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總管看著前面不遠的坤寧宮,卻不敢讓人去請蘇晚晚。
生怕帝后見面大吵一架。
古麗見到這邊的人影,走近想行禮,卻被李總管用手勢揮退。
心驚膽戰地回坤寧宮稟報蘇晚晚:“皇上就在外頭,臉好可怕。”
蘇晚晚很疑,披上服出來時,廣場上已經沒了人影。
面凝重地站了一會兒。
想過他過來興師問罪,為馬姬撐腰。
卻沒想到他會直接拂袖而去。
況可能比預料得還要嚴重。
這才幾天,他連與當面通都不肯了。
這才是最可怕的。
果然,膩了就是膩了。
即便新鮮幾天,也很快變得索然無味。
古麗站在旁邊不敢出聲。
卻替蘇晚晚到不值。
是見過當初蘇晚晚住在乾清宮時與皇帝一同坐臥形的。
當時那樣如膠似漆,如今不聞不問。
只能說,男人真是喜新厭舊,皇帝也不例外。
這些日子,反而是馬姬和嫣若姑娘往書房跑得極勤,天打扮得花枝招展,就盼著被寵幸。
而蘇晚晚這個新皇后,掛著個管理后宮的大權,實際上什麼都做不了。
后宮各項管事大權被太皇太后和張太后兩個人的心腹把持著。
皇后好容易氣一回,發落下人,皇帝卻只顧著那個妖艷的馬姬。
如今皇宮上上下下都看著皇后的威信能不能立起來。
皇帝卻不替皇后撐腰。
像馬姬這樣上門來辱罵挑釁的,只怕會越來越多。
皇后哪里還會有什麼威信?
真是人憋屈。
……
接下來幾天,陸行簡一直沒來坤寧宮。
馬姬闖坤寧宮一事,就像落湖面的石子兒,只是當時起一圈漣漪。
事后湖面恢復平靜無波,仿佛什麼事都沒發生。
可大家都知道,湖面底下的暗流涌,從未停歇。
坤寧宮又恢復了門可羅雀,安靜至極。
直到喻夫人帶著兩個孩子來拜訪。
萱姐兒和忱哥兒看著富麗堂皇的坤寧宮,眼睛都直了。
兩小只挲著柱子上的盤龍圖案半天舍不得松手。
喻夫人把禮拿出來。
“是兩個孩子的小心意,不值什麼錢,也就是給娘娘逗個悶。”
蕓姐兒是個懂事的孩子,從蘇家回去后便把遇到鶴影的事與喻夫人說了。
提到蘇晚晚正病著,娘家卻不聞不問,蘇老爺更是橫眉冷對沒個好臉。
喻夫人思來想去,還是帶著一對兒過來看蘇晚晚。
看出來了,蘇晚晚其實更喜歡和天真爛漫的孩子打道。
和大人來往,反而淡淡的疏離。
大概是和孩子相比較輕松自在,不用有什麼顧慮吧。
蘇晚晚看著眼前璀璨致的兔子料燈,眼神有一瞬間的凝滯。
喻夫人笑著介紹道:
“這是忱哥兒前陣子收到的禮,喜歡得不得了,聽說要來看您,就非要把這盞燈當作禮送給您。”
萱姐兒不服氣地說:“這是大哥送我的禮,是忱哥兒搶過去的。”
蘇晚晚笑道:“那我把它轉送給你,好不好?”
語氣輕輕的。
萱姐兒連忙擺手:“不用不用,我大哥哥的舅舅家就在云南昆明,說是那里正好產這個燈,明年再給我送一個就好了。”
這麼這麼溫的晚晚姐姐,可要早點好起來呀。
雖然也喜歡料燈,可更希晚晚姐姐能開心,病早點好起來。
這樣沒架子肯陪們小孩子玩游戲的大人,并沒有幾個呢。
可惜變了皇后娘娘,來看一回都要走好遠的路。
萱姐兒又翻出一本手寫的字帖:“這是我的禮,姐姐你喜歡嗎?”
這聲姐姐把蘇晚晚得心都化了。
頓時覺得自己年輕好幾歲。
笑地接過字帖,了萱姐兒的頭發,才翻看起來。
字帖抄的居然是《齊論》。
蘇晚晚挑眉,這可不該是萱姐兒這個年齡的孩子該寫的字帖。
萱姐兒活潑得很,挨著蘇晚晚坐下,嘰嘰喳喳地說了起來。
忱哥兒也不甘示弱,挨著蘇晚晚站著,蘇晚晚一手,他便乖巧地去坐在膝蓋上。
“你這仿的哪家字帖?字寫得真好。”
“是我大哥哥自己寫的字帖。”萱姐兒快人快語。
蘇晚晚挑眉看向喻夫人。
原來萱姐兒臨摹的是楊稹的字。
喻夫人笑得合不攏,喜上眉梢:
“我們家用修參加完會試后,整個人都開朗了好幾分,還特地給萱姐兒和忱哥兒準備了啟蒙書籍筆墨。”
兩個親生骨能得到優秀長子的認可,喻夫人還是覺很榮幸。
蘇晚晚卻看著那句“今者吾喪我”,目閃了閃,落在桌子上的料兔子燈上。
這篇晦難懂的莊子名篇,哲理深奧,肯定不適合萱姐兒這個年齡的孩子啟蒙。
卻適合勸導這個養病的深宮怨婦。
瞬間明白了楊稹的意思。
不過是借著《齊論》來勸誡放開懷,不要拘泥于而自苦。
想來也是更深地回答那日在茶樓所提的問題。
不得不說,楊稹真是個極其聰慧之人,難怪年紀輕輕才名遠揚。
蘇晚晚笑著回應:“看來楊公子這次要高中了。”
喻夫人笑瞇了眼睛:
“聽我家老爺說,這次會試的閱卷是
梁閣老,大大夸贊了一篇文章,打算點為會試第一名。”
低聲音,卻抑不住心的喜悅:
“我家老爺聽聞了一耳朵,應該就是用修的那篇文章。”
“那可真是大喜事。如果能連中三元,在咱們大梁王朝那可是第二份!”蘇晚晚衷心夸贊。
喻夫人謙虛地笑著捂:
“這種大喜事,也只敢夢里想想。”
楊稹鄉試時就是案首,如果會試又是第一名,就只差殿試拿下“狀元”稱呼了。
連中三元,那可是百年才一遇的“科舉奇才”。
大梁王朝第一位“連中三元”,乃是憲宗時期的閣商首輔。
可見這個榮譽含金量有多高。
若是楊稹將來也能閣,“父子兩閣老”,想必也是千古佳話,讀書人喜聞樂道的山峰。
喻夫人離開后,蘇晚晚讓人把料兔子燈擺在起居室的案上,與那座古樸的青銅大鼎挨著。
古麗拭桌案的時候,好奇地多看了幾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