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臣一心要娶我》 第二百六十章 梁王造反
Advertisement
「太傅慎言,你此番話莫不是在說朕油鹽不進,心中難以懷有天下百姓?」
「皇上恕罪,是老臣言語有失。」老太傅連忙下跪。
「來人,扣太傅俸祿一年,讓他在自己府上好好休息,不必上朝了。」
皇帝一盞熱茶甩在地上,滾燙的茶水直接崩到了太傅的臉上,可是太傅貴的原地本不敢,隨後便被兩個名衛軍扯了起來,扔出宮去。
「那些酸儒鬧就儘管鬧好了,派衛軍出,為首帶頭的都給朕抓起來細細拷問,剩下鬧事的能打就打,不聽話的就殺。」
皇帝大發雷霆,一旁的臣子敢聽不敢勸。
近衛軍馬上出發鎮,立即捉拿了為首的幾名書生,收關刑部大獄,嚴刑供,那幾個書生風骨錚錚是一聲不吭挨了過去,可是刑罰過於嚴苛,再加上書生本就不健康,在獄中便去世了。
更是惹得天下文人墨客愈發不忿,大有層起不窮之勢,而之前的那個隊伍損失了幾名領頭人,反而有更多的人爭相向前。
一時刻民怨沸騰。
京城的百姓也見到了這腥場面,那些個書生本就是平頭百姓,或是剛中了舉的秀才舉子。從民間出來,誰家還沒有個親戚朋友的,這一傳十十傳百,百人們街道天子不公,為帝不仁,不配,坐擁此位,不配坐擁江山。
京中茶館,白劍客正在此聽著評書飲著普洱,茶館中議論聲陣陣,大家都在談論最近學子上書反遭鎮的事。
「還記得先皇也是離奇去世,太子又下落不明,后又報了國商,當今這位陛下可真是心狠手辣。」一著藍衫長袍的書生低了聲音,對著一旁的朋友細聲說道。
他那朋友向四周謹慎的了,而後小心翼翼的靠近書生,道:「淮安兄,慎言,小心那皇帝的耳目現在藏在各,將你往二人捉進大牢屈打招,午門斬首啊。」
那白劍客本就是江湖中人,耳力驚人,自然聽到了兩人的談話,他近幾日奉命進京打聽消息,混在人群百姓中,聽的最多的便是這對天家不滿之言,這倒比明正大憑或是幕僚的份,打聽的消息要準確的多。
這白劍客是天下第一莊五華莊莊主歐連雲,江湖自古以來不摻和朝廷之事,早些年出門習武歷練,便於墨玄瑾相識,二人這灑的子,一見如故,也就了莫逆之。
也是墨玄瑾在朝堂之外,江湖之上的一位得力助手,江湖中人心繫天下,齊王登基后,天下已,民不聊生,歐連雲自然不憤。
這時他就收到了來自墨玄瑾的一封信,墨玄瑾的信中了自己的部分計劃,其中有一環便是讓著歐連雲打梁王的部。
Advertisement
為梁王的幕僚,表面上為梁王著想做事,實際上確實墨玄瑾的夥伴。
歐連雲在京城停留了三日,平時只做那一副賤客打扮,沒有引人注意,而後便啟程回了西北。
梁王年十八,是先帝的第三個兒子,生母穆氏,是京中五品小的次,才疏學淺,空得一好樣貌,才惹得皇帝垂幸。
梁王便是隨了母親的好樣貌,小時候長得十分討喜,在宮中也橫行跋扈,霸道慣了。最討厭讀書修習,只喜歡舞槍弄棒,這樣一個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花瓶架子,自然是沒人放在眼裏。太子樂得自己的兄弟平庸,所以便常常拿些江湖讀本,傳記小說給他讀。
梁王也樂意去看,所以對於天下第一莊的莊主歐連雲自然是奉為上賓。
梁王對於江湖是十分嚮往的,他喜歡以武力說話,面對戲本子裏的大俠十分敬佩,面對歐連雲的投奔,自是歡喜不斷,再加上歐連雲的刻意不準痕跡地討好,不出多久便直接為了麾下最得信任的幕僚。
「王爺,我這幾日潛伏京城,發現況果真如百姓說的一般水深火熱,天下文人墨客或是豪爽男兒,都對當今皇帝表示不滿,只見京城一路枯骨甚至。有人賣妻賣兒,易子而食,簡直慘不忍睹。」歐連雲見到了梁王,行了個抱拳禮,略激地說道。
梁王趕上前扶起他:「歐先生不必多禮,您所說之事我已經派人打探,果真是如此,這齊王的地位來的名不正言不順,辱沒了先皇還沒害的太子,實乃不忠不義之輩。」
梁王邊都是一眾武夫,平時負責諫言的文本不上話,直接那些武夫被煽的群激,一個個舉拳掌,恨不得馬上趕到京城去。
「好!眾卿說的是!這齊王並非良善之輩,本不配為皇帝,親手謀害了父皇和太子哥哥。」
於是梁王暗中集結了西北的所有兵馬,又大肆收買人手,召集了太子的舊部,直接造反了。
此令一出,天下數人回應,無數人奔向西北投奔,都已經快吃不上飯了,不妨造了反跟著梁王一起干,混在軍營里起碼還有飯吃。
天下難民太多,一起湧,梁王有些吃不消養鰱魚,連忙提議道自己山莊下的幾片農莊莊子還有糧食,不妨派莊裏之人一起過來,順便把糧食也都帶來。
梁王聽后大喜,只覺得自己遇見了這一生的知己,對待歐連雲便是更熱的些,別把他全心全意的當了自己人。
西北地勢崎嶇,峽谷眾多,所以新兵都安排在峽谷中,自不會引人注目,朝堂那邊也沒有多人注意,一是因為梁王一直都是一個無大志,紙扇舞槍的武夫,二是因為朝堂自顧不暇,不僅是書生上書還有百姓的糧食問題。
Advertisement
梁王封了歐連云為大將軍,派他訓練新兵營。
歐連雲帶領五華莊眾人用心練,兵士也越來越盛樣子。
這一日訓練結束,歐連雲來到梁王府,梁王熱接待。
室中,歐連雲一臉嚴肅道:「梁王殿下,京城外地勢險要,又有護城河,我們這樣貿然進京,勝算不大,我想著應該理應外合,才能順利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