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每日小說 三國:亂世第一梟雄 第2830章 義理深探,百家爭鳴

《三國:亂世第一梟雄》 第2830章 義理深探,百家爭鳴

Advertisement

論道正式拉開序幕,袁天罡與李淳風作為王晨一方的代表,亦是當世道學大家,在道學研究上造詣深厚,自然為論道的重要參與者。

他們二人自便沉浸於道學典籍之中,對五行、八卦易理等有著深的研究,且在多年的實踐中不斷驗證和深化自己的理解。

袁天罡首先向張三等人施了一禮,神恭敬而謙遜,言道:“承蒙各位前輩抬,給予我等參與此次論道的機會。天罡與淳風師弟,雖涉獵道典多年,日夜研讀不輟,然於修行實證方麵,遠不及諸位前輩功深。今日恰逢其會,願先拋磚引玉,就教於方家。

晚輩近來研讀《符經》,於‘觀天之道,執天之行’一句,略有困

天道幽微難測,它藏於天地萬的運行之中,我們如何能真正觀察到它呢?天行有常,四季更替、晝夜回都有著固定的規律,可我們又該如何去把握和執行這所謂的‘天行’呢?

此‘觀’與‘執’,究竟是主去探尋和踐行,還是順應自然,不刻意為之呢?”此問涉及道家的核心認識論與方法論,頗深度,直指道學髓,令在場眾人皆陷沉思。

張三略一沉,目深邃,仿佛在回憶自己多年的修行悟,隨後緩緩答道:“袁道友此問,切中要害。夫觀天之道,非以目視,乃以神遇。

我們不能用眼去簡單地觀察天道,而需致虛極,守靜篤,讓自己的心達到極度虛靜的狀態,滌除心的雜念和塵埃,使心如明鏡,如此方能照見天機。就像一麵幹淨的鏡子,能清晰地映照出萬的模樣。

至於執天之行,非是強為,乃是‘輔萬之自然而不敢為’。譬如行舟於水,順其流而執其舵,方能平穩致遠。若我們過分幹預自然,強行改變事的運行規律,便是逆天;而全然放任,不加以任何引導和把握,亦非執道。

其中分寸,存乎一心,此即‘無為而無不為’之真義。我們既要順應自然,又要在合適的時機發揮自己的主觀能。”

李淳風接口道:“真人妙喻,令晚輩深啟發。然天地運行,有象可循,有數可推。

如日月星辰之躔度,它們在天空中的運行軌跡有著特定的規律。

四時節氣之更替,春去秋來、寒暑替都有明確的時間節點;乃至世事興衰之周期,曆史的發展似乎也有著一定的起伏規律,似皆有定數。

敢問,此定數是否即是道之現?人若悉此數,是應順而之,還是可憑人力稍加損益?”

他將問題引向了命運與人為的關係,這是許多人在生活中都會思考的問題,引發了在場眾人的濃厚興趣。

一直靜聽的南華老仙此時開口,聲音帶著一種超然的韻味,仿佛來自另一個境界:“李道友所言定數,可歸於‘命’之範疇。然莊子有雲:‘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又雲:‘乘天地之正,而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

可見,安命並非消極,乃是在認清客觀規律(天地之正)後,獲得神上的真正自由(無待)。悉數理,是為了更好地‘因循’自然,而非‘改變’自然。

強扭因果,反遭其咎。就像庖丁解牛,他依乎天理,因其固然,順著牛的結構去下刀,故能遊刃有餘。此便是在定數中尋得的自由,我們在生活中也應如此,順應規律,才能活得自在。”

Advertisement

左慈微微一笑,目在眾人上掃過,補充道:“南華道友論及因循,我便談談平衡。萬而抱,衝氣以為和。二氣,相生相克,此消彼長。所謂定數,亦是態平衡之顯現。

人力雖微,然人亦是小宇宙,調和,便可影響周氣場,進而與天地共鳴。占卜預測,是察其機先,提前察事的發展趨勢;修煉氣,是調其平衡,讓自己的心達到和諧的狀態。

二者皆是為了達到《易經》所言之‘太和’境界。故而非全然被,亦非妄圖主宰,關鍵在於把握那個‘中’字,維持態的和諧。”

他說著,手指在空中虛劃,仿佛勾勒出太極魚的軌跡,那流暢的線條仿佛蘊含著無盡的奧

於吉則從更宏大的視角闡述:“左道友提及天人共鳴,正是‘天人合一’之要義。天與人,非是隔絕。人之喜怒通乎四時,人之氣應乎汐。故《符經》雲:‘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真正了悟此理,則治國便是修,修亦是治國。

為政者若能心如止水,應天地,其政令便會合乎時宜,澤被蒼生。此即‘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

太上皇所關切之治國安邦,其基,正在於此‘聖外王’之道,在於執政者自能否與大道相合。一個國家的治理,就像一個人的修行,隻有心純淨、順應自然,才能讓國家繁榮昌盛。”

葛玄,作為靈寶派的重要祖師,更側重於道法的實踐與濟世功能。

他聲音洪亮地說道:“於吉道友所言甚是。道不僅在於心,亦顯於功用。我道門符籙齋醮、金丹法,亦是秉承天道,濟度群生之途徑。如神農嚐百草以療民疾,他不顧自安危,親自品嚐百草,為百姓尋找治病的方法。

我輩煉丹藥以求長生,通過研究和實踐,探索延長生命的方法;繪符籙以驅邪穢,用符籙的力量驅除邪惡;設齋醮以和,通過齋醮儀式調和之氣。

皆是對天地生生之德的效法與運用。此等‘有為之法’,若秉持正心,亦是通玄悟道之階梯,並非完全背離無為宗旨。我們在運用這些法時,要以正心為本,才能真正發揮它們的作用。”

紫虛上人語氣平和地補充:“葛仙翁點出了道之‘用’。然萬法歸宗,其本為一。法雖妙,終是末節,不可舍本逐末。修行之要,仍在涵養本源,堅固道心。

心不正,則易邪;德不厚,則法不靈。故《道德經》強調:‘重積德則無不克’。無論煉丹畫符,還是靜坐存思,皆需以道德為基。

就像一棵大樹,隻有基穩固,才能枝繁葉茂。我們在修行道法時,也要注重自的品德修養,這樣才能真正領悟道的髓。”

李意,這位以預言和長壽著稱的道人,此時緩緩言道,其聲蒼老卻帶著看世事的滄桑:“諸位高論,皆深得道妙。老朽修行多年,唯覺一個‘誠’字,一個‘漸’字,最是要。道心如禾苗,需時時澆灌,勿助勿忘,方能生長。

我們不能急於求,也不能放任不管,要順應自然的次第。察天機也罷,調和也好,乃至追求天人合一,皆非一蹴而就。需有持之以恒之誠心,順應自然之次第。

Advertisement

急於求,反易魔障;放任自流,則道業荒疏。此中火候,唯修行者自細細味方可。就像釀酒一樣,需要經過時間的沉澱和發酵,才能釀出酒。”

各位道長引經據典,結合自悟,從不同角度闡釋道法,時而觀點鋒,互相辯難,氣氛熱烈而張。

時而相互印證,心意相通,展現出一種和諧融洽的氛圍。

袁天罡和李淳風亦不時提出質疑或發表見解,他們於易理數,對天道運行規律有獨到研究,其觀點往往嚴謹縝,與諸位真人側重於心、境界的論述形有益的互補。

王晨凝神靜聽,時而若有所思,眉頭微皺,似乎在思考著什麽。

時而麵,眼神中出不解;時而恍然有所得,臉上出欣的笑容。

他仿佛置於一座思想的寶庫,各種智慧的結晶在撞中閃耀出璀璨的芒。

Advertisement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