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靖梟雄》 第256章 立規矩
Advertisement
“主公!主公!”宋小川正想的出神,突然聽到劉勇喊他。
“啥……啥事兒?”
“主公,有四萬流民想進您的封地。”劉勇趕跑過來匯報。
怎麼又有四萬流民要來,南方蝗災不是解決了嗎,北方最近也沒戰了啊!
這段時間確實沒災沒難了,可架不住宋爵爺最近的名氣太大了。
大家聽說他是判轉世,能降妖除魔平了南方的蝗災。
甚至有人說他能吞云吐霧手掌發出雷電,打敗突厥和倭寇。
總是說什麼的都有,越說越離譜。
宋小川最煩的就是,用封建迷信的方法來籠絡人心。
可偏偏在這個年代,此種方法是最有效的。
萬幸的是民間把宋小川編造了地府判的形象,沒說他是救世天神,南華老仙弟子之類的。
一般編造那種故事的主角,最終目的都是為了造反。所以朝廷對類似的傳說,也管的比較嚴。
因為信的人太多了,容易形民間宗教,一旦形宗教就會有更多人加,所以必須盡快把主謀給暗殺掉。
為啥自己被編造了判的形象,而不是更輝的形象。因為判是地府人,老百姓雖然害怕,但是盲目跟隨的人比較。
如此一來既能利用他的形象鼓勵老百姓抗蝗災,又不會形盲目崇拜的宗教。
外邊那些離譜的故事,不會是朝廷故意編造的吧?
宋小川估著,就算不是皇上讓人編造的,也跟端王爺、明珠郡主有分不開的關系。
算了,看在朝廷給加進爵,還給增加封地的份兒上就不怪他們了。
眼下最先要解決的事,就是怎麼接納新的四萬流民。
全部收下是不可能的,畢竟蛇島那次是個例外。
蛇島的四萬流民,是因為申城和雁山城被燒毀,無家可歸才過來的。
而那兩座城池被燒毀,與宋小川有分不開的關系。雖然是為了戰爭,可歸結底是他燒的。
這次來的流民,可跟他沒關系了。眼下大靖國還算太平,他們應該不至于生存不下去。
想來宋爵爺封地,無非就是聽說這里的條件優越,或者是被他最近的名聲所吸引。
另外還有一種可能,就是想要打部的細。
就算眼下的小島和蛇島,也不可能一個細都沒有。
只不過他們在島上潛伏主要為了收集報,輕易不會搗。
這次新的流民,必須得好好篩查一番才行。對于他們的勞能力,也要有一個考核標準,混吃等死的一律不要。
“都排好隊,會什麼手藝有什麼本事,全都寫清楚了。”
這一次流民都在煙州地界,劉勇、王彪、田英、施力他們全都去了,帶著一批人在那里挨個審核登記。
“你是泥瓦匠?過來,說說會干哪些活兒。”
此次對于泥瓦匠特別的照顧,因為蛇島那邊正在蓋樓,需要大量的泥瓦匠。
Advertisement
宋小川的目標可不是只蓋一座樓,而是要發展樓群。
第一批招進來的人,基本都是跟蓋樓有關的人員。就算不會壘墻,起碼也得愿意搬磚、搬石頭才行,可以說沒有輕松的活兒。
正因為活兒并不輕松,所以真正進來的人并不是很多。
外面現在又不是活不下去,不是誰都愿意干苦活兒累活兒的。
宋小川也不著急擴大人口數量,如今島上的人已經不算了。盲目的擴大,可能會導致一些不好的事發生。
只要是進來好好干活兒的人,工錢肯定是不拿的。
還好那位建造過佛塔的老匠人有真本事,拿著他給的設計圖帶人干活兒,基本不用他心,不然爵爺管這麼多事就太累了。
宋小川最近逐漸的把一些權力放出去,比如蛇島那邊就讓老吳全權負責,哪怕是發生了急事件,也讓他來理。
上次倭寇侵蛇島的事,他理的雖然不算完,但也還不錯,應該可以讓他繼續管理。
煙州封地那邊,則是讓王彪主要負責管理,另外給他派了幾個得力助手。
宋家莊那邊是最放心的了,因為人數而且模式。本來就是個村莊,一直都是村長在管理。
只要不被土匪襲擊,其他的都是小事兒。.七
青云山的駐軍早就實現了自我管理,更是不用他心。
反倒是小島這邊,人口數量最多,人員構也最復雜。
很多重要的戰略資,也是存在小島這邊的,可以說不能出一點紕。
因此宋小川制定了幾個規矩:第一條就是以后新來的流民,一律拉去蛇島那邊。
那邊的生活條件現在也不錯了,沒必要往這邊搬。如果他所料不錯,新來的流民里面混的細肯定不。
來了之后管理起來太麻煩,干脆就不讓他們過來。
第二條就是一旦上了島的人,三年之不許離開。三年之后想要離開,也會自籍。
籍之后沒有份,就會為人人可以捕捉的奴隸。
要是有本事就其他貴族的籍,沒本事被人家抓了也別怪爵爺,畢竟不是爵爺趕他們走的,是他們自己要走的。
至于三年之,哪怕籍也不讓走。有本事你就趁著沒人注意的時候,自己游回陸去。
只要不怕半路被鯊魚吃了,可以半夜去試試。
船只更要嚴格管理,絕對不能被任何人了船逃走。
第三條是對新兵加強思想教育,并且對他們的份要反復的審核。
任何時候新兵出任務,都要有老兵帶著,不能派一隊新兵單獨出任務。
這些規矩頒布下去之后,大部分人都可以接,畢竟他們之前的生活并不怎樣,到了島上之后生活質量提高了不。
但也有一些人表示不滿,覺得自己被限制了自由。
Advertisement
因為其他貴族的封地,都有機會離開。哪怕不讓離開,趁著干活兒的時候跑掉就是了,無非就是自籍。
而在海島上,想跑都沒地方跑。
“無所謂了,三年之后再走就是了。”
“就是啊,等我攢夠了錢,三年之后出去逍遙自在。在這里都快悶死了,連個窯子都沒有。”
正所謂飽暖而思yin,流民的素質也是參差不齊的。
他們在窮困潦倒的時候,想的是有口飯吃就行。如今吃飽喝足了,就想點兒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