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梅嫁人后,新帝占有上癮》 第1卷 第204章 色目人稱他小王爺
Advertisement
說沒馬姬,其實馬姬懷的就是他的種。
畢竟皇宮戒備森嚴,馬姬又對陸行簡志在必得,與外男私會的可能不大。
至于陸行簡會不會騙?
蘇晚晚把這個問題先放在一邊。
無論如何,陸行簡應該比著急,在這胡思想再多也沒什麼作用。
蘇晚晚回到坤寧宮,惜薪司的何進正焦躁不安地等著。
看到蘇晚晚回來,張的面稍稍松懈。
“皇后娘娘,奴婢有要事回稟。”何進凝重地看了看殿侍奉的宮人們。
蘇晚晚蹙眉,除了鶴影,讓其他宮人都退出大殿。
“娘娘之前讓奴婢去查哈使臣寫亦虎仙之事,有了些許眉目。”
蘇晚晚神一振,“你慢慢說。”
“哈國首領自太宗時期封為忠順王,一直是我大梁的屬國。”
“前任忠順王陜被都督寫亦虎仙控制欺凌,被捉到土魯番羈住。”
“三年前陜過世,寫亦虎仙扶持陜的兒子拜牙即登上王位。”
“實際上,整個哈國都在寫亦虎仙掌控之中。”
“這次寫亦虎仙以朝貢為由來到京城,卻不與鴻臚寺掌管外事的通事一起來,自己拿了邊鎮文移直接進京。”
何進頓了頓,面有點凝重:
“據說,永壽宮的馬姑娘,是寫亦虎仙的外孫。”
“有牽線搭橋,寫亦虎仙居然直接面圣,都不曾報與鴻臚寺知曉。”
蘇晚晚臉越來越嚴肅,心臟卻沒來由地痛了一下。
馬姬的份和能力,比預料的更強大。
永壽宮的事,都是陸行簡安排的人直接負責。
完全不知曉。
如果不是膳食監的掌事來回事的時候,有意無意地提到一句馬姬食不佳,都完全不清楚永壽宮的況。
陸行簡如果想騙或者欺瞞什麼,連求證都無法做到。
“鴻臚寺可知道寫亦虎仙來訪之事?”有氣無力地問。
何進低頭:“奴婢不知。”
蘇晚晚沉默片刻,還是吩咐:“此事到此為止。”
何進目閃了閃,答道:“是。”
“不過……”
蘇晚晚見何進言又止,便說:“有話直說便是。”
“昨兒個一大早,惜薪司的小侍們往宮里送紅羅炭,瞅見神武門有人著侍服飾急匆匆出宮,形跡鬼祟。”
“那人拿的是永壽宮腰牌。后來,小侍往鴻臚寺送炭,又瞥見那人換了貴公子衫帶著幾個目人在鴻臚寺門外起了爭執。”
何進頓了頓,面繃:“目人稱他小王爺。”
“小王爺”三個字讓蘇晚晚瞳孔猛。
大梁王朝除了附屬國國王會被封王,其余都是皇室子弟才會有王爺稱號。
Advertisement
京城之中,現在能被稱王爺的,只有被起來的榮王陸佑廷。
能以侍份出宮,又能結目人,此人能量非同小可。
而就藩的藩王,有皇明祖訓在那里約束,連出城都不被允許,更何況私自進京?
“可瞧仔細了?”蘇晚晚再次與何進確認。
何進很肯定:“那人口音帶著些許晉地腔調,生得風流倜儻,一表人才,過目難忘,不會被認錯。”
何進拿出一張畫像呈上:“這是那人畫像。”
鶴影接過畫像展開,蘇晚晚看了一眼,眉心蹙起。
畫像上的人……眉眼有幾分像陸行簡。
蘇晚晚嗅到其中的謀氣息。
蘇晚晚贊許地看向何進:“何掌事有心了,派人盯著些。”
頓了頓,又補充,“需要什麼支持,報過來便是。”
何進神抖擻,慷慨激昂:“奴婢定不負娘娘囑托!”
何進退下后,蘇晚晚疲憊地閉上眼睛。
事遠比想象中更為復雜。
如果是有藩地王爺想染指皇權,馬姬懷孕之事便說得通了。
馬姬家在宣府,兄長卻在大同任職,與晉地有來往很正常。
認識幾個風流倜儻的王爺之流也不足為奇。
蘇晚晚再睜眼時,眼里閃過一抹:“去永壽宮。”
永壽宮侍奉的宮人跪了一地。
馬姬已經被張太后帶走,在慈康宮養胎。
蘇晚晚把這些人挨個瞅了一遍,并未見到與畫像上相似之人。
“所有宮人都在這里了?”蘇晚晚問。
“也不是。伶人武奇浚奉馬姑娘之命出宮采買樂,尚未回宮。”有宮人稟報。
蘇晚晚不聲,只是讓人把永壽宮諸位宮人的畫像描繪出來。
至于武浚不在,也按照宮人描述,描繪了個大概。
只一眼,便確認,那位伶人武浚,是何進口中所稱“小王爺”。
當天,蘇晚晚讓鶴影帶人把山西、大同地方上的藩王捋了一遍,并未找到什麼有用的線索。
反倒查出來,山西宗藩已有數千人。
找人無異于大海撈針。
蘇晚晚并不意外。
早在當年幫周氏理奏折時,就見過戶部呈上的折子,說山西皇家宗室繁衍過盛,必須加以約束。
依照大梁王朝的祖制,皇帝的兒子親王祿,歲祿萬石。
親王只有一個兒子可以繼承親王爵位,其他兒子被封為郡王,歲祿兩千石。
郡王除了長子可以繼承郡王爵位,其他兒子被封為鎮國將軍,歲祿千石。
以此類推,鎮國將軍除長子外的其他兒子們都可以封為輔國將軍,歲祿八百石。
此外還有奉國將軍、鎮國中尉、輔國中尉、奉國中尉等,歲祿從八百石依次遞減到一百石。
Advertisement
太祖時,山西僅有三個王府——太原晉王府、大同代王府和潞州沈王府。
一百多年來,山西宗藩人口快速膨脹,為朝廷的一大負擔。
山西宗藩人口之繁盛,獨繁于他省。
別人不說,晉王府派生出去的郡王慶王,生有子九十四人,孫一百六十三人,一個郡王家族所支祿糧就超過了十萬石。
而山西宗藩歲祿總支出,高達一百八十萬石。
相比之下,整個山西的每年留存的稅糧數量也就一百五十萬石。
也就是說,山西的宗藩們就能把山西留存的稅糧造,還要從別省調配稅糧來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