有長江水路之利,本來前並不困難,但因時下兩軍戰,道路不暢,故是馬良去往山越還要頗費周折,要看到此計的效,最起碼也得半個多月才能見分曉。

馬良走後,良不得不打起十二分的神,專注於應付對岸的周瑜,還有他的數萬銳水軍。

周瑜的兵馬雖有五萬之眾,但因他占據了除夏口之外的江夏大部分地盤,戰線過長,不得不分出一部分兵馬來守備新占領諸縣。

這般一分兵,實際上夏口對岸,周瑜對用於和良正麵作戰的人馬,不過四萬餘人。

良進抵達夏口的總兵力,則有三萬之眾,兵力上雙方並沒有太大的差距。

隻是這長江之上,水軍當先,周瑜那四萬人全是純水軍,而良卻隻有甘寧所部七千水軍,其餘兩萬多步騎基本上無用武之地。

周瑜仗著水軍數量上的優勢,很快就對夏口重新展開了進攻,而攻擊的重點就是甘寧的水軍。

為了避免水軍的無謂損耗,良不得不嚴令甘寧退於水寨之中,不得出戰。

如此一來,吳人便更加的囂張,番進攻水寨的同時,還不時派小艦隊深漢水上遊,襲擾良的糧道。

Advertisement

一時間,良便陷了被挨打的局麵。

這日,良駐立城頭,遙著長江上吳人耀武揚威的艦隊,來去如無人之境,眼眸中不閃過一厭惡之

旁邊徐庶歎道:“吳人的水軍果然了得,看來我們隻有堅守不久,以待季常那邊的好消息了。”

良暗暗咬牙,心中自有一份憋屈,仿佛明明空有一力氣,卻偏偏使不上來一般讓人難

這時,許攸卻忽然道:“主公,老朽倒有一個辦法,或許可迅速的改變被的局麵。”

良的神微微一,目轉向了一臉自信的許攸,眼神中頗有幾分驚喜。

徐庶等人也是豎起耳朵,好奇的想聽聽許攸有何妙計。

許攸便捋著胡須,不不慢道:“我軍數量並不比吳人,隻可惜大多是旱鴨子,不得大江上的風浪顛簸,上不得船,派不上用場,故才吳人製。”

許攸所說也沒什麽新鮮的,這些劣勢良和其餘人自也深知。

頓了一頓,許攸卻又笑瞇瞇道:“攸以為,我們何不將各艘戰艦,或三艘一隊,或五艘一隊,用鐵鎖連,再在上麵覆以木板,到時鐵鎖連舟,再無懼風浪的顛簸,即使是不的旱卒也能在上麵如履平地,那個時候,吳人水戰的優勢豈不然無存。”

聽得許攸這麽一條計,良著實吃了一驚。

這不就是演義裏邊,赤壁之戰時,龐統坑曹的時候,獻的那道連環計嘛。

如果不是許攸追隨良已久的話,這一刻良還當真會懷疑,這老頭是周瑜派來坑自己的呢。

“我說子遠啊先生,你這戰艦一連,將士們倒是可以在上麵如履平地了,可介時若是周瑜使出火攻之計,戰艦彼此被鐵鏈鎖住,不及散開,隻消一艘被點燃,整個水軍豈不就會跟著化為烏有。”

未待良開口,徐庶也道出了這連環計的致命弱點。

這時,許攸卻又嗬嗬笑道:“元直你真是多慮了,使火攻,必要借風勢,方今天寒地凍,哪裏來的東南風讓周瑜用火攻,他要燒更好,正好直接反燒他自己。”

徐庶卻又搖頭道:“凡事不能如此絕對,這個時節雖鮮有東南風,但天時忽變,偶有風向轉變也不是沒有可能。”

聽著那兩個謀士爭執不下,到了某種啟發,眼眸不一亮,他的腦海中,一個計劃正在迅速的形

(未完待續)

如果您覺得《三國之暴君良》還不錯的話,請粘以下網址分給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謝謝支持!

(b/2/2043/)

Advertisement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