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亂世第一梟雄》 第2834章 崎伯帳內論長生與治國
Advertisement
太上皇王晨的車駕緩緩停在了一看似簡樸至極,卻彌漫著淡淡藥香的院落前。
此並非那高門大宅,沒有雕梁畫棟、朱門碧瓦的奢華,而是醫家家主崎伯的居所兼醫館。
踏這方小院,目所及之,皆是晾曬著的各種藥材。它們形態各異,有的呈幹枯的條狀,有的為細碎的末狀,有的則保持著完整的模樣。
這些藥材在的照耀下,散發著獨特的香氣,混合在一起,形了一種讓人心安的味道。
幾名弟子正安靜地忙碌著,有的手持藥杵,一下一下有節奏地搗著藥,發出“咚咚”的聲響;有的則坐在一旁,仔細地分揀著藥材,將不同種類的藥材分別放置在不同的容中。
王晨的到來並未引起太大的喧囂。崎伯本人,一位須發皆白但麵紅潤、眼神清亮的老者,早已在門口迎候。
他著一襲樸素的青長袍,袂隨風輕輕飄,渾散發著一種超凡俗的氣質。
“山野之人崎伯,參見太上皇。”崎伯微微躬,雙手抱拳,行了一個標準的禮,聲音平和而沉穩,既不帶一諂之態,也不失應有的恭敬。
王晨連忙虛扶一下,臉上出和善的笑容,說道:“崎伯先生不必多禮。朕此番是以來訪友論道,而非以皇權臨臣下。久聞先生醫道通神,今日特來請教。”
崎伯微微直起子,目中出一種睿智的芒,說道:“太上皇屈尊前來,實乃老朽之榮幸。請太上皇隨我。”
進室,藥香愈發濃鬱。室陳設簡單至極,沒有過多的裝飾,唯有書卷與藥材最多。
書卷整齊地擺放在書架上,散發著淡淡的墨香;藥材則分類放置在各個角落,有的裝在木盒中,有的放在竹簍裏。
二人席地而坐,侍從恭敬地奉上清茶。那茶杯小巧致,茶水清澈亮,散發著淡淡的茶香。
王晨輕輕端起茶杯,抿了一口茶,隨後開門見山地說道:“先生,天下皆知醫家治病救人,乃仁也。朕常思,人之疾,與帝國之患,是否有相通之?醫家之道,可否用於治國安邦?”
崎伯微微須,眼中閃過一抹睿智的芒,緩緩說道:“太上皇此問,直指醫家核心。誠然,治國與治病,其理一也。皆需‘辨證施治’,‘調和’。”
“哦?願聞其詳。”王晨放下茶杯,微微前傾,眼中滿是期待。
崎伯輕輕端起茶杯,輕抿一口,然後緩緩放下,說道:“人有小宇宙,國有大乾坤。人有經絡氣,運行不暢則生疾;國家有政令民生,阻塞不通則生。醫家講究‘上工治未病’,即在疾病尚未發作或於輕淺階段時便介調治。
譬如,一個人平日裏飲食不節、作息紊,看似並無大礙,但久而久之,便會積累病邪,待到疾病發作時,往往已病膏肓。
Advertisement
而高明的醫者,能在疾病初起之時,便通過調理飲食、調整作息等方式,將病邪扼殺在萌芽狀態。治國亦然,高明的統治者,應能見微知著,在禍萌發之前便消弭於無形。
比如,觀察到百姓麵有菜,便知賦稅或需調整;聽聞邊境有小的,便要加強戒備、宣示主權,而非等到民遍地或大軍境時才倉促應對。此謂‘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王晨若有所思,微微點頭,說道:“治未病……此言大善。然則,若疾病已生,又當如何?”
“那便需‘聞問切’,準確診斷。”崎伯解釋道,“,觀氣、察形勢。就如同治國時,要觀察國家的整麵貌,百姓的生活狀況,社會的風氣等。
若百姓生活富足,社會安定和諧,則國家氣良好;反之,若百姓麵,社會不安,則國家氣不佳。
聞,聽聲息、納諫言。治國時,要傾聽百姓的聲音,了解他們的需求和訴求,同時也要接納大臣們的諫言,集思廣益。
問,詢癥狀、探民意。通過與百姓流,了解他們所麵臨的困難和問題,就像醫者詢問病人的癥狀一樣,隻有了解清楚,才能對癥下藥。
切,脈象、國。通過分析國家的各項數據,如經濟狀況、軍事力量等,國家的脈搏,了解國家的實際況。
四診合參,方能找到病。譬如一國疲敝,是賦稅過重(實證),還是吏治腐敗(虛證)?是外敵侵擾(外),還是部分裂(傷)?病因不同,治法迥異。
不可見虛弱便一味進補(如盲目施恩),亦不可見便一味攻伐(如嚴刑峻法),需辨明寒熱虛實,方可對癥下藥。”
“先生所言,令朕豁然開朗。那麽,用藥(施政)之道呢?”王晨再次問道。
“用藥如用兵,貴在準、適時、適度。”
崎伯正道,“藥有君臣佐使。君藥為主攻,解決主要矛盾;臣藥輔助君藥;佐藥或製約君臣藥的毒,或治療次要癥狀;使藥引導諸藥直達病所。
治國之策,也需有主有次,相互配合。一項重大改革如同‘君藥’,需有相應的輔助政策(臣藥)、預防副作用的措施(佐藥)和確保政策落地的執行係(使藥)。
且用藥分量、時機至關重要。藥輕則病重難除,藥重則傷及元氣。政策力度不足則無效,過度則生變。此所謂‘中和’之道,以平為期。”
王晨歎道:“好一個‘中和’之道!朕想起先帝時商君變法,如同猛藥去屙,雖使大秦強健,然亦留下些許燥烈之氣。先生之意,可是要朕注意調和?”
崎伯點頭說道:“太上皇明鑒。人失衡則病,國家剛失調則。法家如烈酒,可振神,亦能傷;儒家如穀食,能滋養本,然失之則弱。
Advertisement
醫家不排斥任何有效之法,但強調據質(國)權衡使用,最終追求平衡,氣和暢。
對於大秦而言,既已有法家強健之骨架,或需輔以休養生息(養),以涵養民力(元氣),使國家不僅強大,更能持久安康。這亦是‘長生’之理,於人是生命的綿長,於國是國祚的延續。”
王晨深以為然,說道:“先生一席話,勝讀十年書。醫家之道,實乃安邦定國、追求長治久安之大學問。朕當謹記‘治未病’、‘辨證施治’與‘中和’之理。”
此次拜訪,王晨不僅獲得了養生之道,更領悟到一種深刻的治國哲學。
離開崎伯的院落時,他覺自己的思路更加開闊,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了一盞明燈,對帝國的未來有了更清晰的圖景。
他深知,治國如同治病,需用心去、去判斷、去調理,唯有如此,才能使帝國這艘巨大的航船在曆史的長河中平穩前行,駛向更加輝煌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