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每日小說 古代言情 我力能扛鼎 第188章 第 188 章

《我力能扛鼎》 第188章 第 188 章

 信走的是暗驛, 影衛專門的言報之路,隨天津的書一起

 這些“書”多數是送往宮里的折子,各地的驛、軍驛都是地方出資籌建, 地方管轄的,政治影響很大——吏治清明的地方,驛站運營得好;員上下沆瀣一氣的地方,驛淪為虛設,遞上去的折子總是要經幾道手。

 膽小的庸敢截折子,膽大的貪惡吏,敢把折子改得面目全非,重新呈上去。

 其后,折子進閣是一重關, 進前又是一重關。

 盛朝廣開言路,允許小吏越級上奏天聽,可天下每月的折子何止千百,一重重的員替皇上“分憂”, 清簡折子, 能呈到皇上眼跟前的,每天撐死了也就十封。

 剩下的,全在暗底下爛著。

 該上去的奏事折沒遞上去,不該上去的請安折遞上去了……背后有無數雙控政局的手,致使言路凋敝衰微,阻斷了清直呈天聽的路。

 影衛從南到北搭建了一張巨大的信息網,當然, 他們做的也不是什麼地道事兒,他們會在書傳遞過程中攔截抄錄,篩檢出一切關鍵信件, 整理好送到主子面前。

 殿下一份,太子一份,事兒大的還會給老國公遞一份,請老國公幫著審度,背后又有無數幕僚文士一齊分析,是為“足不出戶,知天下事”。

 若放到后世,晏昰毫無疑問是個信息狂,天下事在不在掌中另說,他每天無數信息打眼前過,大事小事全得知

 叁鷹寫好信,才剛送到靜海縣的樁點,那扮作掌柜的探子賊兮兮笑著,雙手端來一只木盒。

 “新鮮的,一刻鐘前剛到。”

 是只紫檀木盒子,沒上鎖,盒子扁平狹長,還涼冰冰得凍手,盒面上覆了層細白的霜。

Advertisement

 瞧叁鷹一臉的狐疑,探子笑著說:“我可沒敢打開。這東西外頭裹了個冰盒送來的,天冷,冰還沒化干凈呢,不知裝的是什麼時鮮。”

 叁鷹晃了晃,隔著盒子聽了聽靜,覺里邊的東西輕飄飄的。

 他莫名其妙地端著這木盒回去了,給芙蘭。

 唐家落腳的那宅子掌大,幾個院里全住滿了人,他二人不好往進混。好在這兩天趙夫人時時吩咐丫鬟過去送東西,芙蘭扮作丫鬟更容易混進去。

 澡堂出事的第四天上午,唐荼荼才拖著一疲憊回家。

 在縣衙后院住著,事事不便,腳腕上的傷也才剛結痂,好幾天沒洗澡了。

 進門就要熱水,備好干凈裳,唐荼荼舒舒服服泡在大浴桶里,每一個孔都舒坦了。

 這一進的屋,除了個屏風隔斷什麼都沒有,簡陋得一眼能到頭的屋子里,不知何時多了抹亮

 桌上放了只彩瓷瓶,有一只小白花豎在里邊,有點蔫吧了,耷拉著腦袋,花枝倒還

 房間小,唐荼荼站起來一手就能夠著,拿在手里仔細瞧。花是淡淡的白綠,分了三層花瓣,每層都是五朵,層層疊疊攏著淡黃的蕊。

 就這一朵白花,說它好看是抬舉它,唐荼荼湊近聞了聞,也不怎麼香。

 “芳草,這什麼花兒呀?都蔫吧了,怎麼還不扔啊?”

 外邊給守門的芙蘭頭一哽,著鼻子裝芳草的聲音。

 “小姐,那是從五百里之外快馬加鞭送回來的綠萼梅,還有一封信,在花瓶底下呢,您不看看嗎?”

 唐荼荼心思分了岔,沒注意到這聲音的蹊蹺,手在臟服上蹭了蹭,過那封信。

 信封上一個字沒寫,拆開里邊,寥寥三行字。

Advertisement

 ——山中有一溫泉谷,路過時見三棵野梅樹逆時生長,初初破蕊,倒也別致。

 ——已平安到上馬關,勿念。

 嘖。

 唐荼荼心想:雅致人啊,大老遠地送一梅花,多浪費人力力。帶點特產,帶點風干牦牛也好呀。

 卻怎麼也收不住角的笑,笑得想在浴桶里跑圈,想潑水玩。

 拿起來又逐字看了一遍,這回臉上一燒,還以氣音“呸”了一聲:誰念你了!安安心心打你的仗。

 外邊珠珠喊,一聲“姐——”剛開頭,房門就被推開了,唐荼荼手忙腳地把信塞進臟服里。

 手一,花瓶罐子噗通掉地下,碎了四片。

 唐荼荼:“……”

 珠珠趕沖上來:“哎呀這麼好看的瓶子,姐你干嘛摔了它呀?”

 唐荼荼反過來嚷:“你干嘛沖這麼急啊!你……”

 氣死個人。

 看見珠珠,忽的想起了前兩天在吉祥酒樓吃飯時,有個雅間名,那個詞什麼來著?

 “什麼寄梅花?什麼意思來著?”

 “驛寄梅花,驛站的驛。”珠珠脆聲說:“劉宋朝有一個詩人,他住在江南,他的朋友是鮮卑人,住在長安。國家在打仗嘛,兩人的友全靠書信來往。”

 “有一回詩人走在路上,遇見了一個送信的驛使,要往北方去,就說,‘哎呀,你幫我帶一封信給我的好朋友吧’。但是驛使不耐煩等他,詩人只好從路邊折了一枝梅花,匆匆寫了幾句詩。”

 “前兩句我忘了,后邊兩句是——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歌頌了兩人偉大的友。”

 唐荼荼角的笑一秒拉平。

 “哦。”

 房頂上的芙蘭聽著里邊姐妹倆胡謅八扯,心拔涼拔涼的。

 *

Advertisement

 而此時的邊關。

 “殿下!殿下!收著千里眼啦!”

 一個大漢猛地掀開帳簾,兩旁侍衛還沒來得及提槍攔下他,葛二將軍靠著一蠻力,撞開兩人沖進營帳了。

 晏昰披坐起,攏了個松散的髻。昨夜突擊哨衛營,查夜里宿衛夠不夠警惕,他睡下時天快要亮了。

 “殿下,這是太子親自指了小將護送過來的,好大兩箱子,不知道帶過來多把千里眼。”

 這蠻漢捧著一個大箱,以與自己不符的、非常小心翼翼的力氣,把箱子放到桌上開開。

 里邊是一排簇新的遠鏡,面上涂了漆油,锃亮亮的。

 晏昰看著他,在這套相似的眉眼中有些許恍神。

 這是赤城守城將葛規表,葛循良一母同胞的弟弟,原本都是赤城人氏。

 葛家上頭的祖宗是學問人,給兒子取名也取得雅致,恭謹循良、行應規表,要他們做善人,行善事,做人做事謹守尺度,別出格。

 老祖宗對子孫的期冀全藏在名字里了。可惜兄弟倆都奔著歪路長,個頂個的五大三,腰圓臂鼓,得盯著,罵著,他們定期修理儀容,不然一臉大胡子油得能結綹,起了戰事時活像兩頭野熊。

 但軍中將領各有天,智勇雙全的不見,智如諸葛七竅玲瓏心,勇如關公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的,那是野史,聽個熱鬧也就罷了。

 為帥者,是得會調度人才,不可苛求人才全如你心意。

 擅謀略的,肚子里滿腹折曲,往往也會有多疑的病;擅營兵布陣的,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最是重視報,但敵多變,有時探子不一定能鋪出去,常常人閉目塞聽。

 也同樣需要有葛家兄弟這樣的莽夫,憑著一莽悍剽勇,毫不顧慮地往前沖,往往有奇效。

 可惜……

 晏昰目從他臉上移走,轉到腦子里的是另一重猶豫。

 葛規表帶的兵,軍中謔稱“蠻牛陣”,也常常有人胡,喊他“牛將軍”。這一支兵練兵練的是穿重甲、騎悍馬,馬也是肚腹披甲,連人帶馬加上鐵甲,一將近三千斤。

 一遇大戰,立刻轉為前鋒營,因為分量太重,馬跑不快也跑不遠,專門用來沖散蒙古騎兵軍團,一旦能沖進去,就如蠻牛一樣在敵人上狠狠掀開了口子。

 只是前鋒營,怕是有去難回,這一戰起碼要折損十之七八。

 葛循良戰死,他那獨子還是沒消息,葛家就剩這一個男丁了。一臉大胡子底下全是因寒風和干燥崩裂的口,常常人忘了、又冷不丁地想起來。

 ——這青年今年二十四,還沒娶妻生子。

 葛規表正拿著遠鏡挨個檢查,后頭一排將領魚貫而

 “老遠就看見牛將軍扛著好東西回來啦!是不是咱們的千里眼到啦?”

 “可算是能人手一個了。”監揶揄道:“殿下寶貝他那個,誰借也不讓,弄得咱們一伙人只能著用一個千里眼,每回爭來搶去的,新的再不送來,遲早打架。”

 沒法兒。廿一心里發笑:誰讓姑娘只親手做了倆,還刻了“平安”二字,殿下平常都拿棉套包著,能舍得拿出來都算是不容易了。

 “走走走,上城墻試試這新寶貝去!”

 一群將軍前后腳爬上了城樓,登高遠。

 城墻上寒風凌冽,又因為圍護城門的甕城與左右兩箭樓,擾得大風向,雪籽刮在臉上如刀割。

 天天見雪籽,卻連地皮都覆不住,這地方始終下不起一場像樣的雪來。

 “怎麼灰茫茫一片?我這眼是不是壞的?”

 “哈哈哈蠢驢,你得調這旋,自個兒轉一轉。”

 “胡監,你拿反了。”

 “好家伙!當真是千里眼,得可真遠啊,我怎覺得這套千里眼比頭一套看得還遠?”

 “想是改良過了——殿下來瞧瞧!”

 晏昰接了一個新的,看見上頭拴了繩,一猜就知道用意了。

 這群糙漢,看著不修邊幅,其實常年在邊關苦寒之地駐守的將領,都知道憐惜力。

 這千里眼他們用得很珍惜,知道燒琉璃不是容易事兒,新的一送過來,就往側面鑿了眼兒,拴脖子上,這樣不會摔了磕了。

 晏昰:“確實是改良過了。”比他那套能得更清楚,視野里的線很好。

 廿一上前道:“還有一套更大的千里眼,殿下可要裝上瞧瞧?”

 不用晏昰說,一群將軍已經嗷嗷地催了。

 這套遠鏡比所有千里眼都金貴,傳令兵提著箱子上城樓,不過是上了幾道臺階,后的文士連聲叮囑:“慢點慢點,這東西經不住一點磕磕。”

 傳令兵只得兩夾著走,步子都不敢邁大了。

 這臺遠鏡是個大家伙,只有一個筒,模樣像個袖珍的火炮,將近有一條胳膊長,鏡片也大,下邊帶三條的木架。

 那文士小心翼翼,并不敢往城墻上架,說是“怕風吹走”,惹得一群將軍罵他事兒多。最后搬來主帥桌案,把這臺千里眼穩穩地支在了桌上。

 天正亮,草原上只有清早霧大,日出之后永遠是一片綠汪汪的原野,視野很好。

 文士撅著屁蹲在千里眼前,姿勢不雅,他只調試了一小會兒便起了,展臂笑說:“殿下請。”

 晏昰沉腰扎了個馬步,學他剛才的樣子瞇起一只眼睛去看。

 他呼吸陡然一輕。

 “那是……?”

 北元草原作戰,千里行軍,背后沒城防可倚靠。他們的軍帳蔓延開幾里地,用眼是看不清的,只能看著地平線上浮著一條花白的細線,那是蒙古氈包的

 戴上唐荼荼送他的千里眼,能多看到無數麻麻的黑點,知道那是兵,那些兵在做什麼完全看不清。

 即便如此,那也是難以想象的便利了,足不出城,遠隔十里地之外就能知道敵方向,任哪一位將軍都得倒吸一口冷氣。

 而罩上這一臂長的筒狀千里眼,敵營里的人竟然顯了形,雖然線不足,敵兵只是影影綽綽有一個影,卻足夠他們連看帶猜地知道敵軍在干什麼了。

 旁邊幾位將軍與監連尊卑都不顧了,幾乎是把晏了開,貓著腰湊上去,驚得亮嗓子嚎了兩聲。

 “這得多遠?”

 “得有二十里地了吧!”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